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闡明教師話語與二語習得的關(guān)系,指出了教師話語在組織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接著分析了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師話語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最后以《新世紀高職高專英語》(修訂版)第一冊第七單元為例,探討了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話語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具體實施。
關(guān)鍵詞: 大學英語教師話語二語習得教學模式課堂交互
一、教師話語與二語習得
教師話語(teacher talk)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組織和從事教學所使用的語言。教師話語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交流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交流信息、表達思想的環(huán)境和機會,是教師執(zhí)行教學計劃的工具,同時還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來源。教師話語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會影響甚至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Hankansson,1986)。
自從Hymes提出學習者的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語言的交際功能。近年來,研究者如(Allwright,1984;Long,1983)對二語習得這一領(lǐng)域的大量研究充分揭示了課堂交互(classroom interaction)的重要性。從而教師話語的另一個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交際活動,使他們通過交際和意義協(xié)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促進語言習得(Anton,1999)。
Allwright(1984)和Ellis(1990)認為課堂教學是一個交互過程。這一交互過程通過學習者對第二語言的接觸和理解,通過學習者使用第二語言的嘗試兩種方式來促進二語習得。Krashen(1982)的“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認為學習者只有獲得足夠“可理解的輸入信息”才能習得二語。所謂“可理解的輸入信息”,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表示語言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學習者在習得過程中大量接觸“i+1”便會在理解信息的同時,不知不覺地習得新的語言知識。同時,學習者必須通過實際的語言操練才有助于語言習得的提高。
口語是交際工具。為了使學生充分掌握這一交際工具,語言學家Leo Jones(1983)指出“英語教學是一種活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言語技能的活動必須由學生本人去經(jīng)歷,不僅達到語言形式本身的準確,而且實現(xiàn)功能運用的恰當。因此,作為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開口,激發(fā)學生的講話欲望,語言形式的掌握必須見之于課堂信息交流的過程之中”。
二、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師話語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教師話語壟斷課堂
盡管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受到眾多學者的質(zhì)疑和批判,但是這一教學模式仍在大學英語課堂占主流。即使有些學校采用了為培養(yǎng)學生語言綜合能力而編寫的教材,也仍有部分教師由于種種原因而習慣于走老路,沒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課堂交互。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只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發(fā)自教師的大量信息。課堂中偶爾出現(xiàn)的討論也是由教師控制討論的話題、內(nèi)容、過程及參與者。教師話語占去了70%左右的課堂時間。教師話語是交際的中心,控制著整個交際過程。Swain(1985)提出的“輸出假說”認為可理解的輸入雖然是語言習得的重要條件,但并非充分條件,學習者必須通過有意義的語言運用才能使自己目標語的語法準確性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教師話語壟斷課堂,剝奪了學生在課堂內(nèi)的語言輸出機會,這也是導致當今大量“啞巴英語”的根本原因。因此,打破教師話語壟斷課堂這一現(xiàn)象,必須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轉(zhuǎn)變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要“活動者”、“參與者”,教師是課堂的“管理者”、“輔導者”和“引導者”。
2.教師話語質(zhì)量令人擔憂
教師話語是學生獲得“可理解輸入”的最大、最有價值的渠道。尤其是在我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課堂內(nèi)“足夠的輸入”并不意味著盡量多的教師話語。相反,語言學家和語言教師已越來越意識到課堂內(nèi)最好的教師語言是量少質(zhì)高的教師話語。教師話語過多主要是由于講解過多、重復過多,教師話語缺乏條理性、準確性、規(guī)范性和示范性。而學生獲得的語言輸入質(zhì)量不高,勢必會影響他們對二語的習得。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也是語言的學習者,也需要不斷學習、完善、規(guī)范自己的語言能力。有些教師話語生硬、單調(diào),不具備相當?shù)目谡Z能力,甚至夾帶大量的中國式英語(Chinglish)。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學生正確的語言輸入。因此學校應給教師提供國內(nèi)、國外的進修機會,讓他們既能提高口語能力,又能學習到科學的教學模式和理念。而教師自己也應利用業(yè)余時間自覺地加強學習,以促進自我素質(zhì)的不斷提高。
3.提問缺乏策略
提問是課堂教學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最富影響力的教學藝術(shù)(Taba,1984)。但國內(nèi)近年來的研究資料表明,不少大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提問往往使學生“啞口無言”或“三言兩語”地匆忙應付。其原因主要在于課堂提問欠策略、欠技巧。具體表現(xiàn)在:1)問題太難或太易,或不具有挑戰(zhàn)性。問題太容易會讓學生焦慮不足,掉以輕心;而問題太難則會使大部分學生產(chǎn)生高度焦慮,反而有礙學習。因此明智的教師應該適當把握問題的難易度。2)知識性問題多于理解性問題,重內(nèi)容、輕語言,放松了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不能僅僅圍繞單詞、詞組和句子,而應通過提問把語篇分析與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結(jié)合起來,并不斷增加理解性提問的比例。3)教師在提問后等待的時間太短,學生難以作出恰當?shù)拇饛停y以給學生成功感,不利于動機的激發(fā)。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6—9秒的等待時間最受學生歡迎。4)對學生回答的反饋方式不當,打擊了學生參與問答活動的積極性。教師的反饋用語分為肯定和否定兩種。而教師對學生回答的不同反饋,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影響是不一樣的。肯定的反饋對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而否定的反饋則往往使學生感到羞愧、課堂上處于被動、學習興趣下降。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正確回答應給予表揚,即使回答不完全正確,教師也應帶著欣賞性的口吻積極地給予評判。
三、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話語的實施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教學活動不僅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基礎(chǔ),還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备鶕?jù)這一要求,那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課堂給例句,學生忙于記筆記”的教學方法顯然已成為陳舊過時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應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的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學生是活動的中心,是主要的參與者和合作者,而教師主要充當組織者、指導者、咨詢者、評估者和消息來源者。一方面教師應對部分重點詞匯和語言點以最佳的形式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在最短的單位時間內(nèi)攝取到最有價值和最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教師應注意使用有效的課堂教學語言,將課文的思想、形式、語言知識和語用知識及文化知識貫穿到整個課堂活動中,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課堂交互。下面試以《新世紀高職高專英語》(修訂版)第一冊第七單元“The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為例,談談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話語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具體實施。
1.語言形式的教學
學生通過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chǔ)和閱讀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在講授一些語言形式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交談,使學生自覺、主動掌握語言,逐步提高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比如,在講到本單元的生詞estimate時,在簡單用英語解釋之后,可立即轉(zhuǎn)入交互式話語模式,提出幾個問題,比如,“How much do you think I earn in Zhongshan College?”或“How much should I pay for my new three-bedroom apartment?”等,并讓學生使用該詞進行描述。這樣學生會紛紛給出他們的句子:
(1)I estimate that you earn at least¥ 2,000 a month.
(2)It is estimated that a three bed-room apartment in this area will cost you ¥ 500,000 or more.
教師可以復述或在黑板上寫下學生給出的句子,讓學生本人完成糾錯任務,然后再加以指正、補充。整個過程充滿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不僅有助于他們?nèi)媪私鈋stimate的基本用法,并且還可進行語言輸出的操練,提高語言交際能力,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邊學邊用,一舉兩得。
2.課文內(nèi)容的教學
正式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可以采用教師提問、啟發(fā)和討論的方式進行課前熱身活動。其目的在于通過聽一些與主題緊密相關(guān)的錄音(如歌曲、小故事、人物介紹等),討論一些與主題有關(guān)但又緊貼生活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頭腦中相關(guān)的知識圖式,引導學生進入主題并為學習課文做好準備。例如,在本單元中,教師可先提出以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If you possess a large sum of money, how will you spend it? ”“What is the key to success?”這兩個問題貼近生活,容易激起學生的表達欲望。小組總結(jié)發(fā)言后,把學生引入“The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中主人公比爾·蓋茨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這個活動很自然地為學生營造了語言交流的環(huán)境,為學習課文內(nèi)容奠定了基礎(chǔ)。
教師對課文進行不必要的講解是形成教師話語過多的主要原因。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有很大部分是可以通過設(shè)計一些課堂活動或提問讓學生自己去完成的。本單元的課文學習中教師可以列出如“How does the author describe the amount of Bill Gates’wealth?”“How does Bill Gates spend his money according to the text?”等問題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以熟悉課文為目的,進行第一次閱讀。接著,帶領(lǐng)學生進行第二次閱讀,并點出主要的語言重點和難點進行精講,給學生提供精練的機會,讓學生邊學邊練,邊練邊學。最后引導學生進行第三次閱讀,組織一次關(guān)于大學教育是否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的辯論賽,學生可以運用本單元中所掌握的相關(guān)詞匯和表達法用英語進行相互交流。
3.課后練習的教學
課后練習主要給學生提供語言形式、口語、翻譯和寫作練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復習鞏固已學過的知識。課后練習部分同樣可以采用討論和合作的方式。語言形式方面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在扮演教師角色的活動中進行,而后由教師或?qū)W生指正,也可由教師一帶而過。翻譯練習要求學生翻譯一小段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材料,并提供相關(guān)的表達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給出自己的答案,然后以進行全班討論的形式找出最恰當?shù)谋磉_方式。在寫作練習中,教師可以給出幾個課文出現(xiàn)的重要的詞或短語,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用這些詞或短語寫一段有意義的文字,可以表達觀點,也可以敘述一個小故事。
在這種教師話語少而精、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上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學氣氛活躍,學生的高層次學習能得到充分的滿足,能使師生雙方體會到教學是一種人生的良好享受。因此合理運用教師話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不僅能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而且能更有效地發(fā)揮師生主觀能動性,實現(xiàn)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Ellis,R.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Blackwell,1990.
[2]丁言仁.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or English Major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曾慶敏.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現(xiàn)狀及其對策[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4,(6).
[4]《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樓迎憲等.新世紀高職高專英語(修訂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