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雖是粗人出身,但心里一直有對文化的向往和敬畏。成名后的杜月笙回憶童年:“當時一個月學費只有五角錢,可惜因為家里實在太窮了,讀到第五個月,先母繳不出學費,只好停學?!辈浑y看出話里含著縷縷心酸。等他有了足夠的錢時,也想回頭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在門廳高懸的對聯(lián)是“友天下士,讀古人書”,然而畢竟識字少,無法去“讀”,他就重金聘請高明的說書藝人長期為他講《三國》說《水滸》,學習歷史知識和古人處世方式;他一度勤練書法,雖然沒有什么成就,但“杜鏞”二字終可瀟灑地到處簽寫;他非常注重儀表文明,對手下說“衣食足,應(yīng)該禮儀興了,再不能讓人一看就害怕討厭”,不論天氣多熱,他長衫最上面一顆紐扣也從不解開,并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眾出入杜門。
經(jīng)過長期自律和培養(yǎng),杜月笙的整個氣質(zhì)形象起了很大變化。老報人徐鑄成回憶他年輕時第一次見到杜月笙的情景時說,他原本以為此人會是怎樣的青面獠牙,見了面才知道原來是位言談舉止都很斯文的瘦削老人。
像千千萬萬中國人一樣,杜月笙對子女的教育高度重視,嚴格要求他們的學業(yè),嚴禁他們沾染煙賭娼。兒子杜維藩高中時一次大考逃考,被他狠甩兩個耳光;女兒杜美如一次外語考試成績不佳,被他用鞭子責打十下。杜氏八子三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養(yǎng),至今活躍在海外商界,其子杜維善還是一位著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
杜月笙還在法租界善鐘路創(chuàng)辦了一所正始中學,親任董事長,聘陳群任校長;并在老家浦東耗資10萬元,建起“浦東杜氏藏書樓”,附設(shè)學塾。辦學并不是賺錢的買賣,這除了擴大社會名聲,也是他對自己早年失學的心理補償吧……
(摘自《民國多少事》,九州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