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一本書,中信出版社出的《水流云在》,是英若誠的自傳,不是他自己寫的,是他的口述記錄。作者是美國杜克大學(xué)戲劇系的教授Claire Conceison(中文名康開麗)。書本來是用英文寫的,再被翻譯成中文,最后由英達譯審。文字非常樸素,語氣平靜,即使談及文革中的牢獄之災(zāi),也毫無煽情之語。
在這本書里,第一次了解了“著名演員”之外的英若誠。出身于滿族皇室家族,在慶王府里度過自由而頑皮的童年,整個家庭篤信天主教,長輩們多為高級知識分子,在教會學(xué)校接受西方文化教育,以上種種,塑造了英若誠的大氣和樸素,睿智和生來具有的判斷力,使他形成了對生活——嚴謹?shù)摹⒂凶饑赖?、熱愛的態(tài)度。
牢獄,是最能讓人崩潰的地方,何況是冤獄。然而英若誠以一種達觀和幽默來對抗人生的困境,在最惡劣的地方仍然不放棄尋找生活的樂趣。比如:
入獄頭一晚,把飯菜都吃光了,睡覺打呼嚕,獄友據(jù)此判斷他懂規(guī)矩,是個“二進宮”;
用《毛主席語錄》做尺子丈量每個“犯人”的空間,只有36厘米寬;
沒有足夠的空間仰臥著睡,只能側(cè)睡,花了很長的時間去改習(xí)慣伸直雙腿側(cè)臥;
前人留下的一小塊肥皂從某種意義上恢復(fù)了他的人生信念,因為可以用手帕洗臉;
自制餐具,第一個做成的是個精美的勺子,可以不用手指頭刮碗底的粥;
自制毛筆,從一個犯人的羊皮毛外套上抽取細毛,把舊襪子的線抽出來扎成筆;
畫毛主席像,一來不閑著,二來安全;
跟有不同本事的獄友們學(xué)習(xí)各種技能,并做成筆記:比如做豆瓣醬、釀酒、做法式奶酪、水泥鑄字、腌青辣椒、種葡萄、孵小雞、淘金、制作真假鴉片、做針……這些事情通過英若誠的口述,讓人感受到妙趣橫生的同時,更讓人敬佩其樂觀面對生活絕境的信念。
英達在這本書中的序里說到:“人說生活在身邊,再偉大的傳奇人物也會顯得平庸……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又一次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我的父親,他的聰明,他的博學(xué),他的鋒利,他的幽默……”
1948年,19歲的英若誠在清華大學(xué)遇到了吳世良,他后來的妻子,終身伴侶。他愛上了她。在走過了幾十年的生命旅程后,他在病榻上回憶時說:
“至于我給她的是什么印象,我想最突出的是我的幽默感。后來她告訴了我之后,我對她說:‘我會讓你笑一輩子?!掖_實做到了?!?/p>
“我會讓你笑一輩子”,這是我聽到的最動人的情話和誓言,這里面有一個男人的勇氣和擔(dān)當(dāng),包含了那么強烈的愛意和對生活的熱情。遇到這樣的男人,真是女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