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武三十年(1397),在明朝的歷史上發(fā)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這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事情發(fā)生的極其巧合,在當年二月的會試中被錄取的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竟無一人錄取,朱元璋懷疑當時的考試官有徇私舞弊的傾向,便訓斥其考試官,并對考試官嚴加治罪,隨后錄取的全部為北方人,這個事件開辟了明朝南北取士的先河,并在明朝以后的科舉制度中形成定制。
關鍵詞:南北榜案;起因;洪武三十年;結論
一、南北榜案的簡單介紹
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二月會試,以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為考試官,取錄宋琮等五十一名,經三月廷試后,以陳安阝為第一名、尹昌隆為第二名,劉諤為第三名,是為春榜。因所錄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稱南榜。這個結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南方經濟、文化比北方發(fā)達的實際情況,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則為歷科所不見。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因此聯名上疏,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為此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局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王府長史黃章、紀善周衡和蕭揖,以及已經廷試取錄的陳安阝、尹昌隆、劉諤等,于落第試卷中每人再各閱十卷,增錄北方人入仕。但經復閱后上呈的試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說劉三吾、白信蹈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朱元璋大怒,五月,追定考官劉三吾為藍玉黨,以老戍邊;白信蹈、張信等被凌遲處死;陳安阝、劉諤、宋琮等人也遭遣戍,僅戴彝、尹昌隆免罪。六月,朱元璋親自策問,取錄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試,以韓克忠為第一名、王恕為第二名、焦勝為第三名,是為夏榜。因所錄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稱北榜。以上就是關于南北榜案的簡單介紹。
二、南北榜案的起因
南北榜案是源于一次科舉考試,因此可以說它的間接原因來自于科舉考試制度,而直接原因則來自于一次偶然的考試成績,在明朝的歷史文獻中有很多關于南北榜案這件事的記載,然而關于記載事情發(fā)生的原因卻很少,只有二本書的記載談到了事情發(fā)生的原因,一本是在《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五十三》中的記載直接說出了這件事情的原因,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六月辛巳朔,上御奉天殿,策試下第舉人。先是,禮部會試者多,而中式者少,被黜落者咸以為言?!盵1](P.3653)另一本是《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里,這本書關于事情的起因是這樣說的。書中說:“三十年偕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榜發(fā),泰和宋琮第一,北士無預者?!盵2]通過這兩本書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南北榜案的原因只是一個非常偶然的現象,它的導火所只是一次意外的考試成績,但就是這次以外的考試成績的結果釀成了這次南北榜案的悲劇。
也許有人會想到會不會是主考官的主觀心理導致了南北榜案的發(fā)生,筆者不同意這種看法,參看《明史》,關于主考官劉三吾的性格記載是這樣的,記載中說:“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翁。至臨大節(jié),屹乎不可奪。”[2]通過這短短的兩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劉三吾是一個正直的人,并不會出現偏袒誰的情況。因此,我們可以認定劉三吾本人的人品不是南北榜案這件事發(fā)生的起因??梢赃@樣說,南北榜案的發(fā)生和劉三吾本人沒有任何關系。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里,大權永遠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尤其是到了明清兩代,這種現象更是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因而考察一下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的態(tài)度是大有必要的。在《二十五別史·明書》中關于朱元璋的態(tài)度記載是這樣的。書中記載:“上疑考官劉三吾、白信蹈有私,指為胡、藍馀黨,逮拷訊?!盵4](P.59)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這個人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他把考官劉三吾同當年的胡、藍二人相聯系。眾所周知,胡、藍兩人都是朱元璋開國的重臣,朱元璋為了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鞏固皇權,而把二人殺害。朱元璋把劉三吾同胡、藍兩人做對比,正是他個人疑心重重的真實寫照。因而可以說,南北榜案的發(fā)生和朱元璋本人的心疑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通過對正史書籍的考究和對當事人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南北榜案的發(fā)生即有偶然的成分,又有必然的成分。筆者認為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五代十國以后,中國的經濟逐漸向南發(fā)展,到明朝時南方的經濟已經基本上全面超過北方,而且南方的文化也的確要比北方發(fā)達,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更是突出。所以,就出現了這次南方人全部錄取而北方人卻全部落榜,這種純屬巧合的情況了。第二,朱元璋的統(tǒng)治措施也間接造成了南北榜案的情況,眾所周知,朱元璋統(tǒng)治時期發(fā)生了文字獄,而南北榜案則是朱元璋文化專制的繼續(xù),加上作為統(tǒng)治者的朱元璋為了尋求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因此,對于一開始出現的南方人全部錄取這種情況多少會有些主觀上的不滿。第三,朱元璋是一個疑心比較重的人,從他當皇帝起就殺掉不少有功之臣來加強自己的集權統(tǒng)治,因此,當錄取的都是南方人的時候,他不免會對考試官有所懷疑,怕那些人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綜上所述,南北榜案的發(fā)生有它的偶然原因,同時也有它的必然原因。只是它的偶然因素占據了很大的部分,因為自開科舉考試以來還沒有出現這種怪事,南北榜案的發(fā)生的確有些離奇,不過這件事情發(fā)生后還是對明朝的科舉制有了一個不小的改變,這就是從這以后明朝開始了南北分開取士的先例。
參考文獻:
[1]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五十三[M].版本不詳.
[2](明)宋濂等撰.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清)查繼佐撰,倪志云、劉天路點校.二十五別史·明書[M].濟南:齊魯書社
[責任編輯:李繼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