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典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是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將經典古詩詞恰當地運用于思想政治課,有利于傳承并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對中學生進行審美、品德的教育,有利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關鍵詞:素質教育;古詩詞;思想政治課;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1019101
經典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在思想政治課中運用古詩詞,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其哲理,領會作者意圖。此外,在思想政治課中引用古詩詞授課的實施過程也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具有較大程度的開放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1 審美特質創(chuàng)新所需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1993)明確指出:“中小學教育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能力的關鍵是要具有創(chuàng)新素質。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思維的有效方法比較多,靈活有效地將經典古詩詞運用于思想政治課堂便是其中之一,它恰好順應了新型的審美化教學的潮流。審美化教學這項研究,是在政府直接倡導下興起于20世紀末延續(xù)到21世紀的中國素質教育改革,它強調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尊重與培養(yǎng)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也順應了人類始終追求的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審美性)和諧統(tǒng)一的思想。
優(yōu)秀的經典古詩詞和文學作品都具有很明顯的審美特質,是美與善的完美結合,是作家與讀者心靈之間架起的一座美麗的橋梁。它以簡潔優(yōu)美的文字,折射出敏捷的思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閃爍出理想的光芒。中學生可以通過一首首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的閱讀與學習,欣賞詩詞中的典型的藝術形象,體會詩詞中的思想與情感,在藝術美的欣賞和感染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激發(fā)斗志,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課是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與思想性,許多概念都比較抽象,這要求教師在講授時首先要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情景,引用事例、表達觀點要生動、形象、具體、深入淺出,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調動其積極思維,激發(fā)學習熱情。經典古詩詞講究押韻,句子工整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性、藝術性,學生也樂意記憶,因此,在思想政治課中引用與課文內容聯(lián)系密切的詩句,對基本知識、觀點的記憶可以起到提醒、鞏固等作用。例如,在講完“怎樣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質”這節(jié)內容時,我用投影顯示出清代詩人趙翼的一首詩:“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边@是一首淺顯明白、饒有風趣的詩。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評論詩詞的好壞優(yōu)劣,應當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而不能像文壇藝苑中的某些人那樣,信口雌黃。作者以矮人看戲來比喻、諷刺在文壇評論中不問事實、人云亦云的不良風氣。論詩如此,論事、論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只眼獨具,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呢?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一是必須在實踐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須善于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和發(fā)展。而那種“矮人看戲”的作風,連感性認識都談不上,卻跟在別人的后邊信口開河,說長道短,哪里還談得上什么自己的真知灼見呢?學生們聽了都頻頻點頭稱是。我們對待任何一件事乃至任何一道習題都要細心觀察,仔細斟酌才能看清事實真相,把握主題意旨,這對我們的處世、待人、學習都有好處。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明白了做人的一些道理,可謂一舉多得。
2 思想豐富教育所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生態(tài)度以樂觀主義人生哲學為基礎,提倡自強不息的精神,培養(yǎng)健康和諧的自身心態(tài)。它認為人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善性和能力不斷自我超越,自強不息,塑造自身和諧健康的心理。我們今天提倡自主精神的社會正需要這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道德修養(yǎng)上,肯定主體自覺,強調道德實踐,培養(yǎng)嚴于律己的自律精神,值得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鑒。在現實中有些中學生抱著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生活態(tài)度,放松自我要求,不思進取,貪圖享受,進而在不知不覺中以身試法。因此,我們必須加強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律意識教育,培養(yǎng)中學生的自我精神的塑造,注意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
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歷史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慎獨”、“自省”、“改過”等思想修養(yǎng)方法來教育我們的學生。
培養(yǎng)為國、為民的愛國主義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題?!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禮記#8226;大學》)是一種進取目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張載《張子語錄》)則是一種進取人格。這對于當代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培養(yǎng),更具現實意義。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文學發(fā)展史,可以說是一部內容豐富而又十分寶貴的思想品德教科書。以事實、情景和感受為主要教學內容和方法的中國古典詩詞,對勇敢、奉獻、愛國、忠義等等精神品質有著大量深入而透徹的注解,能對中學生精神和道德方面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與感染。以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為例,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開始,就有許多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作品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此外,屈原《離騷》的理想主義、愛國精神,杜甫詩歌當中的憂國憂民的精神,陸游、辛棄疾詩詞中一心報國的悲憤疾呼,都讓人過目難忘、記憶猶新。這些詩詞自古以來一直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正義、為保家衛(wèi)國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中學生欣賞和學習這些古典詩詞,就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接受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實踐證明,經典古詩詞在提高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青少年牢固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正確引導挖掘所需
中國古典詩詞是幾千年來人類文明最豐富、最生動的載體,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以其“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和優(yōu)勢,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中有著自身獨特的功能和作用。然而,隨著時代和各種條件的變化,再好的東西也要注意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精神和時代需要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在運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應深入研究教育教學規(guī)律,揚長避短,去糟取精,使古詩詞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古代文人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與階級的局限,縱然非常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作品,其間包含的道德思想也可能存在落后的一面。例如,曹操的名作《短歌行》充滿著壯志豪情,然而他一統(tǒng)天下的政治理想卻明顯地帶有封建帝王的狹隘與自私,他所認為的天下不過是一已之天下。岳飛的《滿江紅》高唱著精忠報國的旋律,但他的愛國是與對封建君主的愚忠交織在一起的等等。古典詩詞作品中的道德思想十分復雜,往往是魚目混雜,這就要求中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時注意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盡可能地使他們在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免受不良思想的侵蝕。
在思想政治課中適時地使用一些經典古詩詞,對組織教學確實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起到的是輔助作用,絕非決定作用。古詩詞是一種文學形式,要選擇到能恰到好處地與思想政治課中的基本觀點密切結合起來的材料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做好準備工作,才能“妙用”詩詞,達到預期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彭隆輝,孫繼儒.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與改革新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2]楊潤成.論新課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4.
[3]羅明東.當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