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石窟寺是隴東地區(qū)早期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寺院,是佛教藝術(shù)的精品。它有著千年歷史,是人類歷史的瑰寶。本文從多方面梳理了北石窟寺建所以來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對社會各界研究、保護北石窟寺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K87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6-0034-05
一、北石窟寺概況
北石窟寺是隴東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早期佛教石窟寺院。它創(chuàng)建于北魏,經(jīng)西魏、北周、隋、唐、宋、清等朝代的增修和擴建,現(xiàn)有有編號的窟龕308個,石雕造像2126尊,壁畫69.7平方米,石碑8通,陰刻和墨書題記150余方,清代獻殿遺跡一處,清代木構(gòu)建筑戲樓一座。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興盛于隋唐。因清同治七年(1868)的民族戰(zhàn)亂和1920年的海原地震,寺院遭受慘重破壞,佛事活動終止。1959~1961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的陳賢儒、趙之祥、吳柏年、岳邦湖、霍熙亮、初世賓、董玉祥、張寶璽等專業(yè)人員先后多次來到隴東,對北石窟寺進行了初步勘察、清理,然后對窟龕進行編號,并對窟龕及造像做了文字記錄并進行拍照,對重點洞窟進行了測繪。1962年、1977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與慶陽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的同志又進行過多次勘查,最終由董玉祥先生執(zhí)筆,整理編輯了調(diào)查報告《慶陽北石窟寺》;張寶璽先生編輯了《隴東石窟》,先后又整理編輯《慶陽北石窟#8226;涇川南石窟》小叢書、《慶陽北石窟》明信片、《南北石窟》明信片等。1999年,宋文玉、李紅雄二位先生編輯了《北石窟寺》。
根據(jù)專家、學者的清理、斷代和編號,北石窟寺寺溝窟群共有北魏窟龕7個,西魏窟龕3個,北周窟龕13個,隋窟龕63個,唐代窟龕209個,宋代窟1個。165窟是北石窟寺的創(chuàng)建洞窟,也是北石窟寺的精華所在??邇?nèi)以8米高的七佛造像為主體,以半圓形排列,在全國早期石窟中實屬罕見。此窟高14米,深15.7米,寬21.7米,空間平面340.98平方米??邇?nèi)共有大型石雕造像23身,四壁有千佛、飛天、伎樂人、佛傳及佛本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內(nèi)容相當豐富。
北石窟寺自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 1500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曾興衰更替,幾起幾落。解放后,經(jīng)甘肅省的文博工作者重新發(fā)現(xiàn),得以有效保護。由于北石窟寺的石質(zhì)屬白堊紀沉積巖,膠結(jié)物中的蒙脫石、伊利石及泥質(zhì)含量高,密度較低,抗壓強變小,易于吸水,容易風化,因此,自然侵蝕嚴重,致使巖體裂隙縱橫,危巖眾多,風化程度與日俱增,部分造像面部模糊。加之人為破壞等歷史原因,好多窟龕煙熏火燎,造像殘頭斷臂,有待于社會各界人士的保護。
二、 北石窟寺研究成果
(一)關(guān)于北石窟寺的名稱、創(chuàng)建、窟龕的分期及造像題材的研究成果
甘肅文物工作隊和慶陽北石窟文管所1985年出版的《慶陽北石窟》,考證了北石窟寺的名稱。北石窟寺自宋易名為“石窟寺”,元代稱作東大石窟寺。據(jù)唐第257窟唐代證圣元年(695)寧州豐義縣令安守筠造像銘記,證明在唐代確實稱作“北石窟寺”。唐代距北魏不遠,其時北石窟寺屬寧州轄境,地理位置并不在寧州之北,顯然是沿用了北魏創(chuàng)建時的名稱。根據(jù)北石窟寺的一方殘斷宋碑、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石窟寺諸神碑記》及慕少堂《重修鎮(zhèn)原縣志》等歷史資料,確定了北魏永平二年涇州刺史奚氏建北石窟寺是合乎情理的。北石窟寺寺溝窟群中282個窟龕,按時代分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六個時期。各時代造像歸納起來以七佛、三佛、彌勒菩薩、普賢菩薩、阿修羅天及佛傳和佛本生故事為主。
宋文玉、董華鋒在《霍熙亮先生北石窟寺調(diào)查記錄整理研究》一文中認為,由霍熙亮1961年執(zhí)筆整理的調(diào)查材料《慶陽寺溝石窟勘察記錄》中,記錄了寺溝窟群共有窟龕281個。該記錄與1985年《慶陽北石窟》一書在編號和斷代上多有不同??偟膩砜矗粝壬臄啻^為宏觀,共有魏、隋、唐、五代、宋五個時代?;粝壬鷮⒈蔽?、西魏均斷為魏,未作進一步區(qū)分;將《慶陽北石窟》一書斷為北周的一部分洞窟斷為魏,一部分斷為隋;《慶陽北石窟》一書將北石窟寺唐代洞窟又分成了初唐、盛唐、中晚唐三個時代;霍先生還將第104、105、179、234、239、243、249等7個窟龕時代斷為五代,而《慶陽北石窟寺》一書中斷代沒有五代;還有54個龕和很小的窟,霍先生未做斷代。經(jīng)過對照,發(fā)現(xiàn)二者對于很多窟龕的斷代差別比較大,有待進一步考證。另外,霍先生還留下了慶陽北石窟寺碑銘及題記的首次抄錄原稿,今天據(jù)霍先生的調(diào)查已近半個世紀,好多題記現(xiàn)已漫漶不可識,再加上北石窟寺的題記,尤其是造窟(龕)題記保存下來的比較少,給我們斷代帶來一定的困難。于此,霍先生的記載就顯得彌足珍貴,為研究北石窟寺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二)關(guān)于北石窟寺開鑿政治背景、目的、造像內(nèi)容及風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首次對北石窟寺及165窟進行披露的是鄧健吾先生。1963年,他在《文物》上發(fā)表了《慶陽寺溝石窟“佛洞”介紹》一文,詳細探討了“佛洞”(即現(xiàn)編號165窟)的造像題材、風格及佛傳和佛本生故事,論證了“佛洞”的創(chuàng)建年代和創(chuàng)建人及開鑿“佛洞”的目的。鄧健吾先生在該文中提出“佛洞”明窗上緣的浮雕內(nèi)容,是北涼曇無譏《金光明經(jīng)》第四卷《舍身品》、《摩訶薩埵》本生故事?!赌υX薩埵本生》是北魏很流行的“本生譚”。龍門“賓陽洞”、敦煌第428窟的“摩訶薩埵本生”都是按《金光明經(jīng)》做的。而董玉祥執(zhí)筆的《慶陽北石窟寺》和張寶璽的《隴東石窟》中也將該浮雕定為“摩訶薩埵本生”,和鄧先生的觀點相同。暨遠志在《涇州地區(qū)南、北石窟的比較分析》中,認為該浮雕以明窗為界南側(cè)是“摩訶薩埵本生”,北側(cè)是“睒子本生” 故事(1990年5月,暨遠志陪同敦煌研究院孫修身考察北石窟寺。165窟“睒子本生”故事的考訂為孫先生首次提出)。165窟頂部北坡浮雕故事,董玉祥在《慶陽北石窟寺》中定為“宮中娛樂”,而張寶璽在《隴東石窟》中把它定為“割肉貿(mào)鴿”,暨先生在《涇州地區(qū)南、北石窟的比較分析》一文中也肯定了張寶璽的觀點。165窟北壁與東壁交接處的浮雕故事,張寶璽和暨遠志都認為是“降服火龍”本生故事。
鄧健吾根據(jù)北魏曇曜譯的《大吉義咒經(jīng)》中第一卷、第二卷的內(nèi)容,提出了“佛洞”的七尊立像,是“七佛”題材,而交腳菩薩是“彌勒菩薩”?!胺鸲础钡闹行乃枷胧潜憩F(xiàn)北魏最盛行的《妙法蓮花經(jīng)》。云岡、龍門石窟同樣有七佛和彌勒菩薩,但是七佛像和彌勒菩薩像之間的關(guān)系還不明確和完備。有的七佛像和彌勒菩薩像造型的大小相差很大,或是設置的地方缺乏緊密聯(lián)系。象“佛洞”那樣統(tǒng)一計劃營造的七佛和彌勒菩薩像的例子,除了涇川縣王家溝石窟“東方洞”(南石窟)以外,在其他地方還沒有見到。鄧先生的以上觀點被后來好多專家、學者認定,如杜斗城和宋文玉在《南、北石窟與奚康生》一文中,從佛經(jīng)的思想和北魏政治與佛教造像的關(guān)系等方面充分論證了165窟的七尊立像是“七佛”的觀點。魏文斌在《七佛、七佛窟與七佛信仰》一文中,從我國的佛教藝術(shù)的發(fā)展、石窟造像中七佛題材的流行以及人們對七佛的信仰詳細地論證了165窟七尊立佛是“七佛”的觀點。
鄧先生根據(jù)西晉法立、法炬譯《大樓炭經(jīng)》第二卷和鳩摩羅仕譯《妙法蓮花經(jīng)#8226;普賢菩薩勸發(fā)品》第八十八卷,提出“佛洞”西壁門口右側(cè)的三面四臂天王像是阿修羅天像,左側(cè)騎象的菩薩是普賢菩薩像。
鄧先生在該文中,根據(jù)“佛洞”內(nèi)現(xiàn)存碑刻乾隆六十年《重修石窟諸神廟碑記》的碑文和門口右側(cè)嵌有的宋殘碑的碑文及《魏書》的內(nèi)容,肯定了“佛洞”的創(chuàng)建年代是北魏永平二年(509),創(chuàng)建人是奚康生。并考證出開鑿佛洞的主要目的是奚康生作為新任的地方官來說更需要得民心,發(fā)愿開鑿北石窟寺以自修功德為名,利用佛教來作為懷柔手段,以平民眾的不滿情緒。20世紀80年代,張寶璽、董玉祥分別在《隴東石窟》和《慶陽北石窟寺》中對鄧先生的觀點進行過詳細論證,并予以肯定。后來,杜斗城和宋文玉在《南、北石窟與奚康生》、崔惠萍在《北石窟寺的發(fā)展歷程概述》等文章中,根據(jù)不同歷史文獻和資料論證了此觀點。李紅雄在《論北石窟寺誕生的歷史根源》和《論慶陽北石窟寺創(chuàng)建背景與165窟藝術(shù)造型》中也認為,北石窟寺165窟中的主尊七佛,應是遵循曇曜之首創(chuàng),從北魏開國太祖到當朝宣武帝這七位皇帝為偶像來開鑿的。由此看來,當時涇州最大的佛教中心北石窟寺,實際是北魏統(tǒng)治者拓跋氏的祖廟。北石窟寺誕生在宣武帝永平年間,這正是涇州刺史奚康生忠實地追隨其主子,在涇州地面上樹立起一面“信向佛道”的旗幟。北石窟寺的創(chuàng)建不是單純的佛教產(chǎn)物,而是北魏王朝的政治產(chǎn)物。李紅雄先生在該文中提出165窟的藝術(shù)特色,概括起來有三點:即規(guī)模宏大,又氣勢磅礴;內(nèi)容豐富而主次分明;中西合璧,又天衣無縫。
前面已提出北石窟寺的功德主為奚康生,奚康生是何許人,李紅雄的《淺議北石窟寺開創(chuàng)者——奚康生其人》有專題論述。
關(guān)于北石窟寺造像題材,劉治立在《北石窟寺造像類型及佛教文化底蘊》一文中進行了詳細論證。認為北石窟寺造像內(nèi)容豐富,題材多樣,種類繁多,既有地域文化又有異域文化的色彩,并探明了從北魏到北宋500多年造像的類型及其佛教文化底蘊。指出北石窟寺主要造像題材有七佛、三佛、千佛、阿彌陀佛、彌勒佛、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脅侍菩薩、供養(yǎng)菩薩)弟子、天王、力士、飛天、十六羅漢、阿修羅天、伎樂人、供養(yǎng)人,對更好地認識北石窟寺佛教文化內(nèi)容和發(fā)展軌跡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關(guān)于文物保護方面的研究
根據(jù)宋文玉和米萬忠的《北石窟寺大事記》記載,在20世紀60~70年代,文物保護部門加固了第1、32、165、222、240、263、267號窟的門框及危巖,修建了165窟明窗木棧道和木混結(jié)構(gòu)的雨棚,同時用條石砌筑支頂加固了222窟和240號窟懸崖危巖。20世紀80年代,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省博物館林國權(quán)、李顯等專業(yè)人員配合文管所清理了240窟晚清重修時所涂的泥層,恢復了洞窟原來的形制,揭開了窟內(nèi)殘存的壁畫及造像的原貌,修復了第222、240、263窟的個別造像。1983年至1985年,敦煌研究院保護所李最雄所長及蘭州大學化驗室王琦先生,炳靈寺石窟文管所王亨通先生等先后三次來北石窟寺,進行石窟砂巖PS防風化藥劑噴涂試驗。1990年,在巖面和部分洞窟選點,進行較大面積噴涂PS—C化學藥劑,防護外露窟龕的巖石風化。1993年8月,省文物局撥???,為重點洞窟165、222、240、263、37、32窟安裝了鋼制防盜門窗。2005年,有關(guān)部門又對165窟頂部及部分危巖進行搶救性加固、維修。2006年,安裝了電子安全防范技術(shù)系統(tǒng)。
在北石窟寺的主要病害分析和防治措施研究方面,宋文玉的《甘肅慶陽北石窟寺病害分析及防治對策》一文中指出了北石窟寺巖體和造像存在的病害,第一,巖體裂隙縱橫,危巖眾多,穩(wěn)定性差;第二,洞窟巖體破壞嚴重;第三,洞窟潮濕,造像風化嚴重。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防治對策:第一,對巖體裂隙失穩(wěn)病害,采用錨固為主,危巖支頂,裂隙注漿相結(jié)合的辦法加固巖體,達到保持其穩(wěn)定性。第二,對165窟采用錨索、錨桿及窟頂外部斜坡面設置拱形梁反力裝置懸拉型鋼框架吊頂?shù)姆椒ǎM行加固,并在窟頂設置通風孔,以排出窟內(nèi)潮氣。第三,防治水害,降低潮濕度,保持窟內(nèi)干燥。治水防潮是石窟文物保護中較為復雜的一大難題,也是一項長期的文物保護工作。
對北石窟寺地下水治理方面的研究,李文軍在《北石窟寺地下水與石窟巖體潮濕滲水的關(guān)系及地下水治理措施》一文中,通過對北石窟寺地層巖性地質(zhì)構(gòu)造和水文地質(zhì)特征的分析,認為窟前二級階地阻擋和巖層、斜層理向山傾,地下基巖裂隙水排泄不暢,是北石窟寺洞窟巖體潮濕、滲水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窟內(nèi)空氣濕度大,形成凝結(jié)水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還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地下水治理措施,并對北石窟寺地下水治理工程作了詳細介紹。
宋文玉在《淺談北石窟寺165窟的加固與保護》一文中,指出165窟的主要病害有兩種:第一,巖石裂隙。在165窟內(nèi)現(xiàn)發(fā)育有垂直或斜向裂隙及水平風化裂隙兩種。第二,風化落砂。據(jù)近年測定,在窟內(nèi)340平方米范圍內(nèi),平均每月落砂達22公斤以上,造成如此嚴重風化落砂的原因,主要是滲水潮濕所致。根據(jù)165窟的以上病害現(xiàn)狀分析,加固治理工程應從兩方面著手:第一,加固巖體,填補裂隙。第二,防水、排水。165窟的風化落砂主要是水害所致,而水的來源,一是大氣降水,二是山體內(nèi)部的外滲水。治理風化的首要任務是防水、護水。采用建造雨棚遮護窟頂,修建壕溝截排來水等措施,來降低窟內(nèi)濕度,減緩造像風化程度。
(四)關(guān)于北石窟寺窟龕及造像風格方面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在《慶陽北石窟寺》、《隴東石窟》等資料的基礎上,重新對各個時期的窟龕形制,造像題材、造像組合、造像內(nèi)容及風格進行了全面、詳細的調(diào)查和復核。宋文玉、張乃輝在 《北石窟寺唐代窟龕及造像》和《淺談北石窟寺北朝時期的窟龕與造像》中,對北石窟寺的所有窟龕及造像作了系統(tǒng)的介紹和探討。詹社紅、崔惠萍在《淺談北石窟寺北朝時期造像風格》和《淺談北石窟寺隋唐時期造像風格》中,把北石窟寺各時代造像特點及造像風格作了全面的介紹與探討。對北石窟寺不同時期的代表洞窟進行探討的還有:宋文玉《北石窟寺240窟簡介》;崔惠萍的《北石窟寺222窟造像風格》等文章。
(五)關(guān)于北石窟寺造像銘記、題記、碑刻方面的研究成果
周佩珠在《北石窟寺摩崖碑刻傳拓記》中談到,為編著《慶陽北石窟寺》一書,1984年6月,文物出版社、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石窟寺文管所聯(lián)合對北石窟寺所有窟龕及資料進行了全面的調(diào)查與復核,同時對現(xiàn)存的歷代碑刻、摩崖題記及其他題銘等作了筆錄,并首次進行了傳拓。
張寶璽在《慶陽北石窟幾則唐代造像銘記》中,考述了慶陽北石窟寺唐代涇州臨涇縣令楊元裕、寧州豐義縣令安守筠、本縣令柳公圖等三則造像和重修石窟寺的銘記。他以其中二則銘記為依據(jù),闡明了北石窟的名稱來源于北魏的窟名。
宋文玉和劉治立在《北石窟寺宋金游人題記賞析》中,歸納出北石窟寺現(xiàn)存的宋人碑銘和題記有余方,從時間上看,最早的是淳化三年(992)的題記,最晚的為皇統(tǒng)丁卯年(1147)的留言。從內(nèi)容上大體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修造佛像的記錄,第二種是佛事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游寺活動的記錄,第三種是游人題記。
劉治立在《從延祐碑銘看元朝時期的北石窟寺》一文中,根據(jù)立于165窟左側(cè)的一方元代碑銘的內(nèi)容,認為:第一,元朝時期北石窟寺被稱為東大石窟寺。第二,元朝時期北石窟寺宗奉《般若經(jīng)》。第三,宋元時期北石窟寺僧眾的名號得到揭示。第四,說明元代北石窟寺規(guī)模很大。
宋文玉、董華鋒在《霍熙亮先生<北石窟寺調(diào)查記錄>提要》中,介紹了1961年霍先生對北石窟寺簡介、洞窟記錄、題銘等記錄資料,均未發(fā)表,十分珍貴。這幾份材料是對北石窟寺最早的系統(tǒng)調(diào)查記錄,對我們深入了解北石窟調(diào)查的情況,了解當時北石窟的狀況,乃至進一步研究北石窟的斷代問題有一定的借鑒。
(六)關(guān)于北石窟佛教藝術(shù)與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的成果
劉治立在《北石窟佛教藝術(shù)與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中,闡明了在2007年7月20日由慶陽師專主辦的北石窟佛教藝術(shù)與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上,來自海內(nèi)外的許多知名學者對北石窟造像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意義,都予以高度的肯定。會議研討的主要議題有:探討北石窟寺的造像特征及其價值,提出北石窟寺研究的新觀點,綜論北石窟寺文化研究。北石窟寺佛教藝術(shù)與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是研究北石窟寺文化內(nèi)涵的第一次國際性學術(shù)會議,這次會議向世界宣傳了北石窟寺,讓世界了解了北石窟寺。
以上內(nèi)容是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建所以來的主要研究成果。北石窟寺是佛教藝術(shù)的精品,它有著千年歷史,是人類歷史的瑰寶。但是北石窟寺的研究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有待于社會各界以及專家、學者來研究、保護。
[參考文獻]
[1]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慶陽北石窟文管所.慶陽北石窟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慶陽北石窟文管所,慶陽北石窟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3]甘肅省博物館,慶陽北石窟文物保管所,慶陽北石窟,涇川南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4]甘肅省博物館,慶陽北石窟文物保管所.慶陽北石窟明信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甘肅省博物館,慶陽北石窟文物保管所.南、北石窟明信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6]李紅雄,宋文玉.北石窟寺[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
[7]宋文玉,董華鋒.霍熙亮先生北石窟寺調(diào)查記錄整理研究[J].敦煌研究,2008,(4).
[8]鄧建吾.慶陽寺溝石窟“佛洞”介紹[J].文物,1963,(7).
[9]暨遠志.涇州地區(qū)南北石窟與云岡二期石窟的比較分析[J].深圳文博論從,2005~2006年合刊.
[10]杜斗城,宋文玉.南、北石窟與奚康生[J].絲綢之路,文論,2004,(2).
[11]魏文斌.七佛、七佛窟與七佛信仰[J].北石窟,1999,(11).
[12]崔惠萍.北石窟寺發(fā)展歷程概述[J].絲綢之路.文論,2003,(2).
[13]李紅雄.論北石窟寺誕生的歷史根源[J].北石窟,1999,(11).
[14]李紅雄.論慶陽北石窟寺創(chuàng)建背景與165窟藝術(shù)造型[J].固原師專學報,1988,(2).
[15]李紅雄.淺議北石窟寺開創(chuàng)者——奚康生其人[J].北石窟,1999,(11).
[16]劉治立.北石窟造像類型及其佛教文化底蘊[J].隴東學院學報,2005.
[17]宋文玉,米萬忠.北石窟寺大事記[J].北石窟,1999,(11).
[18]宋文玉.甘肅慶陽北石窟寺病害分析及防治對策[J].絲綢之路.文論,2006.
[19]李文軍.北石窟寺地下水與石窟巖體潮濕滲水的關(guān)系及地下水治理措施[J].敦煌研究,2006,(4).
[20]宋文玉.淺談北石窟寺165窟的加固與保護[J].絲綢之路.文論,2001.
[21]宋文玉.北石窟寺唐代窟龕及其造像[J].絲綢之路.文論,1999.
[22]張乃輝.北石窟寺北朝時期的窟龕與造像[J].隴右文博.2008,(2).
[23]詹社紅.淺談北石窟寺北朝時期的造像風格[J].絲綢之路.文論,2006,(2).
[24]崔惠萍.淺談北石窟寺隋唐時期造像風格[J]. 絲綢之路.文論,2006,(2).
[25]宋文玉.北石窟寺240窟簡介[J].絲綢之路學術(shù)專輯,1998,(1)
[26]崔惠萍.北石窟寺222窟造像風格[J].隴右文博,2003,(2).
[27]周佩珠.北石窟寺摩崖碑刻傳拓記[J].絲綢之路.文論,1997,(6).
[28]張寶璽.慶陽北石窟寺幾則唐代造像銘記[J].敦煌研究,2000,(4).
[29]宋文玉,劉治立.北石窟寺宋金游人題記賞析[J].絲綢之路.文論,2003.
[30]宋文玉,董華鋒.霍熙亮先生《北石窟寺調(diào)查記錄》提要[J].絲綢之路.文論,2008,(2).
[31]劉治立,粟曉斌.北石窟寺佛教藝術(shù)與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甘肅高師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