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如何通過英漢語言中詞義和語篇結(jié)構(gòu)的文化差異對比,在成人英語教學中滲透語言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和人文素質(zhì)。
關(guān)鍵詞: 語言文化對比成人英語教學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
高校英語教學與人文素質(zhì)教育是不可分割的。英語語言的學習,其實也是英語文化的學習過程。許多學者提出英美文化知識及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學理論知識應(yīng)融入成人英語課堂教學中,以課堂教學為核心而進行人文素質(zhì)教育拓展,在英語課中滲透人文素質(zhì)教育。從英語學習與英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我們應(yīng)該對英美文化與英語的關(guān)系有著清楚的認知。英語語言中的詞匯與文化息息相關(guān),每一次重大的社會文化生活發(fā)生變動(英國歷史上1066年的諾曼征服,文藝復興,英國工業(yè)革命,美國歷史上的西進運動,等等),就會有一批相應(yīng)的詞匯特別是習語出現(xiàn)。如:industry(工業(yè)),democracy(民主),class(階級),art(藝術(shù)),culture(文化),scientist(科學家),capitalism(資本主義),commercialism(商業(yè)主義),operative(操作工人),proletariat(無產(chǎn)階級),unemployment(失業(yè))。又如:吹牛(talk horse),孺子牛(willing horse),牛飲(eat/drink like a horse),健壯如牛(as healthy as a horse),老黃牛(work like a horse),強按牛頭不喝水(You can lead a horse to the river,but you can never expect to force it drink.)。英語學習過程是學生人格化的過程,是形成良好修養(yǎng)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能獲得知識和技能,還能拓展視野,開發(fā)思維,發(fā)展個性,提高人文素養(yǎng)。本文將分析如何通過英漢語言中詞義和語篇結(jié)構(gòu)的文化差異對比,在成人英語教學中滲透語言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和人文素質(zhì)。
詞語是構(gòu)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但是,詞義往往因各民族文化背景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有很大差異。如果人們對詞義不能相互了解就難以準確地表情達意,當然也就不能實現(xiàn)語言的交際功能。例如:英語中peasant(農(nóng)民)與漢語中“農(nóng)民”所體現(xiàn)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peasant有一定的貶義,一般指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地位低下的、教養(yǎng)不好的粗魯人。在中國peasant(農(nóng)民)含有正確的積極的涵義,但對許多西方國家的一些人來講,卻有某種反面的、消極的意味。有一些詞在一種語言的常用意義中有貶義,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卻沒有貶義或只是中性詞,例如:ambitious(“新視野”Book 2,Unit 2,A),對母語為英語的人它是指有雄心、有抱負的。中國人常把ambitious與greedy(貪婪的)或ruthless(殘忍的)聯(lián)系在一起,理解為“野心勃勃的”。又如,intellectual(“新視野”Book 1,Unit10,B)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義大不相同。在中國,“知識分子”一般包括教師、大學生及醫(yī)生、工程師、翻譯人員等一切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過去在中國農(nóng)村的許多地方,連中學生也被認為是“知識分子”。而在歐美,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學教授等有較高學術(shù)地位的人,不包括普通大學生,所指范圍小得多。此外在美國,intellectual并不總是褒義詞,有時也用于貶義。
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與本民族文化內(nèi)涵相似的詞匯比較容易掌握,卻常常忽略了該詞所具有的其他文化內(nèi)涵。如中國學生在學習trespass一詞中,容易根據(jù)英漢字典上的釋義理解這個詞為“未經(jīng)許可進入私地,非法侵入”,但不理解有人沒有敲門就進入你的房間,也是一種trespass,沒有事先通知就進入別人家的花園撿回掉進去的羽毛球也被認為是一種trespass。由此可見,這個詞所具有的文化內(nèi)涵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中國人較注重集體的觀念,個體與周圍環(huán)境盡量追求一種和諧與統(tǒng)一,講求人際關(guān)系的完美。敲門進入朋友房間往往被認為是外道,有意疏遠,而不敲門直接進入才是關(guān)系好、親密的表現(xiàn),與之相反的是西方人崇尚個人主義,注重個體的發(fā)展及privacy(隱私)的不可侵犯。因此,賦予trespass一詞不同于中國文化的更加廣泛的內(nèi)涵。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英語中幾乎沒有與漢語完全對等的詞,即使有一些英文詞匯概念意義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內(nèi)涵。因此,教師在傳授學生這方面詞匯時應(yīng)特別注意結(jié)合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結(jié)合成人學生的特點,使學生充分理解這類詞匯在英漢意義上的區(qū)別,避免日后實際應(yīng)用時出錯。
語篇的語義結(jié)構(gòu)是由意義內(nèi)容決定的,而語篇的內(nèi)容卻是通過人的邏輯思維組織起來的。由于不同文化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其語篇組織結(jié)構(gòu)也會因文化而異。對外語學習者來說,盡管掌握了目的語的語法規(guī)則,但因缺乏對目的語語篇組織規(guī)律的認識或敏感性,常會無意識地把本族語的語篇組織規(guī)則遷移到目的語中去,因而造成語篇結(jié)構(gòu)的差異,導致交際失誤。
中國人寫文章往往表現(xiàn)出既要把思想發(fā)散出去,而又要將其收攏回來,落到原來的起點上,習慣于繞彎子,常常避開主題,從寬泛的空間和時間入手,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由遠及近;往往把諸如對別人的要求、自己的想法、對別人的意見等主要內(nèi)容或關(guān)鍵問題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這是一種逐步達到高潮的一種方式(climaxing)。常用表示因果、條件、讓步等為結(jié)構(gòu)特點的語篇方式,大體是這樣:Because A,and Because B,and Because C,Therefore/So D或If...,then,Although,...But/yet...。
西方人談話或?qū)懳恼铝晳T開門見山,直切主題,把話題放在最前面,以引起聽話人或讀者的重視,他們習慣“果”在前,“因”在后,與中國文化的“因”在前,“果”在后形成鮮明對照,是一種“逆潮式”(anticlimaxing)的語篇結(jié)構(gòu)特點,中國人這種由大及小、由遠及近的迂回作法會使西方人感到撲朔迷離。這種不正面闡明談話的目的或要求使美國人會問:“Well,what’s on your mind?”或“Please get down to business.”與中國文化的歸納式篇章結(jié)構(gòu)相反,西方文化偏愛演繹式。以下面的段落結(jié)構(gòu)為例: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or so,some un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increased their food production.Their populations,however,have at the same time grown faster,and so their standard of living hasn’t improved.What’s more,their increase in food production has been achieved at the expense of using up marginal lands.As a result,there has been no gain in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 labor.首先,這個段落有一個明確的段落中心,即圍繞同一話題,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其次,四個意義相關(guān)的句子通過三個過渡詞合乎邏輯地組織成語義完整的嚴謹?shù)亩温浣Y(jié)構(gòu),形成一個直線流動的實體。
在“新視野”系列讀寫教程中,就有六種典型的段落結(jié)構(gòu)模式:cause and effect,comparison and contrast,time sequence,a set of sequential actions,a general point supported by details/examples/a list of things,a problem-solution等段落模式。
如:Your school has no professors of Japanese,a language you want to learn before visiting Japan during the coming summer holiday.Don’t worry.Just sign up for the language course offered by a school in another district or city,have the latest editio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materials sent to your computer,and attend by video.If you need extra help with a translation assignment or your pronunciation,a tutor can give you feedback via your computer.(Para.2,in Book 4,Unit 4)這是典型的Problem-Solution段落模式,第1句提出Problem,第2句問題的解決辦法即Solution。
又如:Poor people must also have access to high technology,says another expert.“Such access will be crucial to obtain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and getting a good job.So many transactions and exchanges are going to be made through this medium—banking,shopping,communication,and information—that those who have to rely on the postman to send their correspondence risk really falling behind,”he says.(Para.12,in Book 4,Unit 4)這個段落以“Poor people must also have access to high technology”為中心開頭,接著給出理由支持該觀點。
西方人傾向于把人類活動當作一個“主動去發(fā)現(xiàn)答案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他們說話寫文章也如此。他們注重得出結(jié)論或論證話題的過程的陳述,注重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這一解決問題或論述的過程往往以明晰的如同路標(signposts)似的連接手段銜接起來(如:表示因果、對比、附加、強調(diào)、讓步、舉例、結(jié)論、順序和對照等手段)。這些路標會把讀者直接引向作者的意圖。句與句之間的黏著性和連貫性是任何語篇形式的特征。
對比分析漢、英語言文化中負荷較重詞語的詞義和語篇組織結(jié)構(gòu)的差異,可以解讀中國和西方國家在宗教傳統(tǒng)、自然環(huán)境、傳統(tǒng)觀念、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差異,使學生感受語言文化的真情實感、歷史的集體記憶、哲學的睿智和宗教的終極關(guān)懷,拓展學生的精神空間,培養(yǎng)其文化素質(zhì)。所以,外語教學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內(nèi)容啟發(fā)學生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通過語言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把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教育滲透到外語教學中。英漢語言文化對比融入成人英語課堂教學,為以課程教學為中心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優(yōu)質(zhì)資源。
因此,教師應(yīng)加強自身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具備用英語準確表達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先化己,再化人;講解課文時,應(yīng)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充分挖掘文章蘊涵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啟發(fā)、引導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得到提高,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395-398.
[2]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1526-1527.
[3]黃任.英語修辭與寫作[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182-187.
[4]胡文仲.胡文仲英語教育自選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227.
[5]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第1-4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