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國與國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創(chuàng)新人才的競爭。因此,各國對教育教學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都希望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符合知識經(jīng)濟發(fā)展的人才。在這種形式下,我們必須打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束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精神。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倡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能大力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潛能,使學生成為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現(xiàn)代人才。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符合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的理想的教學方式。那么教師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陳腐的教學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造成部分學生厭學,失去學習生物的信心。而在中學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則能有力打破這種局勢,讓學生主動地發(fā)現(xiàn)知識、探索知識、獲得知識。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包辦學生的探索活動,不放任學生為所欲為,只是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這種角色的轉(zhuǎn)化,有著重要的意義:使研究性學習具備開放性、探索性,將學生的各種潛能有效釋放出來。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開展對研究課題進行命題答案的假設,然后設計實驗驗證,再收集、處理信息,最后得出有關結論的科學探索活動。因此,研究性教學活動,有明顯的實踐性、開放性、過程性。教師在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能讓學生體驗探索知識的過程,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初中生物中的很多教學內(nèi)容,如植物、動物等,都是很形象、很具體的。因此,初中生對生物知識的接受是比較容易的。但高中生物學中的很多知識都沒那么生動、形象,有些學生往往覺得比較乏味,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生物知識,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yǎng)。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流程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流程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猜想問題答案—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猜想的方案—操作實驗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得出結論,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起組織、引導作用。當然,幫助學生選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果酒制作是否與酵母菌含量的多少有關?這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探索課題,之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設計合理的方案進行探索。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在做實驗時,在相同的滅菌后的葡萄里放入不等量的酵母菌進行發(fā)酵對比。由于在該命題中只有一個變量——酵母菌,因此,可學生以做放與不放的對比實驗,只要學生思維合理,教師都要進行表揚、鼓勵。所以研究性學習是開放性的,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引導,給學生留有適當?shù)挠嗟兀浞职l(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當然,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僅靠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家利用一定的時間進行探索活動,這樣就能對課堂教學作更好的延伸和補充,能使學生體驗到更多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形式
1.實驗研究型形式。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實驗在生物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時,實驗研究型是最主要的活動形式。例如,在生物教材中,“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實驗就是屬于實驗研究型實驗。教師在講授酶的催化效率和無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誰高的問題時,就要引導和啟發(fā)學生自己探索,絕不能開門見山地告訴學生答案,否則學生就會死記結論,對酶的效應沒有深刻的認識。當然,學生在此探究活動中,除了能理解、掌握酶的效應知識外,還能鍛煉動手能力,有效地激活創(chuàng)造思維。
2.社會、生活等問題研究型形式。
高中生已初步具備解決生活、社會等問題的綜合知識,他們熱愛生活,關心社會問題,所以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讓他們能利用自己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他們利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活動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討論,查詢有關資料,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比如,現(xiàn)在全球氣候變暖,出現(xiàn)溫室效應,為了減少對全球生物的危害,我們應該怎么做?
3.利用因特網(wǎng)進行研究的活動形式。
很多生物學知識并不都是依靠實驗獲得的,同樣,很多研究課題也不是都能利用實驗來探索的。比如,某些遺傳病問題、近親結婚的危害等就無法用實驗來研究,而要想取得可靠的結論,可以調(diào)查走訪相關人員和相關單位,但很煩瑣,而用因特網(wǎng)來搜索則簡便和快捷。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因特網(wǎng)調(diào)查某地區(qū)的環(huán)境問題,并要求學生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在課堂上發(fā)言,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要求學生做成網(wǎng)頁向同學展示,這樣既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參與,又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4.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
學生對“DNA分子的結構”內(nèi)容的學習是比較困難的,而讓學生“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就更是難上加難,但如果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向?qū)W生有聲有色地展示,那么該難題就能有效解決。而如果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安排學生制作課件,那么學生就能在做課件的同時有效掌握相關的知識,更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可見,教師在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不能局限于某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利用。只要能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就要適當放手,這樣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能打破傳統(tǒng)應試教學的模式,改變學生在教學中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挖掘?qū)W生的潛力,使學生有主動獲取知識的空間。當然,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加強自身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與時俱進,以適應新課程改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