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一支由美國、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探險者組成的考察隊對印度尼西亞新幾內(nèi)亞島的部分地區(qū)進行考察。在這個仍然保持著原始面貌的叢林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還沒有被科學界正式定名的動物和植物。在新發(fā)現(xiàn)的哺乳動物中,最重要的物種就是金披風樹袋鼠。
袋鼠等有袋類動物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大陸及附近島嶼上,大多數(shù)種類都是在地面上活動,只有樹袋熊(考拉)和樹袋鼠等少數(shù)種類在樹上棲息。樹袋鼠是有袋類動物中特化了的一個分支,從前認為共有7種,其中除暗色樹袋鼠和拉拇氏樹袋鼠見于澳大利亞昆士蘭的東北部外,其余都產(chǎn)于新幾內(nèi)亞島上。它們與分布于澳大利亞的袋鼠有著親緣關(guān)系,很可能是袋鼠的祖先。
樹袋鼠的身體較小,但尾巴卻很長,其長度竟與體長幾乎相等。它們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樹上度過的,因此,與地棲袋鼠相比較,它們在形態(tài)結(jié)構(gòu)上出現(xiàn)了很多重要的變化。它們不像地棲袋鼠那樣,明顯地前肢短后肢長,以便在地面上迅速地跳躍前進,而是前肢和后肢的長短大體相等。雖然它的后肢仍屬于跳躍型,但已變得較短、較粗,在地面上的跳躍能力自然也就比不上地棲的袋鼠了。它們的腳掌粗糙并富有顆粒,而且生長著強大而略彎的爪,握力很強,也有利于沿著樹干上下攀援。它們的尾巴雖然也像地棲袋鼠一樣又粗又長,但整條尾巴從前到后的粗細大體一致,而不似地犧袋鼠那樣前粗后細。另外,尾巴下面的毛甚少,甚至完全赤裸,從而有利于緊緊盤握樹枝,并且當其在樹上攀緣時起一定的支撐作用。樹袋鼠喜歡棲居于茂密的熱帶常綠雨林中,在林中上下攀援非常靈活,其敏捷的動作甚至可以同熱帶雨林中的各種猿猴相媲美。
金披風樹袋鼠的體色主要為栗褐色,臉部、頸部和四足為黃色,腹面為顏色較淺,尾巴較長并且具有淡色的環(huán)紋。事實上,金披風樹袋鼠是在1990年首次被科學家發(fā)現(xiàn)的,不過,由于它的形態(tài)與古氏樹袋鼠比較相似,當時曾被認為是古氏樹袋鼠的一個亞種。但它與古氏樹袋鼠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它的臉部偏粉紅色,顏色較淺淡,具有白色的耳朵和比較小的體形,而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肩部有兩條形如披風的金黃色條紋,并因此得名。隨著對金披風樹袋鼠野外種群的進一步研究,它已經(jīng)被確認為一個新的物種。
金披風樹袋鼠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樹袋鼠,同時也是目前最瀕危的樹袋鼠,人類的過度利用是導致其瀕臨滅絕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樹袋鼠家族中,還有擬熊樹袋鼠、暗色樹袋鼠、拉拇氏樹袋鼠和灰樹袋鼠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1。如果不嚴加保護,這個在哺乳動物演化史上十分獨特,具有重要學術(shù)意義的類群,很有可能迅速地減少或滅絕。
責任編輯 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