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小學語文公開課上,老師要學生用“像”造一個比喻句。有的同學造“天上的月亮像玉盤”,有的造“××的臉紅得像秋天的蘋果”……由于事前老師講解鋪墊得比較細致深入,所以大多數(shù)同學都完成得比較好。正當老師準備結(jié)束這一話題進行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候,一個平時很少發(fā)言的同學小心翼翼地站了起來,問道:“老師,我也有一個?!笨粗鴮W生滿眼的期待,老師點頭示意他說下去。學生說:“爸爸的衣服像一把溫暖的大傘。”他的話剛說完,教室里就響起了一片笑聲?!耙路趺聪翊髠阊?”“連這都不會!”……教室里議論紛紛,這位學生也窘得滿臉通紅。怎么辦呢?這位老師也愣了一下,顯然這個學生的回答打斷了老師的教學思路,因為他明白,簡單地肯定這個句子的對與錯都不可能讓教學氣氛恢復到剛才的狀態(tài),并且有可能讓這個難堪的學生以后變得更加內(nèi)向。于是老師做了一個讓學生安靜下來的手勢,然后問道:“同學們,他造的句子和大家想象中的有點不一樣,我們聽他說說他的理由好嗎?”“老師,是這樣的。這周末,爸爸帶我到公園里去玩,回來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雨,我們沒帶雨傘。于是爸爸就把衣服扣子解開,讓我躲到他的衣服里,我在爸爸的胳膊窩里沒有淋到雨,覺得爸爸很疼愛我,所以就想到了這個句子?!彼脑拕傉f完,教室里就響起了一片掌聲。老師在不失時機地總結(jié)后順利地進入了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我欣賞這個孩子的回答,老實講它感動了我;我也很佩服這位老師的教學智慧,事后和她交流的時候,她只是輕輕一笑說:“我只是想讓孩子把話說完而已!”
是呀,“讓孩子把話說完”,多簡單的幾個字,然而在教學工作中又真的有多少老師能夠做得到呢?對孩子的回答我們往往過于“簡潔”地評價為“對”或“不對”、“好”或“不好”,我們更多的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從知識的眼光去看待我們自己給孩子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然后用我們的標準去評價他們的認知,帶著很大程度的所謂“理性”成分,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回答違背了我們這一原則的時候,我們往往武斷地說一句“錯了”“不對”“下去再好好想想……”讓他們失去了把話說完的權(quán)利。孩子們把話說完的權(quán)利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尊重,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得不到合理的滿足,長此以往,他們就只能把自己的認知、秘密、思想埋藏在心里,甚至最后對老師產(chǎn)生默默的對抗情緒,以至于雙方相互不信任,造成最終的溝通困難;然而更嚴重的是,老師剝奪了孩子的這一機會,孩子的表達能力長期得不到訓練提高,在以后學習、交往中就會表現(xiàn)出表達困難,缺乏自信,進而產(chǎn)生自卑情緒,乃至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在孩子們的世界里,他們是怎樣看問題、看世界的呢?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們的認知世界更富有原始的感性色彩。也就是說孩子們的認知可能幼稚簡單,但是往往卻帶有更多真摯的情感體驗。怎樣去體會孩子們的認知世界,情感世界?“讓孩子把話說完”就是一種很好的途徑和方法。
怎樣做到讓孩子把話說完呢?
首先,老師應該樹立“給孩子說話機會”的觀念,不要一上去就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quán)利。如果孩子喪失了“說話”這一基本權(quán)利,也就永遠喪失了“把話說完”的權(quán)利。
其次要有愛心,懂得尊重孩子。孩子雖小,但是他們也有獨立的人格尊嚴,也有認知世界的獨特視角,也有表達內(nèi)心感受,闡述自己看法的自由。然而在現(xiàn)實教育中,真正把自己看得和孩子一樣平等的老師可能并不多,當孩子的回答出現(xiàn)我們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狀況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打斷他們,阻止他們,當然孩子也就只有把話咽回去了,于是我們就不能聽到像“爸爸的衣服像溫暖的大傘”這樣的真情流露了;更有甚者,批評他們,諷刺他們,挖苦他們,讓孩子喪失了本來就不多的自信。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鼓勵、理解、安慰、支持這些心理營養(yǎng)的需要越來越強。另一方面,對批評、訓斥、冷漠的感觸也越來越深刻。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用哭聲表達自己的委屈,您回報他以訓斥,他不會認真地思考,下次有了委屈,一般說來,他還照哭不誤??梢粋€十一二歲的孩子向您訴說她自己的見解主張,而您不等她說完就批評,就訓斥,她就要想,想得很多很多,覺得說了也無用,反而挨訓,不如緘口不言。很可能,這批評訓斥就成了一把鎖,鎖住了孩子正準備向你敞開的心靈之門。一個真正有愛心,真正懂得尊重孩子的老師應該讓孩子把話說完,孩子說得有道理,應該贊賞;孩子說得不合理,可以進一步交換意見。如果老師一味地將自己的評判標準強加給孩子,剝奪他們說完話的權(quán)利,那么即使再有思想的孩子最終可能也會被抹殺得日漸平庸。
最后要有耐心,學會傾聽。一個問題,可能我們成年人很輕易就可以表達清楚,但是孩子們卻往往做不到。孩子小,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有時候說話可能辭不達意,一個在我們看來很簡單的詞語可能孩子們從來沒有聽過;或者出于某些方面的考慮,孩子們不愿意直截了當?shù)卣f出自己的看法,所以這就要求老師要給孩子說話的時間,需要我們耐心地讓孩子把話說完,傾聽孩子對問題的見解主張,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思想。美國心理學家婭瑪圖教授認為,從孩子的方面來講,教師的耐心傾聽,會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教師的耐心傾聽,會幫助孩子認識到自身價值的存在。教師應該用耐心傾聽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對孩子在心理上和行動上的支持。
讓孩子把話說完,讓教師成為走進孩子心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