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要求償還政府貸款是一個絕佳時機,可減少政府對它們決策的控制
六個月前,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型銀行和眾多中小銀行均接受了聯(lián)邦政府的貸款,以便夯實它們的資本金,好捱過這場金融風暴。
如果沒有這些貸款,可能早在去年9月至10月間,一些銀行就會受資本市場流動性干涸的影響,關門大吉了。
世易時移。近日,兩家實力最強的銀行高盛和摩根大通,卻宣布它們希望也有實力償還政府貸款。它們是否應該得到準許呢?
這兩家銀行的聲明似乎說明,去年10月,并非所有銀行都愿意接受政府貸款。一些大銀行明顯是受到了某種“壓力”,才會成為前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設計的“問題資產(chǎn)救助計劃”(TRAP)的援助對象。據(jù)說,政府之所以向它們施壓,是為了掩人耳目,避免讓人們知道哪家銀行實力最弱,從而需要這些貸款來救命。
但是,這樣解釋政府行為比較詭異。通常,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對不同銀行財務生存能力(financial viability)并不掌握過量的信息,相反,他們往往沒有充分的信息。政府試圖遮掩哪家銀行實力最差是不對的。實際上,要求銀行和其他公司披露信息,就是為了提高不同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以幫助市場參與者作出明智的決定。金融市場中活躍的機構和個人對哪于家銀行好、哪家銀行差,心中還是大體有數(shù)的。
其實,更令許多銀行擔憂的是,附加在政府貸款上的條條捆繩已經(jīng)扎緊了。受此影響,政府干預了銀行管理層的決定,包括廣為人知的禁止對管理層發(fā)放獎金和其他薪酬,禁止銀行自主雇傭外國人。還有,政府在國會委員會作出裁決之前,頻繁地提出種種要求。
此外,還有各種繁瑣的干預,包括國會和媒體反對這些銀行組織昂貴的高爾夫和其他遠足活動,反對銀行使用私人飛機,反對在奢侈的度假勝地召開會議。高盛、摩根大通和其他銀行之所以希望償清政府貸款,主要是因為希望減少已有的和潛在的政府對管理層決策的干預。
我看不出有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來阻止銀行償還貸款。
另一個反對它們償還貸款的理由,與當初要求它們先接受貸款的理由相同。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如果現(xiàn)在讓實力較強的銀行還款,就會暴露出那些實力較弱的銀行。但是,那些弱小的銀行已經(jīng)暴露了。金融市場參與者已經(jīng)知道,高盛和摩根大通比花旗和美國銀行實力更強。
還有一個更高妙的理由是,如果現(xiàn)在允許實力強的銀行償還貸款,那么,實力弱的銀行也會試圖償還,從而會變得更虛弱,因為它們不想表現(xiàn)得比競爭對手更差。
但是,實力差的銀行不可能試圖償還政府的貸款,因為還貸會使它們的情況更加惡化,它們很快又需要更大規(guī)模的政府救助。換個角度想,實力強的銀行還貸可能還是好的推進器。這將促進實力差的銀行改善財務狀況,并能在不破壞財務生存能力的前提下,盡力償還貸款。
此外,還有一個阻止還貸的深奧理由是,還貸會破壞銀行的資本結構,即便是那些有充足資本可以還貸的銀行也不能避免。
但是,如果還貸意味著不久后它們就不得不從政府那里尋求新貸款,即使是實力強的銀行也不會希望現(xiàn)在償清貸款。
高盛已經(jīng)募集了50億美元的股本來為還貸融資,并且它把資產(chǎn)對股本的比例,從2007年底的26倍降到現(xiàn)在的14倍。摩根大通甚至宣布,不必募集任何資本金來還貸。
無論如何,財政部很快會宣布它們對主要銀行的壓力測試的結果。屆時,我們有更好的信息來判斷那些希望還貸的銀行,是否在壓力測試中可以順利地通過考驗。
我堅信,這些銀行在壓力測試中表現(xiàn)突出。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它們如此渴望償還貸款。
如果高盛和摩根大通被允許償還政府貸款,它們仍然能從“臨時流動性擔保計劃”(TLGP)中受益匪淺,這一計劃為它們發(fā)行債券提供了美國聯(lián)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擔保。這一擔保源自去年9月,摩根大通和高盛先后變成銀行控股公司。在這一計劃的安排下,高盛可以借到280億美元。
現(xiàn)在,銀行要求償還政府貸款是一個絕佳時機,減少政府對高盛和摩根大通的擔保,以此為條件,讓政府減少對銀行管理層決策的干預?!?/p>
作者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為1992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