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后,世界進入了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貨幣格局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變化,人民幣能否抓住機遇,在國際金融秩序中擁有話語權和規(guī)則制定權,并最終與美元、歐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有哪些表現(xiàn)?本文進行了深入探討。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fā)展,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經濟大國、貿易大國、金融大國。雖然人民幣的國際化沒有時間表,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讓國際社會開始更多的關注國際貨幣體系,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也成為學術界關心的熱點問題。
一、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原因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加劇了美元地位的衰落。隨著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美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美國政府實施了極為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用于救市。寬松的財政政策,造成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越來越高。據報道,美國財政赤字將由2008年的5000億美元左右,飆升至2009年的1.75萬億美元左右。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美國政府不得不加大國債的發(fā)行力度,2009年會超過2萬億美元。寬松的貨幣政策,埋下了通貨膨脹與美元貶值的種子。一旦美元大幅貶值,不但會顯著削弱其他國家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且意味著其他國家持有的以美元資產為主體的外匯儲備的市場價值顯著縮水。
2009年1月末,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量達到7396億美元,居各國持有美國國債總量首位。作為美國最大的債權人,我國必然受到美元貶值影響。對此,我國央行負責人撰文指出,建議發(fā)行一種超主權的儲備貨幣,來降低全球經濟對美元的依賴程度。這種超主權儲備貨幣,可以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的基礎上進行擴展。盡管在G20倫敦峰會上沒有對此進行專門討論,但G20峰會上提出的增發(fā)特別提款權,可以視為國際社會嘗試建立新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個良好開端。
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的表現(xiàn)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亞洲貨幣基金雛形初現(xiàn)
2009年5月3日,東盟10國與中日韓(10+3)三國財長發(fā)表聯(lián)合公報宣布,規(guī)模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qū)域外匯儲備庫將在2009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運作,中日韓三個亞洲主要國家的出資份額分別為32%、32%和16%。專家認為,亞洲區(qū)域外匯儲備庫的成立不僅對維持亞洲金融穩(wěn)定,對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國際金融機構中話語權和投票權的提高,還對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都將起到重要作用。
區(qū)域外匯儲備庫不僅可以解決資金流動性問題,實際上這也是亞洲區(qū)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是推進亞洲自由貿易區(qū)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一個國家很難單獨應對,中、日、韓外匯儲備充裕,建立亞洲區(qū)域外匯儲備庫不僅有利于穩(wěn)定協(xié)調區(qū)域金融經濟,而且對全球金融機構是一個必要的補充。區(qū)域外匯儲備庫正朝“亞洲貨幣基金”,甚至建立“亞元”區(qū)域貨幣的目標邁進。盡管建立區(qū)域貨幣還太遙遠,但會減少亞洲對美元的依賴,有利于人民幣的區(qū)域化,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過程的一個必經階段。
(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
2009年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會議要求有關部門盡快發(fā)布管理辦法,統(tǒng)一規(guī)范人民幣貿易結算業(yè)務活動,穩(wěn)步推進試點工作。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邁出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一步。
人民幣國際結算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體現(xiàn)。隨著我國經濟持續(xù)健康快速增長、對外經濟交往進一步擴大和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wěn)定,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日漸提高,一些邊境貿易中通過互開賬戶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正在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日元的國際化正是從貿易結算使用日元開始的。
(三)上海金融中心確立
國際金融危機給全世界帶來的災難性后果,使中國和世界各國進一步明確了構建多元化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此背景下,需要建立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并且能夠為之服務的,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的中心,這個中心當然包括國際金融中心,這是一個必然的要求。
2009年4月30日,《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服務業(yè)和先進制造業(y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正式發(fā)布,這標志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正式拉開帷幕。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見底的情況下,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
(四)貨幣互換規(guī)模不斷擴大
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為推動人民幣國際結算,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加快了周邊國家以及歐洲、拉美國家的貨幣互換的步伐。中國人民銀行的這些舉動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版圖已“趁勢”從亞洲擴張到了東歐、拉美。
貨幣互換,通常是指市場中持有不同幣種的兩個交易主體按事先約定在期初交換等值貨幣,在期末再換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應利息的市場交易行為。通俗來說,就是兩國進行貿易和投資時,可以不使用第三國貨幣,而是直接使用本國貨幣來計價和結算,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匯兌損失。在一定時期內,累計到一定額度時,由兩國央行之間進行匯總結清。隨著國際金融危機不斷惡化,各國央行都不斷擴大貨幣互換規(guī)模,以此穩(wěn)定金融市場,我國也不例外。
截至目前,已先后與韓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阿根廷等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總計6500億元人民幣的本幣互換協(xié)議。
貨幣互換只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小步。在沒有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前提下,人民幣真正國際化仍有很多路要走,而且人民幣要達到區(qū)域化也同樣在短期內難以實現(xiàn)。僅憑我國與六國實現(xiàn)貨幣互換就將人民幣提高到國際化的高度上,未免太過于樂觀。韓國、印尼、阿根廷等國使用我國提供的人民幣,仍無法將其兌換韓圓或盧比,因人民幣并非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
根據上述觀察,再參考美國、日本等國貨幣國際化的經驗,我們可以斷言,人民幣國際化的潛力較大,目前僅剛剛開始。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雖然路途遙遠但值得期待。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途徑
專家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或者說基礎的步驟是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人民幣將逐漸在貿易過程中被廣泛接受,外商持有人民幣的意愿將逐步增強。第二階段,將是以人民幣進行金融交易計價。人民幣不僅將作為貿易結算貨幣,也將在更多資本項下計價金融工具的買賣,人民幣與其他貨幣之間將進行更多的兌換。屆時海外機構將獲準發(fā)行人民幣債券及股票,這與資本賬戶的開放息息相關。第三階段,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終極目標,就是人民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之一。
實際操作中,人民幣全球化的實現(xiàn)需要多種因素共同的作用和影響,如增強國家經濟實力、資本項目全面開放、完善金融市場機制、提高金融體系效率等。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范圍和階段來看,可能也要經歷一個從區(qū)域化至全球化的漸進過程。但是,當具備一定的外部條件,人民幣全球化也存在一些比較直接的路徑,使人民幣在全球范圍內形式國際貨幣職能盡快成為現(xiàn)實。
(一)發(fā)行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債券
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債券的產生和發(fā)展,而這種影響是相互的,即人民幣國際債券的發(fā)行亦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和范圍的擴展。
我國實現(xiàn)人民幣國際化戰(zhàn)略最重要的步驟就是積極在海外發(fā)行以人民幣計價的政府債券和企業(yè)債券,推動人民幣金融產品逐步成為國際金融機構、各國央行資產增值、保值的金融工具。通過發(fā)行以本幣計價的國際債券,可以為本國企業(yè)創(chuàng)造一種低成本、低風險的國際融資方式,還可以較低的利息成本來獲取國際上的其他硬通貨和商品,進而獲得在國際范圍內的購買力。
(二)創(chuàng)新人民幣產品
利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契機,推進人民幣產品創(chuàng)新,使人民幣逐步成為自由可兌換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逐步由結算貨幣向投資貨幣、儲備貨幣轉變。只有形成一定的基于實體經濟的本幣金融產品市場,才能在世界金融市場上獲得本幣的定價權,并進而推動本國實體經濟的增長。
(三)盡快實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政策
一個國際化的貨幣至少要具備三項基本職能,即結算職能、財富職能和投資職能。其中結算職能只是貨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貨幣國際化的一個前提條件是該貨幣可自由兌換。所謂貨幣的自由兌換,是指一種貨幣的持有者,可以按照市場匯率,自由地把該貨幣兌換成另一種貨幣,而政府不對這種兌換設置任何限制。自由兌換包括經常項目可兌換和資本項目可兌換。通常將貨幣自由兌換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不可兌換;二是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包括貿易收支、服務收支、單方面轉移等)可兌換;三是完全可兌換,即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國家之間發(fā)生的資本流出與流入)下均可自由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