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滇西,物產(chǎn)豐饒,菜蔬繁多。且不說天上飛的、地面跑的、水中游的,單單園中蔬菜就不下百種。更為奇特的是,還有些“蔬菜”不是長在居家,而是藏匿于深山,潛伏在枝頭,待春風送暖之時,方才一展新顏,被村姑取出山野,滿足人們的食欲。
刺桐菜便是一絕。
刺桐菜系多年野生落葉灌木或小喬木,為五加科小屬。刺桐菜名字多多,有刺龍芽、刺苞頭、刺老苞、刺小通等等,城里人叫樹頭菜。而我則更喜歡像老家人一樣,喊其乳名,叫刺桐菜。
故鄉(xiāng)的刺桐菜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灰褐色的,叫灰刺桐菜;一種是絳紅色的,叫紅刺桐菜?;掖掏┎松珴苫野?,味極苦,食之,易鬧肚子。相較而言,人們最喜愛絳紅色的刺桐菜。它富有香椿一樣的特質:紫紅、光亮、鮮嫩,似乎見一眼就想吃,摸一下便會流出汁液來。不同的是,刺桐菜葉互生,邊緣有鋸齒,且莖、枝、葉柄、芽苞上均有細小的針刺,乍一看,有刺黎黎的感覺。至于口味,不必擔心,當然獨特,微苦、脆嫩、鮮香,食之,爽口爽心,常常讓人念念不忘。
刺桐菜爽口,卻來之不易。它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灌木叢中,每年陽春三四月,經(jīng)由春姑娘的撫摸、呼喚,脆嫩的芽苞才情竇初開,如夢初醒,并像小雀嘴一樣抒情地張開。這時是最佳的節(jié)令。打野菜一般是山里女人們的活兒。為了享受其恩賜,村姑們往往起早貪黑,徒步數(shù)十里,翻山越嶺,前往采摘。有時,也會時運不佳,空手而歸,有時,還得冒生命危險,與熊或野豬斗智斗勇。因此,對這些“勝利果實”,人們格外珍視,都舍不得吃,而是一束束地穿好、捆好,裝在竹籃里,背到集市上賣了,換錢買些鹽巴、化肥、農(nóng)具、布匹以及孩子的書包、作業(yè)本。而真正能享受其美味的,多是細皮嫩肉抑或大腹便便的城里人。
我喜歡刺桐菜是最近幾年的事。下班,每見街頭巷尾有賣,便急急走近討價還價,為品嘗其鮮嫩和苦涼,有時,竟不惜高價購買。回家洗凈、切細,加食鹽,漂洗,再佐以火腿絲(或雞蛋)、干椒,猛火迅速炒熟即可,若時間久了,脆嫩的味兒便逃之夭夭、無影無蹤了。
吃刺桐菜,以原生態(tài)的為最佳,人工培植的為次。故鄉(xiāng)數(shù)千畝的林海起伏連綿,蒼蒼茫茫,堪稱刺桐菜的原鄉(xiāng)。陽光明媚的白晝,有飛鳥歌聲的浸潤;星光燦爛的月夜,有甘露和涼風的濡染;細雨飄飛的時刻,它又在舒心地拔節(jié)、成長。有了這些情節(jié)作鋪墊,吃刺桐菜也就愈加興致勃勃、精神抖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