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美國的金融危機是由中國人造成的,看起來像天方夜譚,但是說起來津津有味。我看也有幾分道理。
中國人了不起。1949年建國,我們學習前蘇聯(lián)老大哥,結果把前蘇聯(lián)學得一定要當世界第一,軍事、經濟、科技、政治全要世界第一。結果最后沒有成就世界第一,卻成就了一種自負,前蘇聯(lián)在自以為是中解體了。
1972年我們跟日本建交,我們開始學日本,又復制日本的體制,復制日本的企業(yè)榜樣,包括看日本的高倉健、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結果學了十年,日本走進了失去的十年,日本企業(yè)又蔫了。
1979年中美建交,中國又開始學習美國。我們心目中的偉大公司,都可以在美國找到范本,可以說對美國榜樣的仰視和模仿成了過去30年中國企業(yè)界的主旋律。一大批海龜和中國企業(yè)家,不問現(xiàn)實中的真問題,只要是美國一流大公司采用過的流程或制度,它們就大力引進。13億中國人學美國,那可是不得了的事。中國經濟保持30年的高速增長,全世界看中國發(fā)生什么——中國學習美國,全球都學習美國。結果把美國學習得自以為是,最后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金融危機。
這是一個冷笑話。每一個冷笑話的背后都有悲慘的故事。這個冷笑話背后的悲慘故事是什么?
中國在歷史上曾經是最強大的國家,占世界GDP的1/3,唐朝、兩宋、明朝,日本人一直學習中國,把我們中國的所有文化都復制過去。日本武士政權首先用中國佛教的禪武裝了武士,成就了武士道。后來蒙古大軍橫掃歐洲,可是在日本小國卻吃了敗仗,武士道借“神風”擊垮了忽必烈大軍。明治維新后,日本人又用禪武裝了他們的企業(yè)。中國經濟增長30年感到很驕傲了,但是一直到今天,彈丸之地的日本,沒市場沒有資源,其經濟體的總量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日本真正的強大,是能夠安心于一個一個的小生意,安心于一個一個的小物件,找到追求精進的平臺。日本人可以把喝茶喝成茶道、插花插出花道,可以把擊劍練成劍道,把搏擊修成柔道,甚至“書道”、“水餃道”任何一種小營生都能被日本人精益求精出藝術和禪來。而在原始發(fā)源地中國,我們的機會太多了,要想出人頭地,靠的不是精益求精,而是比別人駕馭更大規(guī)模的資源。由此帶來的一種文化意識,對我們子孫后代的人生觀塑造都有很強的負面影響。
我們怎么驕傲得起來呢?我們如何在大危機中不斷調整改變自身的能力?日本企業(yè)遭受著一次次世界危機的沖擊,在缺乏資源、缺乏市場的彈丸之地建立起世界第二強經濟體,就在于他們每次都能由危機中學得新的能力。當年日本躍升為第二大經濟體,美國驚呼日本的世紀到來了,而日本人卻能有著不可思議的靜氣,他們照樣專注于一個個細小事物中的創(chuàng)造,甚至推出《日本沉沒》的小說和電影。日本人這種深感天命無常、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憂患意識,很值得中國人靜下心來虛心學習。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每個國家都有強國夢。然而為了實現(xiàn)這一理想而秉持的心智和理念卻有天壤之別。中國歷史上不乏“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的典例,究其原因,不外輕而失根,躁而失君。中國是泱泱大國,但這個家大業(yè)大的國家,更分外需要強調安心、凝視和專注于細小事物中的那份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