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貿易引力模型是對國際貿易進行實證分析的重要方法。以傳統(tǒng)貿易引力模型為基礎,考慮中國國情,合理刪減變量,建立適合中國雙邊貿易的引力模型。通過對該模型的實證檢驗和政策含義的分析得出:GDP、空間距離、APEC和DC是影響中國雙邊貿易的主要變量。在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和貿易發(fā)展?jié)摿τ邢耷闆r下,中國當前應該充分利用國內資源稟賦,深化國內貿易,同時積極調整貿易政策,改善貿易結構。
關鍵詞:貿易引力模型;計量經濟學;政策含義
中圖分類號:F7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1009602
1 關于貿易引力模型的理論簡述
西方關于引力模型的研究較早,在20世紀60年代荷蘭計量經濟學家Tinbergen(1962)和德國經濟學家Poyhonen(1963)將引力模型進入經濟學后,對它的研究就沒有停止。最早的是Anderson(1979)從Bergstrand理論得出的完全競爭模型,這個模型認為:消費者認為產品是不同質的,即完全競爭。這個模型的經濟學含義是控制國家規(guī)模和雙邊距離,在兩個距離世界其他國家遠的伙伴國家比距離其他國家近的伙伴國家發(fā)生的貿易量大的結論。這個模型最大的缺點是生產環(huán)節(jié)沒有理論基礎。
第二個主要的模型是Helpman和Krugman(1985)的壟斷競爭模型,這個模型在假設無運輸成本,規(guī)模報酬遞增以及需求和供應方面的CES偏好對稱的條件下,得出簡單的雙邊貿易模型,這個模型的經濟含義是兩國的產品貿易量與此國總支出占世界總支出的份額和此國固定產品產出成正比,但是此模型的缺點是假設每個國家生產不同的產品,與現(xiàn)實差異很大。
關于引力模型的第三個模型是Feenstra、Markusen和 Rose(1998,2001)的相互傾銷模型,假設兩國技術相同并且用一種生產要素生產產品,產品的需求彈性是1,不存在運輸成本問題得出的基本結論是:當兩個國家規(guī)模相同時,世界總出口額最大。但是相互傾銷模型沒有表明雙邊進出口取決于貿易雙方貿易品的GDP。
中國在對外貿易流量方面的研究開始得較晚,且文獻較少。近幾年開始有學者基于引力模型研究影響貿易量的因素。谷克鑒的《國際經濟學對引力模型的開發(fā)與應用》一文中對引力模型的理論基礎和構造方法加以經濟學解析和運用主流國際貿易模型實施理論驗證,將貿易引力模型的變量設置成為一個不斷拓展和延伸的外生變量系列;林玲、王炎在《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雙邊貿易的實證檢驗和政策含義》中,添加了變量“國土面積”,用APEC取代了WTO作為虛擬變量,然后驗證了是否要引入“發(fā)達國家”虛擬變量,最后用GDP、空間距離、國土面積和APEC建立模型,解釋了2002年中國對40個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數據。作者認為,使用國土面積作為解釋變量的經濟含義相對比較弱,所以就沒有在模型中驗證“面積”這個變量。
2 中國雙邊貿易引力模型的建立和實證檢驗
2.1 中國雙邊貿易引力模型的建立
本文將過去的學者對貿易引力模型的研究為基礎,試圖建立反映中國雙邊貿易的引力模型。以Linnemann的模型為基礎,對其進行擴展和修正,建立適合中國雙邊貿易的引力模型,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考慮合適的變量作為替代貿易政策的虛擬變量。雖然中國已經加入WTO,但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過去一直大都是WTO大國,以2002年中國最大的39個貿易伙伴為例,共有33個WTO成員國,因此將WTO作為虛擬變量并不具有顯著性。中國目前的區(qū)域經濟合作建設剛剛起步,以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中國-東盟貿易區(qū)最為顯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成員都地處東亞,因此這一因素已由空間距離因素部分代替,而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設才剛剛起步,因此不考慮將中國-東盟貿易區(qū)作為虛擬變量??紤]到APEC這一區(qū)域經濟合作組織包含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地跨五大洲的21個國家,且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有很多都是APEC成員,所以將APEC作為替代貿易政策的虛擬變量。
(2)虛擬變量除了APEC外,還可以考慮引入是否發(fā)達國家(DC)這一虛擬量,由于在傳統(tǒng)的國際貿易中,發(fā)達國家一直處于主導地位,而且中國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因此可通過中國雙邊貿易的引力模型的實證檢驗觀察,在國際經濟一體化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發(fā)達國家對中國的國際貿易是否具有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