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深刻剖析中西方不同社會背景之下法治思想發(fā)展的歷史,提煉出法治思想中的人文精神精髓,采取批判、借鑒的態(tài)度,作為現(xiàn)階段我國法治文明建設的參考資源,并且在此基礎之上指出現(xiàn)階段我國法治建設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癥結,探討新階段、新形勢下如何讓法治文明建設遍地盛開人文精神之花。
[關鍵詞]法治文明;人文精神;法治;人治
[中圖分類號]D92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6-0102-03
法治是源于人類對自身的存在、價值和命運的一種制度安排,是一種法律理念,一種依法治國的理念,而人文精神則是深藏在它背后決定其發(fā)展方向和命運的最高精神力量。如果我們將法治比喻為一棵大樹的話,那么人文精神就是支撐這棵大樹的根。沒有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法治就失去了維持其生命供給的養(yǎng)分,勢必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充溢人文精神的法治,方能活在人們心中。馬克斯·韋伯說:任何一項事業(yè)的背后都存在某種決定該項事業(yè)發(fā)展方向和命運的精神力量,可以說,人文精神就是法治文明的文化思想基礎。法治在當代中國已不再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中國政府和民眾正以極大的熱情探索著中國的法治之路。
一、中國現(xiàn)代法治文明建設中的人文精神危機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法制歷史,也曾經(jīng)形成影響廣泛的中華法系,但是,具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則是在近代國門打開以后才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新中國成立后,初期創(chuàng)建的法制在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中被嚴重破壞,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主要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取得的。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民眾所期待的法治工程才剛剛啟動。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法治建設吸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的積極成果和國外法治的有益經(jīng)驗。
與西方國家法治建設的最大差異,就是中國遇到了西方國家不曾遇到的基礎性難題——缺乏足以支撐法治建設的人文精神資源。從當代中國社會的精神底蘊來分析,中國既不存在類似西方法治構建時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根基,也未形成足以支撐法治建設的新的人文精神基礎。從法治建設初期所實施的一系列的措施而產(chǎn)生的低劣、表面和不穩(wěn)定的成效來看,就足以證明我國法治建設并沒有找到它足以生成的根基,這意味著我們的法治仍然未能擺脫一種“無根”栽培的困境。這一現(xiàn)實,不僅僅預示著我們建構法治的艱難程度,而且還預示著法治根基薄弱的現(xiàn)實難題,這將直接影響我國法治建設的進度和成效。
經(jīng)過了30年的法治文明建設,這一精神上的危機卻未能引起大多數(shù)人足夠重視,不少人認為依法治國方略一旦制訂,法治目標一旦確立,只要通過國家或政府大力推動,法治大廈在中國的屹立必將是指日可待。當然不能否認和過多責備這種法治樂觀主義所暗含的法治激情的意義,因為飽滿的法治激情無疑能堅定人們的法治信念,并成為人們?yōu)橹畩^斗的力量源泉。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這種法治理想的局限性是明顯的,至少不能否認其中所包含的非理性的成分會影響我們對待紛繁復雜的法治問題的謹慎態(tài)度,妨礙我們對于法治背景和條件的冷靜思索,特別是忽視當代法治建設因缺乏必備精神準備而具有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我們通過分析中西方法制建設中所透射和包含的人文精神,提取其有益于我國現(xiàn)代法治建設的精神財富,以期待其對我國現(xiàn)代法治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
二、我國現(xiàn)代法治文明建設對西方人文精神的借鑒
西方歷史上的法治思想源于古希臘梭倫立法,但明確提出法治主張,并系統(tǒng)闡述法治理論的思想家是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既是古希臘法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后世法治理論的奠基人。他在否定柏拉圖人治思想和總結希臘150個城邦國家法律實踐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系統(tǒng)的法治學說——法治表現(xiàn)為制度,而內(nèi)在于精神。西方法治的歷史表明,西方步入法治化狀態(tài),有其深厚的社會文化背景,這個社會文化背景就是西方古代社會以人為中心的人文思想和文藝復興以來確立的自由、平等、人權等內(nèi)容的人文主義。
西方自古就有尊重人和關懷人的傳統(tǒng),經(jīng)過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愈加突顯。自由、平等、民主等觀念深入人心,深刻改變了西方人的法治觀念和思維方式。為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人權等權利的實現(xiàn),他們又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制度設計。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后,資產(chǎn)階級把人文主義的精神注入法治建設,并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也正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基礎上的法治精神,孕育出以自由、平等、人權等為核心價值的法治思想,成為西方法治制度的基石。
縱觀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歷程,如果說法治作為社會文明中的成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方式的一種理性選擇,那么除經(jīng)濟因素外,人文關懷是其重要的精神動力。從西方來說,一般認為近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法治的出現(xiàn)得益于自由貿(mào)易和科技的進步,但若稍作深層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根須卻深扎于近代西方的人文沃土之中。如果沒有文藝復興對人的本質(zhì)、尊嚴、個性、自由的發(fā)現(xiàn)和肯定,沒有人道、理性、科學的人文精神,人類文明的腳步就難以跨越中世紀人性枯萎的荒野,就不會出現(xiàn)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與科學技術的革命,也就不會產(chǎn)生現(xiàn)代法治文明。就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而言,如果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沒有民主、自由、權利等理性精神的張揚,也就不會有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和建構法治國家這一社會工程的啟動。因此,人文精神是法治的精神底蘊,是法治生成和推進的動力之源。人文精神孕育出了法治的心理、觀念和思想,而法治的心理、觀念和思想又鑄成法治制度。法治作為一種制度實體,它不是強加于社會的,而是社會內(nèi)部的自然生長,但它的根須必須牢固扎在人文精神的土壤里。
三、我國現(xiàn)代法治文明建設對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借鑒
中國法治思想中的人文傳統(tǒng)由來已久,“寬猛相濟,德主刑輔,重德輕刑,重義輕利,輕刑慎罰”等立法指導思想是與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推崇重視人的“仁”學思想分不開的。孟子提出的“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以及立法要立“善法”,“天下之法”,體現(xiàn)“天下為公”;立法執(zhí)法要順應民意,“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令順民心,則威令行”;法律適用要平等,“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這些思想都體現(xiàn)了法制對人的關懷。但是在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盡管法治思想已經(jīng)出現(xiàn),可是為什么這種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法治思想始終沒有在法治實踐中被重視呢?是什么造就了中國社會的人治,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四、重構我國現(xiàn)代法治文明之路:中西人文精神的合璧
中國的法治歷經(jīng)了很多的磨難,自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來,“法治”概念才在中國重新提起。尤其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確立后,在法治的人文精神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如取消刑事類推制度,實行罪刑法定原則,刑事訴訟中吸取無罪推定原則,行政立法開始注重以人為本,改革行政許可制度,特別是人權立法的強化等等。盡管如此,作為法治精神根基的人文精神的培植與研究的不足仍是不可回避的現(xiàn)狀。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這預示著中國法治建設中不可避免地要借鑒西方法治國家的一些優(yōu)良的法治傳統(tǒng),進而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鮮經(jīng)驗融入并豐富人類的法治文明。
從現(xiàn)實意義上講,重構當代中國法治的精神根基,不僅要中國從傳統(tǒng)人文精神中去挖掘可供轉(zhuǎn)化的精神“顆?!?,還應當注重從西方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人文精神中去尋求大量可資借鑒的內(nèi)容,使西方人文精神為我所用。當然,吸收西方人文精神的過程,就是整合中西人文精神和重構當代法治的人文精神基礎的過程。
(一)全面提升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度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蔽覀冎?,法律信仰是西方社會的特征和根基。而這種法律信仰不是天生的,是在人文精神的深刻影響之下漸漸形成的。當前,我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在全社會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律信仰的培育。我們國家的公民沒有經(jīng)過類似歐洲“文藝復興”的洗禮,更沒有接受過西方那種法治精神的熏陶。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法治文明的發(fā)展。我們可以從現(xiàn)在做起,從我國的實情出發(fā),適當借鑒西方人文精神的精髓,把人權、民主、平等、正義和自由等人文精神貫徹到實處,讓公民真正享受到法治文明帶來的好處,這樣,公民對法律的信仰度就會提高。
(二)形成完善的權力制約機制
權力的制約是西方人文精神的題中之義。我國要從人治走向法治,也必須倡導權力制約。用權力制約機制限制權力的濫用。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要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政府的權力不能隨意地侵害公民的權利;二是當政府權力侵犯公民權利,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以形成完善的權利制約機制。
(三)培養(yǎng)公民的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當前我國提倡的依法治國的內(nèi)在動力。眾所周知,法治精神的底蘊應該是人文精神。法治精神是一種理念,是行動的指導,是公民普遍認同的一種價值取向。若這種理念發(fā)生偏差,我們的行為也將發(fā)生嚴重偏差。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要有正確的法治理念,也就是法治精神來指導。要培養(yǎng)公民的法治精神,必須將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社會生活納入法治的軌道。如此,公民的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弘揚。
(四)推進法治進程不應忽視人們的自主性
目前中國主要是在推進形式意義上的法治,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我國公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是這個進程中的“主角”。所以,我們要大力培育社會主義市民社會并努力推進其自主性。發(fā)揚民主,把公民的自主性和政府的推進相結合,過渡到以社會演進為主、政府推進為輔,在最大限度內(nèi)把國家與人民利益相結合,在法律中充分體現(xiàn)公民的意志。只有經(jīng)過持久和深入的法治信仰和人文精神的洗禮,使公民成為法治進程這場大戲中的主角,才能保證我國法治文明建設走上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崔永東.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李瑜青.人文精神與法治文明關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汪太賢,艾明.法治的理念與方略[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
[5]崔永東.中西法律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熊斌,黃小平.讓西方人文精神之果結在中國法治建設之樹上[J].法制與社會,2007,(4).
[7]王成禮,張?zhí)鞂W.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明建設的路徑[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2).
[8]李衛(wèi)華.論社會主義法治文明[J].理論學刊,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