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會州及其屬縣位于絲綢之路北道段海原至景泰間。黃河貫穿南北,有唐驛路之關口據(jù)其界。這里向為交通要塞、邊防要沖。然唐會州及其屬縣治何地,因史載各異,加之后世流傳多有歧誤,爭議較大。本文認為,唐會州治所會寧縣為今平川區(qū)陡城地區(qū)的柳州城遺址;會寧關為今靖遠縣雙龍鄉(xiāng)北城灘遺址;烏蘭關與會寧關夾河并置,當在北城灘遺址黃河對岸西南;烏蘭縣初在北城灘遺址西南黃河對岸附近,后移至五佛河谷盆地黃河之北附近。
[關鍵詞]絲綢之路;唐會州;屬縣;關口
[中圖分類號]K928.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6-0045-03
唐會州及其屬縣及相關的會寧關、烏蘭關治所何地,就唐會州會寧縣大致有靖遠說和陡城說;會寧關和烏蘭縣因歷史記載所引文獻出處不同,差異較大,與此相關的一些歷史地名也因此發(fā)生變化?,F(xiàn)結合文獻資料與田野實地調查對上述問題試以論述。
一、唐會州會寧縣城址
關于會州,史載:“初西魏置會州,后周廢。又于鳴沙置會州,隋大業(yè)三年州廢。①唐武德二年,于此置西會州,領縣二:一為會寧,二為烏蘭。貞觀八年以此州倉儲殷實,改為粟州,其年又為會州。天寶元年,改為會寧郡。乾元元年復為會州。②永泰元年,升為上州?!雹坳P于會寧縣,史載:“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于此,置會寧縣④(后魏廢帝元年置),⑤屬會州。后周廢會州后,改會州會寧縣為會防。隋開皇元年改會防為會鎮(zhèn)。⑥隋開皇十六年置縣。⑦隋大業(yè)二年改為涼川縣。武德二年又改為會寧。⑧”記會寧關為“東南去州一百八十里”。⑨記烏蘭縣為“東南去州一百四十里,周武帝西巡,于此置烏蘭關,又置縣在會寧關東南四里。⑩又說武德末年置縣,又說置縣在會寧關西南四里,因舊城內(nèi)沙石不堪久居,天授二年移于東北七里平川置?!庇洖跆m關為“周武帝西巡 ”時置。
由以上記載可知,唐會州治會寧縣,轄有會寧、烏蘭兩地。會寧關、烏蘭關、烏蘭縣在會州會寧縣西北,烏蘭縣應置于烏蘭關附近并有遷徙。《中國歷史地圖集》將唐會州會寧縣繪于今白銀市靖遠縣城;會寧關繪于靖遠縣城西南百里;烏蘭縣繪于靖遠縣城西北百里,旁繪有新泉軍;烏蘭關未標繪?!吨袊鴼v史地名大辭典》記會州會寧縣時前后不一:“會州,西魏廢帝置,治所在會寧縣(今甘肅靖遠縣東北);會寧縣,唐武德二年改涼川縣置,為會州治。治所即今甘肅靖遠縣?!薄短拼煌▓D考》大致認為會州治所會寧縣為今陡城堡地區(qū),黃河東岸??梢妼菁捌鋵倏h位置,史學界存有爭議。經(jīng)查其分歧最早出自《新唐書#8226;地理志》:“會寧…東南有會寧關?!庇缮衔闹藯l明顯異于《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記唐會寧縣與會寧關位置:“會寧關在會州西北?!鼻以谔坪?,北宋也置有會州及會寧關,“會州,元符二年,始進筑……;會寧關,舊名顛耳關,元符元年進筑,賜名通會,未幾改今名……北至黃河南岸古烽臺一百馀里?!边@與《新唐書#8226;地理志》記載較為接近,故疑《新唐書#8226;地理志》所記會寧縣與會寧關位置非唐時會寧縣與會寧關位置,其對唐會寧縣與會寧關位置記載有誤。
《元和郡縣志》記會州四至數(shù)為“西南至蘭州三百八十里”。《通典》記會州四方數(shù)為“南至金城郡四百二十里”?!短藉居钣洝酚浰闹翑?shù)同《元和郡縣志》,記四方數(shù)與《通典》基本一致,惟記南方為“南至蘭州三百八十里。”因唐金城郡治蘭州(今蘭州市),故會州西南至蘭州應為380~420里。《讀史方輿紀要》“靖遠衛(wèi)”(今靖遠)條記:“西南至蘭州三百五十里;臨洮府蘭州目下記:東北至靖遠衛(wèi)三百五十里;臨洮府金縣目十字川堡條下引同書《輿程記》:蘭州東六十里為買子堡,又東百里為一條城,又東九十里為平灘堡,又九十里而至靖遠衛(wèi)?!卑矗遁洺逃洝诽m州至靖遠衛(wèi)約為340里,據(jù)劉滿考證,此路為一絲路古道,當開通較早,為靖遠通蘭州之捷徑。又唐后里數(shù)基本一致,則靖遠西南至蘭州約為340~350里。而由上知會州西南至蘭州為380~420里,則蘭州東北向靖遠、會州相差40~70里,會州當在靖遠東北40~70里處?!毒高h縣志》記:“陡城堡城,在衛(wèi)北五十里。”按方位及里數(shù),陡城堡城接近前述會州與靖遠里數(shù),故陡城堡城所在地應接近會州會寧縣地。
筆者于2009年5月實地調查,現(xiàn)陡城堡地區(qū)有古城址三座,分別是陡城、纏州城、柳州城。陡城之名出自陡城堡,為明萬歷九年(1582)所筑,系明代阻防蒙古軍渡河南下的軍事防御設施。纏州城、柳州城位于陡城村水頭東500~800米處,西南距黃河4.5公里。纏州城地面殘存有繩紋板瓦、繩紋夾沙粗黑陶片和繩紋灰陶片,為漢代遺物,應為漢鶉陰縣治所。柳州城位于纏州城西南,水頭沙河東面臺地之上。此城略呈正方形,四面城墻尚依稀可見,城內(nèi)已辟為耕地。城墻北、西、南面保存較完整,東面城墻殘損不全。城墻北、東、南面內(nèi)外側有灌溉用水渠環(huán)繞,城外北、東、南有護城壕溝。城西北角外有一方墩臺。城內(nèi)地面遺有青色條磚殘片、黑釉夾砂陶片、白釉碎瓷殘片及外部光面、內(nèi)部為布紋的板瓦、筒瓦殘片。據(jù)1976年文物普查,柳州城“略呈正方形,夯土板筑,東西長347米,南北寬333米,高11米,上寬2米,下寬15米,夯土層厚19厘米,16厘米,10厘米不等。城西北部有拐角,西墻向南沿伸到124米處,向西拐出30米,然后向南延展與南城墻接連。城之南北設門,各有甕城,甕城門均朝東開。城四角有圓墩臺,四面城墻均有馬面,北面三個,南、東、西各四個。馬面長11米,寬7米。城西北角前約50米處有方墩一座,高11.5米,寬12米。城內(nèi)……有兩處灰坑,距地表1米,厚約30厘米……殘磚寬17.8厘米,厚5.5厘米,或3.8厘米。瓦面光面無紋,板瓦經(jīng)寬18.5厘米,筒瓦經(jīng)寬13厘米”。
柳州城雄踞水頭沙河東面臺地之上,站于西城墻俯瞰,水頭生產(chǎn)隊、陡城村盡收眼底。城西北方的水頭沙河直通陡城,為西北向渡河的古道。城南北向各有甕城,門朝東開,正對著從河池東來的商旅。此城連接絲路北道,是溝通東西、扼守絲路的一個據(jù)點。甕城、馬面漢唐已有,宋時普及。依地表瓦片、瓦當紋飾分析此城址應為唐以后遺址。結合地理位置、考古資料與《唐代交通圖考》推斷,此城應為唐會州治所會寧縣所在。
二、唐會寧關、烏蘭關、烏蘭縣城址
會寧關如前述,在會州西北180里。烏蘭縣 “州西北驛路一百八十里,直路一百四十里”,則會寧關直路去州也應為140里,由此可知會寧關與烏蘭縣相去不遠。前述《元和郡縣志》記烏蘭縣在會寧關東南4里,而《太平寰宇記》記烏蘭縣在會寧關西南4里。因周武帝宇文邕西巡置烏蘭關,并于其地置烏蘭縣,在周太祖宇文泰西巡置會寧縣后,且史書無明確記載何時置會寧關,那么會寧關很有可能為周太祖宇文泰西巡時置。如按《太平寰宇記》載烏蘭縣初在會寧關西南,那么烏蘭關當在會寧關之西或西南。嚴耕望先生認為:“蓋會寧縣,烏蘭縣以黃河為界……河東屬會寧縣,河西屬烏蘭縣,驛道由會州略沿河東岸行一百八十里至會寧關……渡河西岸則為烏蘭縣治,且置烏蘭關。是則會寧、烏蘭兩關相距四里,夾河并置,中為津渡也……度其今地當在景泰縣地區(qū),黃河大灣曲處?!?如此,唐會寧關、烏蘭關在會州西北并在絲綢之路北道黃河渡口附近,距離會州會寧縣即柳州城直路140里,驛路180里。
柳州城西北的黃河主要渡口均分布于紅山峽小黃沙灣至五佛黃河盆地之間。自南向北有迭烈遜渡(鹯陰口渡)、小口渡(索橋渡)、北城灘渡(北卜古渡)。那么唐會寧關、烏蘭關在會州西北哪個渡口附近呢?史書無明確記載。但《唐六典》記關津渡船數(shù)等級時涉及到會寧關:“白馬津船四艘,龍門、會寧、合河等關船并三艘,渡子各以當處鎮(zhèn)防人充。”記渡子之數(shù)“會寧船別五人,興德船別四人,自馀船別三人”。同書記關之等級為“京城四面關,有驛道者為上關……余關有驛道及四面關無驛道者為中關,中關十三……會州會寧,原州木峽……”。但敦煌文書《水部式》殘卷記會寧關船津數(shù)卻與《唐六典》異:“會寧關有船伍十,使宜令所官差強了官檢校,著兵防守,勿令北岸停泊?!币馈端渴健酚涊d:至少在唐開元五年前會寧關有渡船50只,按渡子數(shù)每只3~5人計,會寧關渡子數(shù)可達200人左右。按鄭炳林先生認為《水部式》殘卷成書于開元、天寶間 計,則開元、天寶間正如嚴耕望先生所說“每日來往渡人蓋千人以上,交通行旅,可謂盛矣”。隴右富庶,亦可見一斑。
結合文獻記載與上述方位尋求,在北城灘渡口附近,黃河大彎曲處也即靖遠雙龍鄉(xiāng)仁和村西約兩公里的北城灘恰存有一唐代城址。1976年文物普查記:“古城矗立于黃河北岸石崖之上……西北與景泰五佛寺對峙,南臨黃河……略呈方形,面積195米乘175米,系夯土板筑。城墻下寬5.8米,殘高3.3米,夯土層厚10厘米。城門設于南面,并有凸形甕城遺跡殘存,城墻夯土層夾有小砂石層,夯土層厚14厘米,夾砂層厚3~4厘米。城之五角均有墩臺。北墻、東墻各有馬面三個,西墻有馬面兩個……采集了部分陶器殘片及瓦片,其中有一蓮花紋圓瓦當陶范及瓦當殘片,為唐代遺物?!?此城設有馬面、墩臺,既利于瞭望又可設防,城門設于南面,城下即為黃河,城西過河為通涼州驛道,故此當為一關城。而且“城邑作為人口的聚集地其周圍必然會分布有同時代的墓葬,一般情況下墓葬不會距死者生前居址太遠”。經(jīng)調查,北城灘古城北面黃河第二臺地上有唐代墓葬群。“其中一墓出土石刻方形墓志銘一塊……銘文為‘大唐故左驍衛(wèi)翊符、翊兵部常選汜府(君)墓志銘并序。(上)銘黃河北岸石崖之上,扼險根“會寧關為近按,’序中有‘以天寶七載仲春旬□□□于烏蘭縣之私第,春秋六十有七’等句”。
按出土墓志銘銘文知,墓主人于天寶七年亡于烏蘭縣家中,現(xiàn)墓址所在地為北城灘,則烏蘭縣離北城灘不遠。又“烏蘭”為紅色之意,而北城灘遺址以西,景泰五佛段黃河大彎曲以南為黃河紅山峽段,此地地層由紫紅色厚層砂巖和礫質砂巖等組成,均呈紅色。烏蘭關應就以在紅色峽谷設關而得名,則烏蘭關應在北城灘以西黃河對岸紅山峽附近。則北城灘遺址應為唐會寧關遺址;原烏蘭縣應在北城灘城址南、黃河大彎曲西南;遷于東北的烏蘭縣應在五佛盆地黃河之北。歷史上西魏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渡烏蘭津抵靈州、唐貞元十六年靈州破吐蕃于烏蘭橋、唐元和中吐蕃于河建烏蘭橋,概在此北城灘渡口附近。則唐安史之亂前,此地以船渡為主,后來陷于吐蕃,官渡廢棄,吐蕃遂建浮橋以通往來,后代依之??梢?,北城灘渡口在隋唐時是絲綢之路北道重要官渡之一。烏蘭縣與會寧縣以河為界,烏蘭關與會寧關夾河并置,由會州會寧縣西北行過會寧關,渡河過烏蘭關,即到烏蘭縣地,向西行20里當有新泉軍,再西行當通涼州,此即為著名的絲綢之路長安西北行通涼州北道段。
綜上,唐會州會寧縣當在今平川陡城堡地區(qū),柳州城為其遺址;會寧關在靖遠雙龍鄉(xiāng)北城灘古城遺址上;烏蘭關在會寧關西南,夾河并置;烏蘭縣初在會寧關西南黃河對岸附近,后移至五佛河谷盆地黃河之北附近。故《中國歷史地圖集》標繪唐會州及屬縣、關口有誤,《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記唐會寧縣地址亦有誤。經(jīng)安史之亂至宋初,會州陷于吐蕃,直到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熙和路加“蘭會”二字時,仍未得會州。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于靖遠縣新筑“會州”并筑“會寧關”,則此時,唐會州應已毀。后世一些史志據(jù)此誤認宋“會州”、“會寧關”為唐及唐前“會州”、“會寧關”,并臆斷烏蘭縣、烏蘭關等地所在,造成文獻記載混亂,現(xiàn)考其原委,不妥之處,敬請大家指正。
[注釋]
唐#8226;魏徵等:《隋書#8226;地理志上》,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 812頁 。
唐#8226;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志#8226;關內(nèi)道四》,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97~98頁。
后晉#8226;劉昫《舊唐書#8226;地理志》,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418頁。
宋#8226;樂史撰:《太平寰宇記#8226;關西道》,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62~63頁。
唐#8226;杜佑撰:《通典#8226;古雍州下》,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547~4548頁。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關內(nèi)道)》,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第40~41頁。
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3頁。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版,第411~416頁。
歐陽修:《新唐書#8226;地理志》,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973頁。
元#8226;脫脫等:《宋史#8226;地理志》,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159頁。
清#8226;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8226;陜西》,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870~2963頁。
劉滿:《西北黃河古渡考(二)》,《敦煌學輯刊》,2005年第4期,第127~140頁。
清#8226;陳之驥纂修:《靖遠縣志(清道光)》,成文出版社1976版年,第107~141頁。
定西地區(qū)文化局編:《定西文物概況》,定西地區(qū)文化局1976年版,第 9~12頁。
唐玄宗御撰,李林甫注:《唐六典#8226;尚書刑部》,第81頁;《唐六典#8226;尚書工部》,第73頁,臺灣商務印書館發(fā)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5冊。
鄭炳林:《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110頁。
李并成:《河西走廊歷史地理》,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