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山位于青海省祁連縣八寶鎮(zhèn)八寶河畔,屬丹霞地貌景觀,它兼具雄險美和幽深美,平地拔起于八寶河畔,南坡幾乎垂直,丹崖絕壁,氣度不凡;北坡曲線柔美,綠草茵茵。在茂密的祁連小葉楊林的掩映中,在挺拔的青海云杉林的簇擁下,卓爾山展現(xiàn)出了北方山地少有的幽遠秀美。
卓爾山具有丹霞名山典型的頂平、身陡、麓緩的特征,在其數(shù)萬平方米的平緩草坡山頂,建有民族團結(jié)祥和塔(據(jù)息諍塔原形建造。息諍塔是信徒為昭示佛祖釋迦牟尼八大功德中的第六大功德“平息僧侶之間的爭論”而修建的塔)和烽火臺(相傳當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末主帶領(lǐng)殘兵西逃祁連,建造了四座烽火臺,其中一座就建在卓爾山上。原臺已毀,此為新建)。山頂四周設(shè)有觀景臺三座,由架空的原木甬道相連,既環(huán)保,又具有十足的鄉(xiāng)土氣息。卓爾山南臨陡崖,北坡和緩,形成了它與祁連山主脈之間的寬谷。
一般的丹霞地貌由紅色砂礫巖組成,崖面陡峭平整,儼然石頭幕簾。卓爾山則由紅色砂礫巖與泥巖交錯構(gòu)成。砂礫巖抗風化能力強,巖層突出;而泥巖抗風化能力差,平面向內(nèi)凹進,局部塌陷。正是這種差異風化剝蝕作用,塑造了南方濕潤地區(qū)很少能見到的窗欞狀丹霞地貌形態(tài)。又由于泥巖中含有膏鹽類物質(zhì),在降水和地下水淋溶作用下,形成下垂狀泥柱、泥掛、泥幕、泥鐘乳,成為泥乳狀丹霞地貌形態(tài)。觀之如窗欞、如樓閣、如神龕、如塔臺、如城堡、如宮殿,層層疊疊,鋪天蓋地。
卓爾山由眾多的紅色丘陵拱衛(wèi)著,共同組成天然丹霞地貌博物館。這些紅色丘陵色質(zhì)嫣紅,線條流暢,像紅色的飄帶,從卓爾山向祁連山主脈盡情展布,飄飄欲仙。山石之美,令人感動。
卓爾山藏語名為“宗穆瑪釉瑪”,意為“美麗的紅潤皇后”,這比喻再貼切不過了,真正是丹霞原意的“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卓爾山這種丹霞式的純正的紅,與南麓祁連小葉楊林的綠、綠陰下八寶河的碧、北麓油菜花的黃、祁連雪峰的白、天空的藍,構(gòu)成了一幅何等艷麗的圖畫!
丹霞名山向以丹崖碧水、山水掩映、相得益彰著稱,如丹霞山與錦江、龍虎山與瀘溪、武夷山與九曲溪。卓爾山也不例外,八寶河從東迤邐而來,穿過卓爾山下的林帶,又隨卓爾山繞行一圈,奔西而去,從東向西,形成了青海第二條倒淌河。千萬別小看了這條八寶河,它發(fā)源于祁連山東段的冷龍嶺冰川雪峰,水量極其豐富。八寶河先是穿過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連山草原,在卓爾山西側(cè)匯入中國第二大內(nèi)陸河——黑河,之后又突然北折,切開巍峨的祁連山主脈,形成中國第三大峽谷——黑河大峽谷。從此一路浩浩蕩蕩,義無返顧,流向河西走廊,流進巴丹吉林大沙漠,歷史上甚至流到了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形成了浩瀚的居延海!
卓爾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天然觀景臺。登臨南望,牛心山山景清晰可見。牛心山,藏名“阿爾東索”,意為“眾山之神”,是祁連一帶藏民心目中的圣山。牛心山海拔4667米,雪峰具有優(yōu)美的雙金字塔形(酷似牛的心臟,這可能是“牛心山”漢名的由來),山上積雪終年不化。
牛心山雪峰冠頂、高大挺拔,卓爾山面色紅潤、嬌小俊秀,兩山若即若離,倩影相伴。在當?shù)夭孛裰辛鱾髦@樣一個傳說:有一位叫宗穆的龍女下凡,深戀上了一個叫阿爾東索的山神,從此不愿分離。龍王聞之震怒,將其化為一座石山。宗穆臉色枯槁,日益憔悴。阿爾東索心疼萬分,遂向冷龍嶺龍王借水,龍王不允,雙方隨即開戰(zhàn),阿爾東索大獲全勝,便從冷龍嶺牽來圣水一條,宗穆恢復了往日的紅潤面頰,又成了“美麗的紅潤皇后”。這條圣水,就是至今纏綿、滋潤卓爾山的八寶河。
從卓爾山北望,祁連雪峰橫亙天際,連綿不斷。試想,沒有祁連山東段和中段茂密的森林,沒有祁連山冰川雪峰截留、涵養(yǎng)水源,哪來每年60多億立方米的生命之水?沒有這巨量的生命之水,哪來“弱水西流接漢邊,綠楊陰里系漁船(弱水為黑河下游河道的稱謂)”的美景?哪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甘州當江南(張掖古稱甘州)”的繁盛?哪有河西走廊上的“金張掖”、“銀武威”、“銅酒泉”的繁華都市?沒有了絲綢之路,哪來西域的歸附、神州的一統(tǒng)?祁連山的地位如此重要,難怪匈奴不敵霍去病,敗走漠北后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