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說人大”,在中國政治民主生活中,這個新鮮語詞逐漸浮出水面。向人大及其常委會游說,乃是民眾的權利。有專家指出,不同利益團體的利益主張,在人代會上公開表達,使公共決策更加透明,更加公正,有利于全體國民的整體利益。
民間游說組織浮現(xiàn)
“想表達想法,就得不停吶喊。”2009年2月底,信孚教育集團董事長信力建,通過向一位全國人大代表提供議案素材的方式,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吶喊”。
信力建最早聽到教育改革的風聲,是在2008年。
2008年底,在得知教育部要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消息后,信力建就開始行動了。他草擬了義務教育由中央財政投資、放寬民間資本辦學門檻等10個建議。
信力建的這些建議,相當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民辦教育企業(yè)家群體的利益訴求,即要求民辦學校與公立學校享有同等待遇。目前,中國擁有近萬所民辦小學和中學,分別吸納了全國6%和3%的中小學生,其中相當一部分為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這些學校從硬件到師資,均遠遠落后于當?shù)氐墓W校。
與信力建一樣,對《綱要》內(nèi)容同樣感興趣的,還有一批學者和公益人士。盡管民辦教育企業(yè)家和學者的關注點稍有不同,比如信力建的政策建議主要集中在民辦教育的議題上,而學者更關注教育體制改革的制度性內(nèi)容。
2009年1月,教育部就《綱要》起草征集社會意見。不到一個月時間,教育部就收到了100多萬條意見。有別于這些分散的聲音,民辦教育企業(yè)家、學者和公益人士結(jié)合成了一個相對松散的聯(lián)盟,開始以游說團體的面目,浮出水面。
“兩會”召開前一周,信力建就將有關民辦教育的建議傳給楊東平。身為教授的楊東平,同時還兼任其他身份——楊不僅是中組部、教育部的專家組成員,同時也是國內(nèi)最早的公益組織自然之友、北京西部陽光農(nóng)村發(fā)展基金會、21世紀教育研究院等公益組織的倡導者之一。最后,楊東平匯總其他方面的意見,將建議交給中央有關部委的領導。
游說效果待考
截至2009年3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仍然是一長串等待答案的提綱。2009年1月7日,教育部就研究制定《綱要》進程情況舉行2009年第一次例行新聞發(fā)布會,其新聞發(fā)言人預計,完整的草案要到年中才能出臺。
此時,正是游說團體開展活動的黃金時期。
與信力建一樣,北京西部陽光農(nóng)村發(fā)展基金會秘書長梁曉燕也擔心,她的建議會與其他民間組織的建議一樣,淹沒在100萬條浩如煙海的建議中,變得毫不起眼。
2009年2月,梁曉燕草擬了一份關于要求暫緩推廣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議,通過一個朋友直接遞給了教育部的一位領導?!拔腋Mㄟ^一些私人關系,直接向有關領導反映問題?!绷赫J為,私下投書更有效。
教育公益組織與教育部之間缺乏制度性聯(lián)系渠道,是游說活動活躍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制于這一體制現(xiàn)實,民辦教育企業(yè)家、學者和公益人士抱團取暖,也在情理之中。與公開投書等方式相比,游說團體更愿意另辟蹊徑,對決策者施加更為直接的影響。
信力建、楊東平等人游說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直接找相關部委的領導;二是組織論壇、會議,邀請包括政府智囊在內(nèi)的人士參加;三是向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提供議案、建議和提案的素材;四是通過新聞媒體制造輿論。
“直接找領導是最有效的辦法?!睏顤|平對記者說,但這一方法,“不宜頻繁使用”。
另一個重要的游說手段,是直接找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將自己的建議變?yōu)槿舜笞h案、建議和政協(xié)提案。
早在幾年前,信力建就開始參與關于教育問題的討論。2002年,21世紀教育研究院成立,信力建成為研究院理事之一?!懊看伍_研討會都自己買飛機票參加?!毙帕ㄒ惨虼私Y(jié)識了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他關于義務教育經(jīng)費的一份建議,就直接遞送給了一位民主黨派負責人,該負責人的身份,是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而在梁曉燕看來,這一渠道不僅脆弱,其實也并不可靠。
梁曉燕說,由于每年人大和政協(xié)接受的議案和提案高達數(shù)百件,能夠列入會議議程的非常少。她暗示,信力建的建議,在送出之后很可能從此沒有下文。
此前,游說人大代表并非沒有成功的先例。2006年,在民間力量連續(xù)3年的推動下,376名代表在全國人代會上聯(lián)合提交了關于加快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議案,成為當年會議聯(lián)名人數(shù)最多的議案。
然而,對于此番游說的效果,信力建坦言心里沒有底。
更多地寄希望于人大
不光是教育業(yè),近些年來,其他領域的許多個人和組織也陸續(xù)開始進行“游說人大”活動。
每年“兩會”前,房地產(chǎn)商的游說都會空前活躍。在處于寒冬的地產(chǎn)界,2009年似乎加快了游說節(jié)奏。多位協(xié)會人士表示,以后他們將更多地寄希望于“兩會”地方上的各省市代表團。他們會結(jié)合各地實際,提出地產(chǎn)方面的政策建議。
事實上,依靠各種方式來表達利益或思想主張的做法,在我國早有先例。1984年5月,一位經(jīng)濟學家通過人大代表向全國人大提交了關于制定破產(chǎn)法的議案。1986年6月,當國務院將破產(chǎn)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時,在51名發(fā)言者中,就有41人反對,僅有10人贊同。在這種情況下,這位經(jīng)濟學家通過各種方式到處游說說服,終于使越來越多的人大常委會委員贊成破產(chǎn)法盡早出臺。最終在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中,以101票贊成、9票棄權、0票反對,成功立法。
2001—2002年,法律工作者俞梅蓀與互聯(lián)網(wǎng)評論員王俊秀、方興東等人圍繞《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展開民間游說。他們通過給國務院領導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法律、財經(jīng)、內(nèi)務、司法等專門委員會委員,有關行政部門負責人以及相關研究機構(gòu)的專家學者“上書”的方式,表達他們的呼聲,推動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在“兩會”上提交了相關的議案、建議和提案,使其進入了國務院立法程序。
2005年,北京律師韓冰、秦兵,北京東城區(qū)人大代表司馬南等5人,將一份修改公司法的建議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并將建議發(fā)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同時還利用媒體輿論造勢。
有專家表示,與國外通過專門的游說事務所來實現(xiàn)利益表達不同,中國大多是通過強勢政府部門和媒體實現(xiàn)這一目標,采用“游說人大”方式依然十分少見。
面對游說的人大
“民主政治必然存在‘院內(nèi)與院外’的政治,人大制度也必然衍生出人大政治。人大政治恰恰是政治民主的象征。”政治學者秋風認為,向人大及其常委會游說,乃是民眾的權利。
眾所周知,人大在立法與決策活動中確實扮演著重要角色。只要有利益的調(diào)整和分配,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群體,就會想辦法向人大陳述自己的意見,影響人大的立法與決策,使之保障自己的權利,增進自己的利益,至少是不減少這些利益。
“其實,因為權力會對人們的權利、利益產(chǎn)生巨大影響,所以,任何時代的任何政府都會遭遇游說活動?!鼻镲L表示,重要的區(qū)別在于,當游說活動進行于密室,唯有那些“有關系”、“有門路”的人才有能力、有資格進行游說活動,游說便成為一種特權。權力被濫用,某些人的利益之增進將以另一些人的利益被損害為代價。
“民主政治的游說則是公開的,而且必須是公開的?!敝麜r評人徐迅雷撰文指出,民主是妥協(xié)的政治,但妥協(xié)正是以各個不同群體圍繞著立法與決策進行游說為制度前提的。
在中國,“游說”人大及其常委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以往,立法、預算等工作往往由行政部門主導。那些試圖保障、增進自己利益的部門更熱衷于跑“部”進京。而隨著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與決策結(jié)構(gòu)中的角色強化之后,人們才開始轉(zhuǎn)而在這個方向進行游說。
有專家指出,促成人大“游說”發(fā)育的另一重要因素是,過去20多年來,隨著行政控制放松,自愿性公民組織、私人企業(yè)逐漸發(fā)育、擴展。這些組織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試圖影響立法、決策。但他們在行政部門那里沒有門路,同時,他們也更相信公共政治。因而,他們就選擇了“游說人大”。
“面對社會的殷切參政需求,人大及其常委會應當保持開放心態(tài)。”秋風建議。
事實上,民眾及相關社會團體的游說活動,也是人大代表及常委會組成人員獲得有關信息的便利渠道。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和決策是需要知識和信息支持的:立法和決策要符合民意,立法機構(gòu)成員就必須了解民眾在想什么,他們希望得到什么,希望取消什么政策,越具體越好。立法機構(gòu)成員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知這樣的具體民意,但游說者主動提供信息當然也是一個重要而低成本渠道。
不過,對于“游說”,人大及其常委會肯定不可能照單全收。秋風建議,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將各種不同主張、訴求達成妥協(xié),從而使各個社會群體的利益都有所照顧,使之盡量接近于公共利益。
相關鏈接:美國的利益集團與游說活動
美國是一個利益集團異?;钴S的國家。利益集團對政策施加影響的基本方式,就是通過游說活動向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施加種種壓力,故又稱壓力集團。利益集團的代理人不能進入國會兩院的會議廳,只能在走廊或休息室與議員接觸,也稱院外集團。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華盛頓有大約14000個特殊利益集團,注冊在案的說客有25000多人。前國會議員和前政府官員是公認的華盛頓最有影響力的說客。有研究表明,眾議院中大約40%的議員離開國會之后變成了說客。
高度組織起來的利益集團在華盛頓和各州府通過游說者,并利用新聞機構(gòu)、專業(yè)人員和積極的利益集團成員,極力尋求影響立法者和政府官員的途徑。游說問題的范圍也急劇擴大,無論是在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保護還是工業(yè)、貿(mào)易問題上,或是在國際還是國內(nèi)問題上,都有利益集團在活動。
名詞解釋:直接與間接游說
從國外影響立法的院外活動看,大致主要分為直接游說和間接游說兩種方式。直接游說主要是指利益主體、集團將利益主張直接傳遞給議員或者國會工作人員。主要途徑包括在立法聽證會上作證、給議員打電話或者寫信、呈送研究報告或法律草案等等。而間接游說主要是以迂回的方式,利用第三方來影響立法決策的行為,例如制造公眾輿論影響立法,或者利用選民對議員施加壓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