武術是武德與武技的統(tǒng)一,表現為以武德統(tǒng)制武術技法,武德融入武技之中。習武一方面要求除暴懲惡、見義勇為,一方面又要研修既可迅速解除對手戰(zhàn)斗力、捕俘對手又不致傷殘對手的制人術:還要求習武者既要苦練技擊術,還要學好救治術,有殺而不知救有悖人道。表現為以武技之能,行武德之舉:以武衛(wèi)國、戎邊守土,不惜殺身成仁;以武為民,除暴擒匪,不惜舍身取義。還表現為以道德觀念規(guī)范習武者日常言行:強調拳師授藝時,“強橫不義者不傳”,“不仁者不傳”;要求弟子尊師重道、勤學苦練;待人要寬厚謙讓、誠實守諾:處世要薄名輕利、不求聞達;生活要儉樸素淡、戒酒戒色等。提高武德修為,增進武技水平,將武術傳承下去不斷發(fā)揚光大,而加強武德修養(yǎng)、提高武技至關重要。
一、習武先明德
“學藝先學禮、習武先習德”,“弟子技藝高,莫忘師傅勞”,“嚴師出高徒,重道傳真諦”,“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多從一家?guī)?,多懂一家藝”,“以武會友、交流技藝”,“欲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明于術而不拘于術,曉規(guī)矩而不違規(guī)矩”等流傳沿用的武術諺語,強調練得高超武功,須要“戒逞血氣之私”,“不得恃強凌弱”,加強武德修養(yǎng),養(yǎng)成尚武崇德的精神,既重自強不息,又重厚德載物的德行,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縮影,習武者加強自身的武德與武技的提高,是武術歷史發(fā)展和當代社會的要求。
1、武德基本涵義與內容
武德即武術道德之簡稱,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是習武者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從屬、包含于“道德”。廣義的道德適用于宇宙的一切事物。道是指客觀存在的基本物質,德是道的本性的體現。道德二字是華夏先祖對宇宙間最基本物質及其性能的概括,是大自然最精細的原始物質及其固有的能力與規(guī)律。其存在,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涯無際,道既是維系宇宙萬物平衡的要素,又是引起萬物變化的根本原因。人習武的整個過程,都是于無所不在的“道”的背景上,在“德”的影響下進行的,與廣義道德息息相關。練習武術就是通過運用意識、涵養(yǎng)道德,建立、強化人的“神”與無所不在的“道”直接地、自覺地聯系,使人的習武高度適合自然規(guī)律,形成“天人合一”的整體。
狹義的道德是指人生活在社會里,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道德規(guī)范對人的行為是一種約束,當然也包括習武者。道德重于精神方面,深入于人的內心。
武德既是參加武術活動的人們所遵守的公共道德,又是從事武術活動等工作中應遵循的倫理規(guī)范。由于武術有著區(qū)別于其它體育活動的特殊性,受著民族道德的影響和滲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道德規(guī)范——武德。它的產生與武術的起源、發(fā)展相適應,既屬于民族道德范疇,更是社會道德的一部分。武德之說最早始見于春秋時期,左丘明著的《左法·宣公十年》載:“武德有七:禁暴、取兵、保大、公定、安民、和眾、豐財”。大意是:武功要用于平息戰(zhàn)爭、制止動亂、保衛(wèi)社稷、建功立業(yè)、使百姓和睦相處、財富充足。可以看出武德在古時就備受推崇、內涵深遠。
后代有的習武者把武德歸納為“忠、仁、信、義、孝、禮、智、勇”?!爸摇笔俏涞轮滓獌热荨!熬覉髧弊鳛橹袊鴥?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之一,也是中華武德風范的至高境界。正是這種精神和情感哺育了歷代忠貞為國的民族英雄,熔鑄了偉大的中華民族之魂?!叭省笔怯脧V博的愛去對待一切,它是習武者品德追求的最高境界。表現為處事坦蕩,心胸開闊,寬容待人,富有愛心,在古代,較為注重的仁德為師慈徒孝,兄友弟恭,屈親友愛等。“信,誠也”,就是誠實可靠,信守言行。古人云:“信義乃立身之本,進德之源”,要求習武者重信譽、守承諾,言行一致。信還可理解為信守國家法令、法規(guī),對那些遺害之徒,必當繩之以法。國家要“依法治國”,武術界也應依法治武。“義”乃行善之本。自古以來,衛(wèi)國護民,行俠仗義,一直是武林中追求的人生理想??鬃釉疲骸熬右粤x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當今社會,“義”是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基本標準,為堅持真理、保衛(wèi)祖國和人民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失而挺身之義?!靶ⅰ本褪亲鹬乩先恕㈤L輩,敬愛師長。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讓古代先哲的這一理想美德,成為我們武術界的現實,成為一種現代人的文明素養(yǎng)?!岸Y”在武德中很受重視,茍子在《修身篇》中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中華民族乃文明禮儀之邦,武術也有自己的禮儀,武術禮儀是武德的一個重要部分,包括禮貌、禮節(jié)、儀式、儀表等?!爸钦?,有明慧之心,知人倫”。明辨是非與善惡,能反映人對武德的認知能力,是自覺貫徹武德思想,實施善德行為的保證?!坝隆奔仁堑赖聵藴视质切袨閷嵺`,在通曉仁義道德、明辨是非善惡之后采取的舉止行為,如為國為民、匡扶正義、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弱濟困等,是武德中提倡的“大勇”。為私利或意氣用事而逞強斗狠則被視為“小勇”,為武林人所不恥。
2、武德的淵源及發(fā)展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吸取了諸多方面的精華,融入諸子百家思想,攝養(yǎng)生之精髓,集技擊之大成,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技擊體系和獨特風格。武術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沃土,蘊涵中國傳統(tǒng)哲理之奧妙,形成了內涵廣博、層次紛雜的龐大理論體系,二者交相輝映,使得獨具中國特色的武術在世界百花園中煥發(fā)異彩。
中華武德是伴隨著武術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而產生的。如果以“止戈為武”解釋“武”字的話,那么“武”字本身即包括了兩層含義:習武者擁有比普通人更強大的力量、技能與運用的能力;習武者憑借自身強大的力量與技能,運用方法、技巧去平息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拔洹钡倪\用,本身就包括了道德制約和價值判斷的因素。由此看來,尚武之人崇尚的是運用勁力與技能的主觀目的和客觀效果,這也是中華文化在武術領域內的體現?!对娊洝で裳浴分小盁o拳無勇,職為亂階“是歷史典籍中最早出現的“拳”字的記載,含義是:無拳無勇則會盜賊蜂起、國家混亂?!秶Z·齊說》中:“於子之鄉(xiāng),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眾者?”說缺少德性的人,拳藝再高,與眾人之力相比始終難相敵。所以“無德無拳”或說“無德者不如無拳”,有拳無德就會擾亂社會、禍害百姓。專門記載西周到春秋各諸侯的典籍《國語》中記載“有武德以羞正卿”的說法,意思是說有武德的人可以做高官。由此可見,在古時就有以武德作為任免官員的標準。武德一經產生,必然伴隨著武術自身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西周時期行“禮制”,武術活動與禮相結合,反映在射箭上也有了嚴格的禮儀程序和等級規(guī)定,謂之“禮射”。按等級分為“大射、賓射、燕射、鄉(xiāng)射”四種制度,包含了濃厚的道德禮教思想。
武術發(fā)展中,在歷代政治、經濟、法律、宗教和文化藝術強有力的影響下,處于軍事與民間武術兩大主干之間交叉發(fā)展的“武德”,一直在社會主流倫理道德的影響下不斷整合發(fā)展,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武德是發(fā)展變化的,內容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具體要求有所不同。它不但受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影響,也受釋、道、墨等諸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影響,雖然有時也被滲入腐朽的內容,但總體上是日趨成熟。其基本思想內容大致包括:在價值目標上推崇仁愛,追求和諧人生境界;在價值應用上,重視責任義務與社會道義的融合;在價值取向上維護血緣和等級制度,強調個體服從整體,具有重義輕利的取向;在思想人格塑造中重視“內圣”、強調“外王”;在具體的武德教育中十分重視言傳身教、知行合一,強調武德與武藝并舉、德為藝先。
伴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突飛猛進,武德已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批評與繼承傳統(tǒng)武德的基礎上同社會主義道德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必要補充?,F代提倡的武德把習武同弘揚祖國文化聯系起來,培養(yǎng)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建立新型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的武德思想。
二、習武先識禮
在世界上人稱中國為“禮儀之邦“。中國武術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存在著許多禮節(jié)。如:五指禮、四指禮、三指禮、舉手禮、合參禮、一宇禮、無為禮、見山禮等等。
1986年國家體委規(guī)定,凡武術表演比賽上場時或武術活動中均需行武術抱拳禮。抱拳禮是國家和國際上規(guī)定的武術禮節(jié),是遵守武德的外在表現形式。
1、抱拳禮
雙腳并步站立,左掌右拳胸前合抱,高與胸齊,距離20—30厘米。兩手由肋上升到兩肩旁,左手五指自然松開伸直,右手握拳同時向正前方拱出,右手心向外略微傾斜,左手掌勞宮穴扶在右手拳食指骨節(jié)上,請手示禮。若是一手持器械,另一只手則以掌掩住持器械之手施禮。后來,國際武術聯合會規(guī)定的抱拳禮,就是采用中國的武術抱拳禮,本著當代武術為和平與友誼服務的宗旨,賦予抱拳禮以新的含義。
2、抱拳禮涵義
抱拳禮涵義豐富,又稱文武手、請手,含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之意,要追求文武雙全。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德會友。掌手的拇指微曲,寓意虛心求教,表示練武之人“不自大,不驕傲,不稱霸”:四指并攏是要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棟梁英才,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整個拳手的五指表示練武者“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fā)展。施禮時以掌掩拳提醒練武之人恪守“勇不滋亂,武不犯禁”,請手的左掌還含五湖四海皆兄弟之意。兩臂屈園,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3、交手訓練要重視以禮始、以禮終的必要形式
武術是人與人之間較量的一種技藝?,F時交手比賽里有一些人明知嚴禁故意傷人,心里卻想著一開賽就把對手——同行拳友狠狠打倒在地,讀秒后擔架抬下去,自己獲得“優(yōu)勢勝利”,在思想上把抱拳禮當做一個不得不擺樣子的手勢。因此習武者首先要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交手訓練或比賽時雙方互行抱拳禮,既是雙方的相互尊重,又是莊重宣布、承諾嚴格遵守武德、規(guī)則。注重禮儀、武德,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修養(yǎng)心性、完善人格。以禮始、以禮終,是培養(yǎng)以禮待人、謙虛謹慎、養(yǎng)成良好武德的,必要形式,在武術交手訓練中不可或缺。武德教育不僅要講明道理,入心入腦,也要在形式上規(guī)范,最終貫徹體現到交手較技里,以消除那些“趾高氣揚”、“赳赳武夫”、“武痞”之習氣。
三、尚武育德
武德在武術習練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居于習武諸要素之首位,可以說是武術和習武者的靈魂,育德是習武人的必修課。武德修養(yǎng)是一個習武者按照武術的道德規(guī)范、原則進行自我約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改造的過程,同時也是習武者經過長期努力形成高尚情操和道德境界的過程。
1、武德修與養(yǎng)
傳統(tǒng)武德講“學拳德為先,事恭敬謙遜,不與人爭,方是正人君子,拳應作正大之事,不可持藝為非作歹,以至損行敗德,喪身辱命”。如今武德修養(yǎng)不僅要求習武者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品質,還要求習武者結合當前改革開放,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苦樂觀和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觀。努力實踐“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yè)道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武德修與養(yǎng)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寓武德于社會道德規(guī)范之中,在構建和諧社會上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習武之人在修養(yǎng)武德實踐中,顯德與隱德皆要重視。隱德是指一種德心與德行相結合的、無形的、內在的、隱藏的、難于見證的一種德。其行善往往是天知、地知、己知、人知而不識的表現形式。其特征是暗中助人做好事、施恩不圖報、行善不留名。顯德也是德心與德行相結合的一種表現,是有形可見的外在之德,具有公開、外揚、顯性的特征。如助人為樂、學雷鋒做好事、勤施舍、救災捐助等。其德行為人所知曉,易獲得顯見的口頭和物質表揚、感謝。修德實質上是靈魂凈化過程,修德積德,重在隱德。習武人在交手訓練或比賽里,不下黑手、不傷人而勝之,就屬于修德積德,武林習慣上稱此為有“德心”、有“手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之臺,起于壘土。修德養(yǎng)德方法繁多、內容廣博,首重修筑“德基”,德基堅,慧根深,善緣廣。習武非常重視修煉一個“和”宇,和為德,求和得德?!吨杏埂啡眨骸昂鸵舱?,天下之達道也。蓋不和不足為禮,不和不可以為達道”?!靶悦蛣t生,人物和則化,天人和則返”,人的德性乃“至和”。修德就要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創(chuàng)造“天和、地和、人和、萬物和合”的和諧社會及自然環(huán)境。天地合,風調雨順;將相和,國泰民安;家庭和,滿門幸福;人自和,健康延年。天和、地和、人和、萬物和的關鍵是人和。人和的和處極多,在機活神圓。成就事業(yè),缺和不可。修德即修和,心平氣和,人心暢快,則道可成、德可得。
修德歷來被各家各派視為立業(yè)之本,普遍認為:“百功德為先,無德即無功”,“萬法德為本”、“德為根”、“德為準”等,把修德擺在突出重要位置。習武訓練交手比賽的無數經驗教訓證明:練功要煉德,德增則功進,德厚功高。天道酬勤,務必身體力行,勤學、勤練、勤悟、持之以恒,扎扎實實認真修煉,才能有所大成。
2、育德規(guī)與約
由于武德的產生和存在,保證了中華武術歷經磨難頑強地延續(xù)下來而未被歷史所淘汰。武德與武技兩者之間聯系緊密,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傳授武術,必先講武德,“習武先修德”成為武術界的共識?,F在武術迎來難得的歷史發(fā)展機遇。在國家提倡的全民健身運動中,武術以其獨特的風格、便捷的形式、極強的健身功能和顯著的健身效果,成為近億人的選擇。中國武術已走向世界,不僅成為國際體壇的競技項目,其獨特的功能也吸引了很多不同膚色的外國人參與練習,崇武育德意義深遠。
武德不等于法律,屬于倫理道德觀念的范疇。由于武術具有諸多其他活動所沒有的特征,武術界在武德中蘊涵了一種“法”的規(guī)約、一種習武者的約束、一種判斷行為的準則。諸多拳種、流派制定的“門規(guī)”、“戒條”,歷代武術家和各門派均把武德放在習武的首位,貫穿于擇徒、修煉、運用等全過程。例如有個拳派把“十愿”和“十戒”作為對本門弟子涵養(yǎng)武德、修煉武技應遵守的要求,從中可以看出,傳統(tǒng)武德中的精華并未過時,現代仍然發(fā)揮著極大積極意義,我們習武者均可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