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來學了15年繪畫,卻從1992年畢業(yè)到1996年沒有找到過正經職業(yè),直到進了被人稱為“憤青收容站”的廣告行業(yè)。11年前他創(chuàng)立了早晨設計品牌。因為在他看來,“要想做個超凡脫俗的設計家,必須先成為超凡脫俗的生活家,因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靈靈感,都大大方方地擺在生活里最明顯的地方。”
在知道我們要采訪魏來的時候。我們的兩位美編強烈要求同去采訪?!八苡忻。O計的東西很好?!边@是她倆的理由。
魏來是設計這一行業(yè)的偶像。見到他時,魏來身上的蓬勃朝氣,對設計藝術以及設計管理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欲望,就如同他的設計公司的名字“早晨設計”,正如“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設計和藝術不是一回事。藝術的本源就是創(chuàng)新,就是張揚自我,藝術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展現。很多人喜歡把設計歸納進入藝術的范疇,我總是搞不明白為什么,這樣會讓設計變得很體面嗎?還是能讓設計多賺錢?設計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入世的工作。別在腦子里找‘好設計’的答案,那里面沒有,答案在你的目標那里。所以設計這份工作不需要創(chuàng)意,不需要冥思苦想,只需要一雙會發(fā)現的眼睛、一對會傾聽的耳朵、一個會分析的腦子。設計是一個尋找和發(fā)現的過程,尋找矛盾焦點,發(fā)現解決的機會。”初見魏來。他一股腦地道出了他多年來對設計師工作的獨特見解。
但在1996年之前,他還是個穿著肥大的帶補丁牛仔褲、印著骷髏頭的T恤衫、大頭皮鞋、留著蓬亂長發(fā)的“憤青”。那時候他相信“人的真正才能不在于外表,而在大腦”。他認為自己獨特的抗拒潮流又充滿叛逆性格的裝束正反映了自己擁有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和才能。但他從1992年畢業(yè)到1996年就沒有找到過正經的工作。
搖滾青年混進“憤青收容站”
魏來最害怕初次見面的人說他看起來像個藝術家,因為客戶們并不喜歡和藝術家合作。
“我特別希望別人在第一眼就相信我是一個精明利落的商人,因此我總是想剪掉留了十幾年的長發(fā)。我的六個合伙人也這么認為,還曾經派人在電腦上幫我設計新的短發(fā)造型。因為他們也希望我是一個標準商人的形象,總是解釋說形象上的偏差會讓我錯過許多機會?!蔽簛碚f。
在沒找“正經”工作的時光中。魏來的職業(yè)是一名夜總會的伴奏樂手,在哈爾濱最奢華的一家夜總會工作。老板為了招攬顧客,讓他們五個樂手蓄了很長的頭發(fā),每天晚上夜總會開場的時候,他們要在強烈的音響節(jié)奏和燈光變換中。一邊演奏強勁的音樂一邊狂甩齊腰的長發(fā)。他們也因此成了哈爾濱最搶手的樂隊。每晚每人開價100元,在當時比省長的工資高好多倍。
魏來說,他們那一代經歷過青春的人們,永遠懷念那個充滿了激情和浪漫的20世紀80年代。商業(yè)逐漸充滿了生活成為主角。失寵的懷才不遇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憤怒,于是就有了“憤青”一族?!耙驗闊釔矍啻憾鴣G失了青春。因為迷信理想而與理想分手?!?996年底很多“文化混子”爭先恐后地拋棄理想,投入塵世的懷抱。但是等“魏來們”回到塵世之后才發(fā)現:除了一腔無緣無故的憤怒之外,自己已經什么都不會了。電腦、英語、駕照這些80年代根本不重要的東西,到了90年代成了敲開新世紀大門的鑰匙。幸好在這時候出現了一大堆披著文化外衣的廣告公司。在當時的中國還屬于新興行業(yè),沒有過于苛刻的游戲規(guī)則和技術職稱考試,對于那些只擁有一點閱歷和抒情經驗,沒有特別技能的人來說,它是最好的“收容所”。
遇到Katty
如果魏來真的是在廣告公司“混”,那估計早就出局了。
澳門裔美國人設計師Katty讓魏來走上了真正的設計師之路。“她是我成為一個好設計師的啟蒙老師?!?/p>
“用方法做事情”是魏來從Katty那里得到的重要收獲之一。
最初魏來認為,像設計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靠的應該是捉摸不定的靈感。哪里會有什么方法。后來他才逐漸知道為什么美國人能把事情做得那樣好,就是因為他們有發(fā)明的習慣,隨時隨地在總結工作的方法、不斷地發(fā)明和使用工具。在這種意識體系里,每一次設計都成為學習總結的功課,不需要冥思苦想,也不會閉門造車。不會發(fā)明工具的人,就是一個設計農夫。
Katty談客戶的方式也和別人大不相同,她總是用聊家常一樣的口氣和客戶交流,天南地北地說一些生活瑣事,只有聊得來的客戶她才肯跟人家簽合同提供服務,聊不來的她就婉言拒絕人家。她頑固地認為,設計結果的水準取決于客戶的水平。為低端客戶服務對設計公司的經營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可能毀了設計公司,他們支付的那點兒報酬甚至抵不上設計公司的損失。所以那時候,他們只是服務那些地位顯赫的人或品位出眾的企業(yè),這樣魏來開始走近了設計的高端客戶。
Katty回美國之后,魏來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魏來說他的設計密碼就是挑生意,少接活接大活。剛創(chuàng)立公司時,他就定好只做5000-10000元的設計。當時接了聯想的一個活,盡管只是做賀卡設計,他分析。這樣的活對于那些大設計公司來說不稀罕做,因為大公司對小活的要求很高。這樣做上幾單這樣的活,以后再給客戶介紹公司歷史和實力時,就能看見很多大企業(yè)的名字出現你的設計名單中,但的的確確為他們做了設計,客戶一般都不會問具體給這些企業(yè)做了哪方面的設計,這樣很快公司就有知名度了。
設計是吃青春飯的工作嗎?
當我已經不用為公司生計發(fā)愁,有錢有閑走遍世界的時候,我驚訝地發(fā)現,世界著名設計公司與我們國內的設計公司之間最容易找到的差別是:他們的公司里有很多時尚的老頭兒,而我們的公司里全是毛頭小伙子。中國設計師的創(chuàng)造力大部分止步于35歲。而國際上公認的設計黃金年齡是40~45歲。簡單的年齡差距,就可以輕松地解釋我們行業(yè)的幼稚、莽撞、不成熟、沒品質。也只有到了那個年紀,人們才能真正擁有和理解物欲帶給人們的快樂。設計就是這種物欲的視覺轉化,它的最高境界不是超凡脫俗的審美,不是令人瞠目結舌的創(chuàng)新,不是標新立異的形式,而是引發(fā)人類天性中對于物質的貪婪之心。只有懂得和理解了這些,只有擁有足夠多的財力去消費設計,你才能讓你的設計充滿誘惑,找到令人愛不釋手的咒語。
這樣說來,要先成為好的生活家,才能成為好的設計家?
要想做個超凡脫俗的設計家,必須先成為超凡脫俗的生活家,這是從優(yōu)秀走向卓越的唯一道路,因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靈感,都大大方方地擺在生活里最明顯的地方,可是大多數人卻總是視而不見。他們只是會低頭加班的設計農夫,根本沒有情懷去打量生活。
當今時代需要的設計人才是那些能夠潛伏于消費者中間,首先讓自己成為消費愛好者和品牌癡迷者而擁有消費設計習慣的人。他們把大部分時間用于享受生活,發(fā)掘自己的生活樂趣,尋找和發(fā)現消費者的命脈。然后像個科學家似的總結這些規(guī)律,并能舉一反三地利用這些規(guī)律,制造出新的產品。設計的機會來自新時代給人們在生活方式上面帶來的改變,這種改變醞釀出人們許多新的習慣、新的審美、新的渴望、新的喜好,它們給設計帶來新鮮的元素和新的說服力。
性格是否對設計有一定的影響?如果有的話,你認為你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對你的創(chuàng)作思路起到哪些好的作用?
慢性子的人、溫和的人適合做設計師。我經常坐在國貿的大街上發(fā)呆,腦子里什么都不想,就光看街景的變化、某個店面的設計變化,一些新的設計元素都會在這些發(fā)呆中獲得。所以,設計師如果是一個急性子的人肯定做不長。
魏來的獨門道
藝術是走心的,設計是走皮的
設計不是藝術創(chuàng)作,道理很簡單,藝術是走心的,設計是走皮的。藝術家關心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設計師關心的是別人的世界,設計師不過就是經常在工作中使用些藝術元素,是一些喜歡或喜歡過藝術的人。所以設計師懂得游戲規(guī)則比懂得做游戲更重要。
用生活培養(yǎng)我們的腦袋
審美需要通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記憶醞釀出來,就像一瓶酒,年頭越久遠味道越醇厚,所以說過好自己的生活是設計師入門的第一課。
優(yōu)雅、美麗、舒適的環(huán)境是世界上最好的“腦白金”,它能讓你的腦袋創(chuàng)意無窮。安徒生每天花三個小時在戶外散步,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行走中構思完成的,他承認丹麥迷人美麗的風景是他超人想象力的源泉。為什么好的沒計公司都存舊金山,好的廣告公司都在紐約?環(huán)境。舊金山四季如春,人們有很多時間待在戶外,坐在大樹底下,或者在森林里散步。在紐約最漂亮的風景是夜色里的都市霓虹,繁榮的商業(yè)讓人總能處于興奮狀態(tài)。
不要在自己腦子里找答案,那里沒有
這是對青年設計師至關重要的一句話,設計是一次解決問題的旅行,每次旅行的起點和終點往往不能重合,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一個胼胝的腦袋或者被束縛的腦袋,都不能體會到旅行的快樂。不要把自己的腦袋放在榨汁機里煎熬,雖然表面上看你的工資會多上幾千塊錢,但你在體力上的透支顯然得不償失。你的腦袋將在晝夜加班中很快疲倦,變得像個絲瓜瓤子,空洞而且僵硬,你將永遠喪失工作的樂趣。
傾聽
大多數人都缺少人生中三個最重要的教育環(huán)節(jié):第一,傾聽,第二,講述,第三,審美。這對于設計師來說尤為重要,缺少一個,你都不可能在事業(yè)道路上走得太遠。傾聽,是設計師必須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做好一個聽眾比自己演說重要得多。并且當面對我們服務的商業(yè)世界,設計師的無知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從來就沒有接受過金融、營銷、市場、渠道、傳媒推廣等教育,又何言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呢?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客戶是我們的老師,傾聽是我們最簡便而且有效的學習方式。放下設計師的臭架子吧,面對客戶和工作,讓我們從當學生開始,讓我們把“傾聽”當做我們的修養(yǎng),在工作上、在生活里做一個智慧的傾聽者,因為答案往往就在別人的話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