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神仙之游,非蓬萊莫屬。素有“仙境”之稱的蓬萊,傳說中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廣為流傳的“八仙過海”的傳說便源于此。蓬萊歷史上曾是秦、漢等數(shù)代帝王巡游的地方,而且因有海市蜃樓之勝,給世人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個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更為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遂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人間仙境。
蓬萊本名登州,漢武帝因?qū)ひ捜鶄髡f中的仙山不成,便將此地命名蓬萊,以解心頭掛念。后人為了紀念還特意修了一座“漢武望仙樓”。當(dāng)我還遐想著神仙云里霧里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時候,蓬萊就出現(xiàn)在了眼前。
陣陣清爽的海風(fēng)拂面而來,放眼望去,只見海天茫茫,波光粼粼。還沒到蓬萊閣,首先進入眼中的便是八仙的巨型雕塑,它位于風(fēng)景秀麗的蓬萊海濱,北面是碧波萬頃、一望無際的黃海,西面與蓬萊閣景區(qū)相連。
美麗的蓬萊海灘,上千只海鷗或悠閑自得地在海邊嬉戲玩耍,或在藍天、白云、碧海之間自由飛翔,它們好像也知道這里是人間仙境一般。
蓬萊閣景區(qū)以丹崖山為中心,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融自然風(fēng)光與人文景觀于一體。我們先游覽了戚繼光紀念館,紀念館按照明朝的帥府的格局建造,很古典,每間屋子里都有關(guān)于戚繼光的生平事跡蠟像和文字介紹。在丹崖山,還有馮玉祥“碧海丹心”題詞,站在這里,更使人發(fā)思古之幽情,我仿佛看到了戚繼光在此立馬橫刀,抗擊倭寇,威鎮(zhèn)海疆!
蓬萊仙境的正門為四柱沖天式單檐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鎦金大字,為蘇東坡手跡。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游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游。蓬萊閣古建筑群分布在丹崖山上,由彌陀寺、龍王宮、天后宮、蓬萊閣、三清殿、呂祖殿六部分組成。亭臺樓閣分布得宜,寺廟園林交相輝映,居山向海,因勢布景,非常壯觀,蒙蒙雨霧中的蓬萊閣更添了清新的靈氣。
蓬萊的魅力不僅在于它有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更在于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蒼茫豪放的山海風(fēng)光。
北宋嘉祐六年(1061),登州郡守朱處約將唐代漁民所建的龍王廟移至丹崖山西側(cè),在原址始建蓬萊閣,“為州人游覽之所”。
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相比,蓬萊閣獨與大海為伴,兼山海之勝。蓬萊閣是一個兩層的閣樓,正門上方懸掛的“蓬萊閣”橫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蓬萊閣主閣高踞赭紅色的丹崖山頂端,以大海藍天為襯托,以田橫峻嶺為屏障,北望長山列島,南臨刀魚水寨,別具一格。每當(dāng)海霧涌來,層層裹繞山腰,仙閣在云霧中忽隱忽現(xiàn),生動傳神。登上高閣,如飄搖云表,但見有天無地,確有超凡脫俗之感。閣四周環(huán)以明廊,是觀海賞景、俯瞰古城的最佳場所。
為了方便觀海,蓬萊閣下回廊九折,都是臨北而建。在丹崖山上望海,一山望兩潮,黃海和渤海的分界線清晰可見,涇渭分明。原來蓬萊也是中國渤海和黃海的交界點,其兩海交叉點就在蓬萊閣的田橫山。
此時此刻,我想起了海子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登上“日出扶?!焙汀叭f里澄波”的觀瀾亭憑欄遠眺,碧海中漁舟點點,八仙過海口的亭臺樓閣和海濱公園的花團錦簇盡收眼底,充滿了詩情畫意。我們們忘記了旅途的疲勞,盡情地觀覽每一處仙境,細心品味這里的仙界神韻,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在大海和丹崖山交匯處可以看到一個燈塔,那是蓬萊閣的標致性建筑。那塔是防止迷途的明燈,它不知救助過多少迷航的船只,照亮過多少絕望的生命。
蓬萊閣以北的海面上是世界上海市蜃樓奇觀出現(xiàn)最頻繁的地區(qū)之一。每當(dāng)春、秋季節(jié),海面天光折射,就會出現(xiàn)著名的海市蜃樓。那時分,亭臺裊裊如浮云過海,依稀還可分辨車水馬龍的街道。我們沒有那樣好的運氣能看到真實的海市蜃樓,不過為了了卻心愿,我們還是看了海市蜃樓錄像。藍天依然還在,青山蒼翠浮現(xiàn)出海面,山間有街市樓閣,街市上車水馬龍,仙影縹緲而恍惚,變幻莫測,云蒸霞蔚,盡管是錄像,我們也很知足了。
“海市蜃樓皆幻影,身到蓬萊即是仙?!彪x開蓬萊閣,我們感覺逍遙自在,快樂賽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