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玻璃工藝史悠久綿長,作為人類最早發(fā)明的人造材料之一,凝聚著人們早期文明的智慧。玻璃工藝在歷史的長河中經(jīng)歷了種種技術變遷和提高,在近現(xiàn)代走向多元化發(fā)展。本文初步探討了玻璃材料的特性,以及利用其物理化學性質和工藝特點可達到的一些視覺藝術效果。
關鍵詞 玻璃;材質特性;藝術性;視覺效果
中圖分類號J52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09)111-0166-02
1 玻璃歷史意義
玻璃,誕生于5000多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早期的玻璃制造技術可能是熱融成形,之后神奇的玻璃吹制技術開辟了玻璃工藝的新天地。隨著人們的不斷鉆研,工藝技術的進步使得玻璃制造業(yè)逐步發(fā)展完善,玻璃得到廣泛地運用,無論是實用器物、裝飾藝術品還是空間材料,玻璃的表現(xiàn)力都非常突出,氣質純凈高貴,通透而有藝術感。
2玻璃藝術新境界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玻璃與現(xiàn)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審美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玻璃藝術品無疑是美的,其迷人的魅力在現(xiàn)今留存下來的藝術品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當代玻璃藝術品卻擁有不同與以往的獨特視角,從某種層面上揭開了玻璃材質神秘的面紗,由內而外的釋放出其藝術個性。藝術家自覺不自覺的好奇心已不滿足僅僅作為材料的使用者,發(fā)掘材料的特性成為他們的新課題,掌握材料的性格語言之后,藝術創(chuàng)作將會更加的得心應手。玻璃褪去了過去古舊的外衣,呈現(xiàn)了一種新的設計理念,其獨特的個性呈現(xiàn)出多樣的視覺效果。玻璃既特別又尋常,既華麗又實用,既能用來收藏又能被制成毫不起眼的普通制品。玻璃材料的多面性賦予玻璃藝術品形式意味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在近現(xiàn)代擁有更鮮活的生命力。當代藝術家注重發(fā)掘材質的根本特性,獲得玻璃的最本質元素,經(jīng)由藝術手法的升華,其藝術表現(xiàn)得以再生。
3玻璃特性及視覺效果
玻璃材質之美是構建玻璃藝術品美感的重要基石,利用玻璃材質本身獨有的的物理化學特性就可以渲染出不同凡響的視覺藝術效果。如何發(fā)現(xiàn),了解并善用玻璃材質的特性?工作室玻璃藝術運動的意義闡明了這一點——必須通曉玻璃工藝過程及技術,從玻璃最原始的面貌入手,直至其最終成型,成為經(jīng)由藝術家親手打造的獨一無二的玻璃藝術品。工藝無可厚非是首當其沖的,正是藝術家的介入使得玻璃不再是僅僅可以拿來雕刻的水晶替代品,同時拋去一成不變的裝飾性,具有更多藝術含義。
3.1 玻璃熔制過程簡述
玻璃材料的熔制過程長而繁瑣,簡單來說首先要根據(jù)所需來設計合理的玻璃配方,將原料配合后研磨并混合,根據(jù)配方設定熔制溫度曲線,將原料送入窯爐按溫度曲線熔制,一般需數(shù)小時,最后澆注成型,以上稱之為熱加工,待冷卻后再酌情冷加工。需強調是,玻璃藝術品的制作過程中,影響因素非常多,要綜合以下幾點:
3.1.1原料配方:原料配方直接影響玻璃制品的性質,包括直觀的顏色,透明度,氣泡等。
3.1.2配制配合料時不可避免的雜質配制時引入的雜質:會導致設計配方的偏色,降低透明度,增加灰泡。
3.1.3熔制過程溫控曲線:溫控曲線影響玻璃的品質,導致制品瑕疵的出現(xiàn)。
3.1.4冷卻過程:冷卻過快玻璃易碎裂,退火不良導致玻璃內應力不勻,產(chǎn)生條紋。
3.1.5冷加工過程:包括玻璃冷卻后的打磨,拋光,雕刻。
此外,如果對制品純凈度要求不高,也可直接用玻璃碎料混合熔融后澆注或吹制成型。
3.2 玻璃熱性解析
3.2.1 玻璃的光學性質
光學性質是玻璃材料最特殊的物理性質。通常所見的玻璃是一種高度透明的物質,具有其特定的光學常數(shù)和光譜特性。
3.2.1.1透光性
材料如果可以透光,在受光后就可以被光線透射,呈透明狀,給人以輕盈,明快,開闊的感覺。玻璃可以是全透明的,半透明的和幾乎不透明。透明玻璃的動人之處在于它的晶瑩剔透,清澈明亮,通透如水晶,制成器物有一種超然于世的精神特質。半透明玻璃,似透非透,如用于燈具設計,配以燈光,透射出些微優(yōu)美柔和的光線,營造出一份浪漫溫馨情懷。
3.2.1.2折射、反射、漫射——制造玻璃獨特的光線效果,體現(xiàn)玻璃特有的材質魅力
光線從空氣進入玻璃會產(chǎn)生折射,折射率范圍一般為1.5~1.9,折射較大。純凈如水的晶質玻璃就是通過設計玻璃成分,提高折射率,制成的玻璃白,透,亮,視覺效果近似完美無瑕的水晶,通過切割打磨出規(guī)則的刻面,璀璨奪目狀若鉆石。玻璃雕刻技術則可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玻璃對光照靈敏折射的優(yōu)點,完美地展現(xiàn)材料的質感,即光的變化美,雕刻工藝和層次的完整性及節(jié)奏感,增加了作品的內在感染力。
玻璃的反射、漫射取決于其表面的狀態(tài)。一般鑄造的玻璃表面堅硬而光滑,拋光處理后具有強烈的反射光線的能力,如果是熔制后自然凝結,表面呈圓弧面,反射光則圓潤而亮澤。若對玻璃進行磨砂處理,光線到達表面后發(fā)生漫射,光澤消失,顯現(xiàn)霧霜效果。
3.2.2 調色性質——絢麗的色彩——玻璃的色彩效果
絢麗的色彩也是玻璃材料的魅力之一,玻璃迷人的顏色與光影的融合帶來變幻莫測的氣質。玻璃的著色機理分為本體著色和表面著色兩種。表面著色是在玻璃表面覆上一層顏色圖層,使玻璃呈現(xiàn)色彩。而本體著色則復雜的多,根據(jù)想調配的顏色在玻璃成分中添加對應化合物,熔融后制成各式彩色玻璃。這些氧化物即為著色劑,其原理是對通過的可見光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吸收從而顯色。例如:鈷化合物著鈷藍色,銅可著青至藍色,二價銅著銅紅色,金化合物著金紅色。由于一般的玻璃原料中都含有微量的鐵雜質,制得的玻璃會微微泛綠或泛棕,熔制透明玻璃時就要加入一定脫色劑(一般為二氧化錳),中和雜質色,使顏色更純凈透明,光亮透白。熟悉著色機理,即可根據(jù)作品需要調配顏色,自由掌控作品的色彩力度。
3.2.3 除了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第四種狀態(tài)——玻璃態(tài)
在溫度逐漸升高的情況下,玻璃由固態(tài)漸漸柔化,變得黏連,最終演化為液態(tài),其狀態(tài)也由堅硬的固體變?yōu)榭闪鲃拥牟Aб海棺罱K成型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因此藝術家將玻璃材料稱作被固態(tài)化的液態(tài)。擁有固態(tài)的堅硬,體量,質感,卻如同液態(tài)般柔美,輕盈,細膩。
3.2.3.1可塑性——可鑄造形態(tài)
當玻璃向液態(tài)轉化時,其可塑性開始顯現(xiàn),熔融的玻璃液可輕易實現(xiàn)人們所期望的形態(tài)?,F(xiàn)今常見的玻璃成型工藝主要是失蠟澆注法和吹制法。澆注法使得玻璃藝術品可以像雕塑一樣具有完美的細節(jié)和表達方式。吹制法一般可制中空的玻璃器,制品多飄逸靈動,澆注出的玻璃器較為質樸厚重,體積感強。
3.2.3.2流動性——形態(tài)效果
液態(tài)都具有流動性,且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水往低處流,自然定律決定液體的大致走向,卻不能控制流動的細節(jié)。試將一盆水倒在地面上,地勢高低使得水流向低洼處,但留下的水漬卻是變化萬千的偶發(fā)形態(tài)。液態(tài)玻璃的流動性體現(xiàn)在澆注時表面的自然形態(tài)。
3.2.4 工藝缺陷的利用
過去,玻璃工藝常被認為僅僅起制作工具的作用,玻璃制作者也更多的被稱為工匠而不是藝術家。而今藝術家們對玻璃材料的青睞,使得制作技巧成為其藝術形式表達的必要途徑,從而走上了自我發(fā)展,自我創(chuàng)新的工藝之路。由于工藝所限,玻璃制作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以往的工匠,玻璃工程師都致力于瑕疵的產(chǎn)生,希望成品完美無瑕,近現(xiàn)代的工藝品大師們發(fā)現(xiàn)了這些缺陷可以形成新的設計要素,賦予制品特殊的視覺效果,突破了玻璃藝術理念的局限性(如圖)。
氣泡、條紋和結石是玻璃制品的主要缺陷:(1)氣泡是玻璃中的常見缺陷,成因主要是根據(jù)玻璃配合料制定的溫度不夠,熔化能力不足,因此產(chǎn)生的氣泡數(shù)量較多,體積較大;熔制中澄清過程會消除一定數(shù)量的氣泡,澄清后也有可能產(chǎn)生二次氣泡,一般數(shù)量較少,體積小。玻璃原料的選擇直接影響氣泡的生成。(2)玻璃在冷卻成型時必須經(jīng)歷退火過程,消除玻璃制品的內應力,若退火不良則易產(chǎn)生條紋,同樣屬于偶發(fā)形態(tài)的條紋,經(jīng)藝術家的設計利用,激發(fā)觀賞者不同的想象,時而如同泛起漣漪的湖面,時而如同微皺的綢緞。(3)結石是存在于玻璃中的固體夾雜物。工業(yè)結石會影響制品的美觀和耐用度,當然是有害無益的,對于玻璃藝術來說,分散在玻璃中的結石顯現(xiàn)一種粗獷自然的魅力。
4 結語
玻璃是體現(xiàn)光與影的最佳載體,其內在的縹緲,虛幻的氣質,給人最大的遐想空間;色彩則讓玻璃具有濃郁,深厚的品質,光彩奪目或者質樸宜人;玻璃的體量感輕盈而不呆板,或許也是拜其透明度所賜,方寸之間,虛實難測。
參考文獻
[1] 張錫.設計材料與加工工藝[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
[2] (英)萊夫特瑞,董源,陳亮 譯.歐美工業(yè)設計5大材料頂尖創(chuàng)意.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3] 莊小蔚.鑄造詩意——玻璃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論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4] 莊小蔚.學院派玻璃藝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5] 王敏.玻璃器:——工藝美術技法系列.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6.
[6] 王建中.世界現(xiàn)代玻璃藝術.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
[7] 戴舒豐.玻璃藝術——工藝美術系列教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