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朋友聚餐不僅是消費行為的一種,其社交性作用在我國社會尤其顯著。文章探討影響居民社交性消費行為的社會關系網因素。
[關鍵詞] 社交性消費行為 朋友聚餐 社會關系網
一、問題與假設
和前工業(yè)化社會不同的是,城市化帶來了空前的生活快捷和便利,在外聚餐不僅成為了一種滿足腹饑口舌的消費生活方式,和朋友聚餐的社交性功能也得到發(fā)揮。同時,現代化的移動和技術也導致人們的交往方式發(fā)生很大改變。本文主要探討影響朋友聚餐行為的社會關系網因素。
所謂社交性消費行為指的是消費過程本身所具有的與他人的交往作用的行為,如和朋友聚餐,休閑,娛樂等。作為社交性消費行為之一的“朋友聚餐”是指和朋友一起在飯店或者餐飲娛樂設施,邊吃飯邊調侃的行為。一直以來,“朋友聚餐”作為衡量現代消費方式的一項指標被應用在各類研究中,包括,社會統(tǒng)計和家庭經濟調查中。實際上,“朋友聚餐”的特征中最重要的兩點是消費性和社交性。外國的研究往往強調聚餐的消費特征,而對我國國民聚餐行為的研究往往針對其社會文化的層面進行探討。比如,邊燕杰(Bian,2001)的Guanxi研究中提出“請客吃飯是維持社會關系之手段的這種價值觀念已經成為了城市居民的共有觀念”。但是,在本土的現有研究中,聚餐作為消費活動的特征往往受到忽視。
對于朋友聚餐頻率的影響因素,除了先前研究中檢驗到的個人屬性因素(李珊2008)外,根據朋友聚餐的社交性,還可以推測朋友的數量和空間分布是其影響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朋友聚餐是維持關系的手段,因此朋友數越多,聚餐的頻率則越高(Bian,2001)。但是,對于什么樣的朋友越多聚餐頻率越高這個問題還沒有進行具體討論。比如,從外地流動到城市的居民,盡管在外地有很多的朋友關系,但是這樣多的朋友關系并不能保證其具有更高的聚餐頻率。依據空間距離的遠近,我們可以把朋友分為近距離朋友,中距離朋友和遠距離朋友。對于近距離朋友來說,朋友關系的維持可以通過日常的面對面的交往得到保證,并不需要采取聚餐的方式,對于遠距離朋友來說,由于接觸中的成本較高,聚餐很難成為其維持關系的手段。但是,對于中距離朋友來說,一方面和朋友接觸的成本沒有遠距離朋友大,另一方面,也不像近距離朋友那樣可以進行日常的面對面的接觸,因此,對于中距離朋友來說,聚餐更容易成為彼此維系朋友關系的手段。由此,我們推測,中距離朋友數越多,聚餐頻率則會越高。
二、數據與分析
調查采用的數據是2003年在大連市的四個地區(qū)進行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20歲以上的男女居民。在1000份問卷中,有效回收問卷745份。
朋友聚餐的頻率變量是“在過去的一年里,你和朋友一起到飯店吃飯的頻率怎樣?”,其回答是,(1)每周一次及以上,(2)每月一次及以上,(3)半年一次左右,(4)一年一次左右,5沒有和朋友一起到飯店吃過飯。換算后的變量為,1=52,2=12,3=2,4=1,5 =0。
個人屬性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和收入變量。性別為男性和女性。年齡是回答者填寫問卷時的實際年齡。學歷變量為教育年數變量,即“無學歷”為0年,“小學畢業(yè)”為6年,“中學畢業(yè)”為9年,“高中畢業(yè)”為12年,“大專畢業(yè)”為15年,“本科畢業(yè)以上”為16年。收入是回答者的平均月收入,分為“799元以下”“800元~1199元”“1200元~1999元”“2000元以上”的4段。
朋友關系網變量主要是針對以下問題進行人數的回答。“你平常經常來往的朋友當中,在以下地區(qū)中有幾人?”“(1)住在同一片社區(qū);(2)住在同一個區(qū)內;(3)住在同市里;(4)住在市外?!比藬底畲蟛怀^10人。在變量的統(tǒng)計過程中,將“(1)住在同一片社區(qū)”作為“近距離朋友數量”,“(2)住在同一個區(qū)內”和“(3)住在同市里”作為“中距離朋友數量”,“(4)住在市外”作為“遠距離朋友數量”。在對數變換后,不同距離朋友數的平均值分別為,近距離朋友0.41,中距離0.79,遠距離0.26。
分析方法是在確認了個人屬性因素后,投入朋友數變量的多元回歸分析(下表)。
注:***p<0.001, **p<0.01, *p<0.05, #p<0.10.
從表中可以確認除了個人屬性因素的作用外,中距離朋友的數量對朋友聚餐頻率有明顯作用。即,中距離朋友的數量越多,朋友聚餐的頻率則越高。
三、結論
本研究利用在大連市進行的調查分析,得出中距離朋友數越多的居民和朋友聚餐的頻率則越高的結論。也就是說,在當前社會流動性日益增強的情況下,城市居民往往利用具有社交性的朋友聚餐維持中距離朋友關系,對于遠距離或者近距離朋友會采取其他的手段。
參考文獻:
[1]Bian,Y.J. Guanxi Capital and Social Eating in Chinese Cit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Empirical Analyses.[M]Lin Nan et al.,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2001, pp:275-295
[2]李珊:我國城市居民消費方式變遷及其影響因素探究-以朋友聚餐為例[J].商場現代化,2008 vol.560. p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