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謝靈運、陶淵明、王維三位大詩人對中國古典山水田園詩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并分別體現(xiàn)了儒、道、釋三大文化思想資源在自然美觀念上的不同取向。本文通過比較分析謝、陶、王山水田園詩或“悲”或“喜”或“空”的不同審美情趣,粗線條地描述中國古典山水田園詩的某些方面的基本風貌及其形成發(fā)展的深層原因。
關(guān)鍵詞山水田園詩;自然美觀念;儒家;道教; 佛教
中圖分類號 I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09)111-0169-01
一般認為,古代中國的自然美觀念大致經(jīng)歷了由“致用”到“比德”再到“暢神”三個發(fā)展階段,只有在“暢神”的階段,人們才真正把自然當作相對獨立的審美對象,通過自由自在地欣賞自然、縱情山水而步入了賞心悅目、怡情養(yǎng)性的審美境界,進而追尋和體悟通融群己、天人合一之道。從文學藝術(shù)的角度看,山水田園詩的出現(xiàn)正是“暢神”階段自然美觀念發(fā)展、成熟的體現(xiàn):玄言詩盛行的東晉末年,陶淵明的田園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出現(xiàn)了,為中國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嶄新的藝術(shù)領域,也給當時詩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至初唐,王績將山水詩和田園詩糅合在一起,山水詩和田園詩開始出現(xiàn)合流的趨向;到了盛唐,形成了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毫無疑問,陶淵明、謝靈運和王維是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人的重要代表,對古典山水田園詩的形成和自然美觀念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從另一個角度看,山水田園詩是中國古代審美實踐和文學實踐發(fā)展的產(chǎn)物,與社會歷史文化發(fā)展的客觀因素密切相關(guān),任何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都不可能完成超越“暢神”階段自然美觀念的總體發(fā)展。本文所要側(cè)重探討的是,在“暢神”的整體框架內(nèi),陶、謝、王的山水田園詩仍然各具特色、各領風騷,那么他們所“暢”之“神”究竟有何差異?換言之,陶、謝、王究竟從哪些不同的側(cè)面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山水田園詩和自然美觀念的特征?
1 謝靈運的山水詩和儒家的自然美觀念
謝靈運作為中國山水詩的鼻祖,時人后人都給以很高的評價。謝靈運的一生,始終掙扎在“仕”與“隱”的矛盾糾葛之中。好的家庭條件和個人天賦給了謝靈運無窮的才氣與智慧,也給他帶來了不盡的困惑與矛盾。謝靈運一開始步入仕途,便卷入了政治斗爭的漩渦。特別是劉宋王朝建立以后,處處遭到劉裕的排擠打擊,被貶為永嘉太守,不久又被貶至廣州。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意,使得謝靈運常常心懷悲憤,只能縱情山水以忘憂。儒家那種大濟蒼生的思想時時激起他建功立業(yè)的熱望,而仕途的坎坷又常常引發(fā)他人生失意的痛苦。儒家思想自古以來就和文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儒家關(guān)注社會、大濟蒼生的入世理想和人生抱負是許多古代文人墨客所孜孜以求的,受此影響,他們經(jīng)世致用的順達與窮困、內(nèi)心喜樂與悲痛總是寄寓于對自然山水的玩味與流連之中。作為山水詩開創(chuàng)者的謝靈運,其詩歌創(chuàng)作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儒學的影響,在模山范水之時,處處流露出人生挫折的隱痛,體現(xiàn)了儒家的自然美觀念重要一面。
縱情山水而不忘憂國,這是謝靈運山水詩的主要特色。表面上是縱情山水,借游山玩水、犬馬聲色來尋求感官的滿足,實際上卻是借山水來掩飾自己對權(quán)位的熱衷,來抒發(fā)自己韜晦避世以遠禍求生的郁悶。
2 陶淵明田園詩和道家自然美觀念
中國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生活在玄學盛行的東晉后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最終歸隱園田,從而造就了中國古典田園詩。
陶淵明的一生,其思想經(jīng)歷了先儒后道、有儒入道這樣的發(fā)展軌跡,前期多受儒家思想影響,后期則轉(zhuǎn)向道家學說。陶淵明出身封建世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二十九以前的陶淵明,也曾志向遠大,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二十九歲以后的陶淵明,由于仕途坎坷,道家思想日益濃重,過著一種時仕時隱地生活。蕭統(tǒng)在《陶淵明傳》中寫道:“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庇涊d陶淵明初仕為江州祭酒,由于“不堪吏職”,不久便自解職而歸。這以后,他又接連出仕為鎮(zhèn)軍將軍劉裕參軍、建成將軍劉敬宜參軍,皆因受不了官場的拘束而辭官歸家。四十一歲,最后出仕為彭澤縣令,因不堪“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掛印歸田,從此再不出仕,安心過著一種歸隱田園的生活。
縱觀陶淵明思想的變化軌跡,我們可以知道,陶淵明最終走向田園,接受道家學說,是基于如下兩個原因。第一,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社會動亂頻繁。儒學衰微,玄學盛行,陶淵明深受其影響,自然就接受道家學說。第二,仕途遭受挫折,理想破滅。由于政治的黑暗、官場的腐朽,經(jīng)過一番奔波之后,陶淵明的人生理想終于破滅,只好歸隱田園以守素志。
3 王維山水田園詩和佛家自然美觀念
唐代社會繁榮,思想文化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的趨勢。佛家思想深深影響了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深層次地影響著詩人的心態(tài)及觀物方式,使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佛家思想的印痕。應該說整個唐代詩人,受到佛家思想影響最深的是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之一王維。王維被后人譽為“詩佛”,自小深受佛家思想影響,對許多佛教典籍,如《維摩詰經(jīng)》、《法華經(jīng)》等,都有較為精深的研究。到了晚年更是變成了一個虔誠的佛教度徒。
王維信奉佛教,喜歡禪宗,和他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人生經(jīng)歷密切相關(guān)。推究起來大致有以下原因:
其一,環(huán)境的影響。唐代思想空前的活躍開放,思想學術(shù)領域出現(xiàn)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并存的局面。佛老思想盛行,使得唐代社會信佛求佛之風大盛,王維身處其中,不免受到影響。同時家庭濃重的佛教氛圍也是王維最終走向佛教的重要原因。其母親陵崔氏一生虔誠信佛,這對王維的思想多少都有影響。
其二,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王維一生坎坷,頗為不幸。王維早年,剛步入仕途,就因為伶人舞黃獅子而受累被貶。李林甫把持朝政以后,政治局面日趨黑暗,正直忠貞之士遭到排斥,王維思想隨后之破滅,便萌生了歸隱山林的念頭。特別是安史之亂后的“偽官事件”,更使詩人精神受到沉重的打擊。世事多變、人生無常,詩人時常思考精神解脫之道,從而促使詩人走向佛教,找尋自己的歸宿。詩人晚年在《嘆白發(fā)》一詩中描述“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真實的道出了詩人的新曲。
綜上所述,徜徉山水,寄寓情懷、情愉悅身心是中國古典山水田園詩共同的審美特征,但儒、道、釋三大文化資源的長期影響,造就了中國山水田園詩的三大詩人,他們的詩作體現(xiàn)了儒、道、釋三大文化思想在自然美觀念上的不同取向。謝靈運雖不乏道家奇異的色彩,但主要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徜徉于山水之間卻念念不忘功名利祿,仕途之坎坷、人生之失意在其詩中隱約可見,審美情趣上偏重于“悲”;陶淵明也不乏佛家的空靈與明凈,但深受道家影響,于寧靜祥和的田園之中流露出一種遺世高蹈的情懷,審美情趣上偏重于“喜”,王維也還隱隱流露出儒家的思想情懷,但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的詩歌主要玩味一種空靈的禪趣,追求一種物我兩忘境界,審美情趣上偏重于“空”。雖然悲、喜、空并非儒、道、釋自然美觀念的唯一特色,雖然謝、陶、王也并不能代表山水田園詩的全部,但基于儒、道、釋和謝、陶、王對中國古代自然美觀念和山水田園詩的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我們?nèi)匀荒軌蛴纱舜志€條描述出中國古典山水田園詩的某些方面的基本風貌及其形成發(fā)展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