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海洋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和巨大的能源,由于陸地資源的匱乏甚至枯竭,使人們將目光轉向了海洋。大陸架蘊含的豐富資源使之成為各國海洋利益爭議的焦點,為了維護我國的海洋權利,論證200海里外大陸架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外大陸架;大陸架劃界;海洋法
中圖分類號:D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1024202
我國是一個沿海國,海岸線漫長,周邊的大陸架資源豐富,但是同海上鄰國間的大陸架劃界問題面臨諸多的挑戰(zhàn)。這些爭端不僅影響了我國與海上鄰國之間的關系,而且影響到我國海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總體規(guī)劃和戰(zhàn)略部署,因此,明確 200海里外大陸架合理性和合法性是是十分必要的,并且重視200海里外大陸架有利于我們在新一輪的海洋爭奪戰(zhàn)中搶占先機。
1 大陸架的概念
1.1 自然科學上關于大陸架的定義
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是陸地的一部分,又叫“陸棚”或“大陸淺灘”?!瓣懠堋币辉~由米爾(H#8226;R#8226;Miel,1887)首先提出的。大陸架的范圍一般是從低潮算起,一直到深海中的大陸緣為止。陸架是大陸在水下延續(xù)和自然延伸。海岸他通常是指環(huán)繞大陸周圍坡度極小的平緩海底和淺海地帶,即從海岸(多指低潮線)起逐漸向深海方向延伸,直至坡度顯著增大(傾斜急劇變陡)的陸架坡折處為止。大陸架是地殼運動或海浪沖刷的結果。地殼的升降運動使陸地下沉,淹沒在水下,形成大陸架;海水沖擊海岸,產生海蝕平臺,淹沒在水下,也能形成大陸架。
1.2 大陸架的法律規(guī)定
1.2.1 大陸架的法律概念
法律上的大陸架來源于地質地理學上的大陸架,但是二者又有明顯的區(qū)別。地理地質學上的大陸架起始于領?;€,而法律上的大陸架起始于領海的外部界限。地質地理上的大陸架到大陸坡為止,而法律上的大陸架終止在大陸邊外緣的海床和底土。
關于大陸架的外部界限,《海洋法公約》第76條規(guī)定了大陸架外部界限的兩種情況:第一,如果沿海國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則擴展到200海里;第二,如果全部自然延伸超過200海里,則按下列兩種方式之一來確定其外部界限:(1)以最外各定點為準劃定界線,每一定點上沉積巖厚度至少為從該點至大陸坡腳最短距離的百分之一;(2)以離大陸坡腳的距離不超過60海里的各定點為基準劃定界線。有這兩種方式之一劃定的大陸架外部界限的各定點,不應超過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350海里,或不應超過連接2500公尺深度各點的2500公尺等深線100海里。
由于《海洋法公約》第76條的這一規(guī)定導致各國可以主張的大陸架的范圍很寬,可達200至350海里,而且由于大陸架是大陸向海下的自然延伸,而在一個大陸上常常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國家,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海岸相鄰或相向國家間大陸架的劃界問題。
1.2.2 《海洋法公約》200海里外大陸架使用的規(guī)定
《海洋法公約》第82條規(guī)定對于二百海里以外的大陸架上的開發(fā)應繳費用和實物:(1)沿海國對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二百海里以外的大陸架上的非生物資源的開發(fā),應繳付費用或實物;(2)在某一礦址進行第一個五年生產以后,對該礦址的全部生產應每年繳付費用和實物。第六年繳付費用或實物的比率應為礦址產值或產量的百分之一。此后該比率每年增加百分之一,至第十二年為止,其后比率應保持為百分之七。產品不包括供開發(fā)用途的資源。(3) 某一發(fā)展中國家如果是其大陸架上所生產的,某種礦物資源的純輸入者,對該種礦物資源免繳這種費用或實物。(4)費用或實物應通過管理局繳納。管理局應根據公平分享的標準將其分配給本公約各締約國,同時考慮到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要,特別是其中最不發(fā)達的國家和內陸國家的利益和需要。
從公約的規(guī)定我們不難看出,對于200海里外大陸架的開發(fā)需要向管理局繳納一定的費用或實物,這種費用在第一個五年只需每年繳納一定的費用或實物,之后是逐年增加礦址產值或產量的百分之一,直至第十二年后保持在百分之七。費用繳納的例外 ,只有在某一發(fā)展中國家是某種礦物質的純輸入者,而且只對該種礦物質免繳費用或實物。
2 關于外大陸架的爭奪加劇原因
首先,新一輪的“藍色圈地運動”與沿海國經濟利益相關。
200海里外大陸架外部界限劃定,不僅關系到沿海國的主權權利問題,并且與各國的經濟利益直接相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對資源的需求量日漸增加,能否占有盡可能多的資源對于沿海各國的經濟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直接關系到沿海各國國民經濟的命脈,資源供應的不充足將嚴重制約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外大陸架的劃界可以擴展沿海國的海上空間管轄范圍,200海里外大陸架是沿海國合法擴展其管轄范圍的又一空間,是“藍色圈地運動”的最后一場戰(zhàn)役。
其次, 200海里外大陸架上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一些未完全探知的新的資源。
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qū)范圍約占海洋總面積的30%,2000年其海洋石油產量達12.3億噸,天然氣6500億立方米。深水油氣田很大部分分布在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區(qū)域,目前發(fā)現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也主要分布在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地區(qū)。在外大陸架的海山上還蘊藏有富含鈷、錳、鎳和銅,還有資源量和經濟價值巨大的富鈷結殼和多金屬結核礦床。因此,劃定200海里以外大陸架,為沿海國占有這些深海資源,促進本國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各沿海國經濟利益直接相聯(lián)。
最后,2009年之前劃界將是全世界關注的事情。
《公約》締約國大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決議,1999年5月6日之前批準《公約》并生效的國家在2009年5月6日之前,必須完成200海里以外大陸架的劃定和有關的法律程序工作。因此,2009年是大陸架劃界的最后期限,在過去幾年里,已有一批發(fā)達和發(fā)展中國家將向大陸架界線委員會提交他們的外大陸架劃界申請案。2008年也是我國向大陸架劃界委員會提出大陸架劃界申請的絕佳時機。
3 200海里外大陸架主張的合法性
(1)從理論方面來說,規(guī)定200海里外大陸架制度的《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76條其本質是法律規(guī)則,是各締約國政治利益談判妥協(xié)的產物。但它又是法律與科學的混合體,容易引起混亂和歧義,在學術界是頗有爭議的一個問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
(2)從實踐方面來說,沿海國的專屬經濟區(qū)之外的區(qū)域就是公海,而沿海國大陸架之外的海床及其底土就是國際海底區(qū)域,是全人類共同繼承的遺產。沿海國每擴大一點管轄范圍,就意味著公海和國際海底區(qū)域相對應縮小了范圍。因此,第76條的實施成為世界各國和各利益集團共同關注的問題就不足為奇了。
(3)根據海洋法的“陸地統(tǒng)治海洋”的原則。海洋資源一直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我國海域遼闊,總計300萬平方公里;島嶼眾多,達6536個;大陸架寬廣,黃、渤海全部位于大陸架上,東海大陸架寬200-600公里,南海大陸架寬180-250公里。根據這一原則,我們主張大陸架利益是完全合法的。
4 200海里外大陸架主張的合理性
首先,我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是由于國民的海洋意識不足,加之我國在東海,南海與韓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文萊、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存在大陸架劃界爭議。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這些爭議,不僅會影響我國同周邊國家的和平發(fā)展,更重要的會直接影響到我國大陸架資源的開發(fā),對我國進一步的海洋資源開發(fā)極為不利。
我國海岸線北起中國同朝鮮之間的鴨綠江口,南至中國同越南之間的北侖河口,全長1.8萬多千米,居世界第四位;大陸架面積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專屬經濟區(qū)面積為世界第十。中國共有大小島嶼5000多座,島嶼岸線總長1.4萬多公里。按其成因可分三類: 基巖島、沖積島、珊瑚礁島。東海約占島嶼總數的60%,南海約占30%,黃、渤海約占10%。
從擁有海洋資源的絕對數量來看,我國的確是一個海洋大國,但同時我們應當看到,中國也是人口大國,海洋資源人均占有量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我國陸地自然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是人均值低于世界水平,有必要把海洋作為自然資源的戰(zhàn)略基地。
我國人均占有陸地面積僅0.08平方千米,遠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因此有必要向海洋要空間,包括生活空間和生產空間。全國多年平均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居世界第18位。據對45種主要礦種(礦產消耗量的90%以上)對國民經濟保證程度分析,今后10年將有1/4不能滿足需要,進入21世紀20年代后則有1/2不能滿足需要,礦產資源將出現全面緊張,有些資源出現枯竭的局面。要保障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現有陸地資源開發(fā)形式將更加嚴峻。海洋中豐富的資源,把眼光轉向海洋,以海洋作為自然資源開發(fā)的后備戰(zhàn)略基地,不斷加快海洋開發(fā)步伐,是必然趨勢。據初步的估計,我國海洋經濟發(fā)展將快于國民經濟發(fā)展速度,在今后20到30年內,海洋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勢頭。
再次,科學家預言,未來將是拓展海洋的世紀,今天,海洋經濟的發(fā)展可謂是一日千里。海洋占地球面積的71%,海洋生物占地球生物資源的80%。據調查,到了21世紀將有1/ 10的人口移居到海洋城市,今天,美國和日本已相繼建立了海洋城。生物學家折算表明,每兩畝海面提供的蛋白質,相當于1畝良田的出產。21世紀是海洋的時代,但海洋基本上未被開發(fā)。然而海洋給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相當于世界所有耕地的1000倍,每年提供的水產品至少可以養(yǎng)活300億人。海水中的鹽若取出鋪于地面,陸地高度會增加150米。
參考文獻
[1]王鐵崖.國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272.
[2] 傅崐成.海洋法相關公約及中英文索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