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采購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政府采購也日益成為尋租活動的高發(fā)領(lǐng)域。本文研究的主題即是通過對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政府采購中尋租問題的研究,力圖揭示政府采購中尋租問題的經(jīng)濟學本質(zhì)
[關(guān)鍵詞] 政府采購 尋租
一、政府采購過程中尋租的概念
政府采購尋租是指在政府采購過程中采購方和供應商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的以損失社會利益和經(jīng)濟效益為代價的直接非生產(chǎn)性尋利活動。
1.政府采購過程中尋租概念的一般理解
單從尋租的基本概念出發(fā),政府采購過程中的尋租是特指政府采購市場中采購方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對政府采購過程中存在或形成的“租金”的追求。在這里,政府采購尋租行為分為“尋租”和“設(shè)租”兩個過程,“尋租”過程是政府采購方對政府采購中因各種原因形成的固有的租金的追求。隨著“尋租”過程的發(fā)展,逐漸出現(xiàn)了“設(shè)租”過程。這里講的“設(shè)租”是指采購方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為供應商設(shè)置關(guān)卡和障礙,“逼”其交納“過路費”。任何在某一交易或活動中居于優(yōu)勢地位的人都可能有“設(shè)租”,其特點是“強者”利用權(quán)力向“弱者”發(fā)動攻勢,最終獲取非法收益,簡單地說也就是以權(quán)謀私,這種尋租過程與腐敗息息相關(guān)。
2.政府采購過程中的尋租概念的廣義理解
通過對政府采購中“租金”流向的進一步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政府采購中供應商同時也扮演著尋租者的角色。對于供應商來說,參加尋租活動必然提高其收益,而這一部分收益的增加也是通過直接非生產(chǎn)性尋利活動實現(xiàn)的,即供應商通過參與尋租活動從政府采購方獲得某種壟斷特權(quán)而取得直接的非生產(chǎn)性利潤。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這部分利潤的增加來自于政府采購尋租成功后采購方所獲租金的分享。也就是說,在政府采購尋租過程中政府采購方和供應商“瓜分”了租金。這時整個政府采購尋租活動的實質(zhì)是采購方和供應商兩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雙向?qū)ぷ狻?,即在采購方進行尋租的同時,供應商也在尋租。本文對政府采購中尋租行為的研究主要側(cè)重于后者,即廣義的政府采購尋租行為。
二、 政府采購過程中的尋租行為的經(jīng)濟分析
1.政府采購過程中競爭尋租過程分析
在現(xiàn)實情況中往往是一項采購項目有眾多的供應商競爭,每個供應商都想得到該供應分額的大部分甚至全部。
我們假定一項采購活動中有三個供應商 分別為A供應商、B供應商和C供應商,三者都進行尋租,采購方不是同A供應商進行尋租活動就是同B或C供應商進行尋租活動(也可以理解為,A供應商的尋租成功就是B和C供應商的尋租失?。⑶胰叩膶ぷ獬杀痉謩e為LA、LB和LC(為簡化起見,只計經(jīng)濟投入),這里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相對于A供應商的尋租成功函數(shù)為:
(1)
因為B和C供應商的尋租投入只會對A供應商尋租成功起到負作用,所以是的增函數(shù),而是和的減函數(shù),即, ,。拋開其他外界因素,尋租成功作為一種產(chǎn)出,其內(nèi)生因素是各個供應商的尋租投入。雖然采購方存在尋租偏好和尋租慣性等問題,從理性經(jīng)濟人的角度,那只不過使某方供應商尋租投入加大而已。
尋租成功的斗爭過程可以用古爾諾——納什均衡過程來說明。在這里,每個供應商都視另外一個供應商的尋租投入為既定,然后根據(jù)尋租成功函數(shù)來計算自己的最優(yōu)投入??梢韵胂螅谀骋粫r期的每一點上,圍繞尋租成功的競爭會重復展開,直至每個供應商都正確計算出它應該采取的最優(yōu)尋租投入量。上述過程可以用圖來描述。
虛線t t*上各點表示A供應商由LA與LB和LC的組合所產(chǎn)生的最優(yōu)尋租成功水平,該線為上斜的,因為在尋租成功函數(shù)中,LB和LC的組合的增加導致A供應商尋租成功率的下降,LA必定會相應增加以恢復到以前的水平。該曲線向上突起,是因為隨著LB和LC的組合的增加,對于理性的LA來說,相對一定的租金,愿意繼續(xù)投入的尋租成本將越來越少。AA’是供應商A在Z*點對于供應商B與C的組合的反映函數(shù)。在LA給定時,LB和LC組合的上升會降低A供應商尋租成功率,使A供應商蒙受損失。如果按最優(yōu)組合,A供應商的反映是針對 和 組合的增加而增加ΔLA,把自己尋租成功率提高到比不做反映要高的水平,但往往不足以恢復到原有水平,這是因為對于采購方來說,對尋租供應商的選擇具有“惰性”,即在同樣的尋租水平下,不愿意輕易改變選擇對象,所以A供應商只有再增加ΔLA’,使得采購方得到的利益大于改變選擇對象帶來的風險時,才能維持尋租成功水平。因此對于供應商A、B和C來說,對方采取行動往往給自己帶來的損失要大于平均水平。所以供應商都希望“一錘定音”,即一次尋租報價就可以尋租成功。這樣就可以理解在現(xiàn)實中,尋租供應商為什么高尋租成本的,爭先恐后的進行尋租活動的原因了。
2.政府采購過程中尋租行為的約束激勵模型分析
我們采用Willenbrock在1973年提出的競標模型,該模型認為在競爭的環(huán)境下,供應商最優(yōu)報價的確定可以轉(zhuǎn)化為一個風險性決策問題:各種報價水平相當于各種行動方案;提出的報價獲勝或失敗分為自然狀態(tài)(獲勝記為,失敗記為);提出報價且θj發(fā)生時的后果價值為θj。因此采用期望效用值模型可以確定供應商的最優(yōu)報價。即供應商的報價行為應該滿足:
(4.4.1)
其中P〔θj〕的含義指發(fā)生θj的概率(其他符號上文有解釋)。我們可以進一步簡化這一公式。
假定:(1)報價(即行動)后果的價值函數(shù)V〔,θj〕是供應商效用函數(shù)U〔,θj〕的單調(diào)變換函數(shù),則我們可以使用價值函數(shù)來表示供應商的效用而對分析結(jié)果不產(chǎn)生影響;(2)供應商的報價或行動失敗使供應商得不到任何正的價值或效用(也沒有損失),這時可以認為V〔,θ2〕=0;(3)只有兩種自然狀態(tài),獲勝或失敗,則P〔θ1〕+P〔θ2〕=1。那么(4.4.1)式可以簡化為:
(4.4.2)
效用最大化的一階條件是:P〔θ1〕V‘〔*i,θ1〕=0
*i就是供應商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均衡報價。假定滿足二階條件P〔θ1〕V“〔*i,θ1〕≤0則供應商的期望效用為:
EUN=P〔θ1〕V〔*i,θ1〕(4.4.3)
上面是在沒有尋租行為條件下的分析。如果供應商具有尋租動機,則需要在模型中加入幾個變量。這樣在尋租行為下,供應商的報價應當滿足下列公式:
其中PR為因?qū)ぷ庑袨閷е碌母锌赡塬@勝的邊際概率,因為我們假定尋租行為是可以增加(至少不減少)獲勝機會的,即PR≥0,C為尋租成本,即供應商為獲得PR而轉(zhuǎn)移給采購人員的補償(不考慮尋租中雙方的心理尋租成本)。依舊有〔,θ2〕=0,則上式可以簡化成:
(4.4.4)
此時效用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就是在尋租條件下使供應商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均衡報價。同樣假定滿足二階條件。則供應商的期望效用為:
(4.4.5)
從這兩個不同條件下的一階條件可以看出,在有無尋租行為的兩種情況下的均衡報價是不一樣的,存在*i≥,因為供應商付出一定的尋租成本,自然要求報價要比沒有尋租時低,這樣才能不降低自己的效用。(4.4.5)式減去(4.4.3)式得:
利用,并且令,其中的含義是尋租報價與不尋租報價給供應商帶來的效用之差,可以稱為尋租效益。將上式變?yōu)椋?/p>
(4.4.6)
當,供應商將選擇尋租,此時:
(4.4.7)
反之,當時,即
(4.4.8)
由于尋租成本過大,供應商將選擇不尋租;當=時,供應商的行為將是依據(jù)某一概率的隨機變量。
通過(4.4.7)式可以看到,一般是一個恒常的量,主要取決于供應商的效用函數(shù),難以控制(如果尋租效益很大,則不等式右邊的值很大,則供應商有很強的動機去尋租)。要想使供應商規(guī)避尋租行為,有兩個變量可以控制。一個是尋租成本 ,加大尋租給供應商帶來的成本,能夠有效的減少供應商的尋租動機,這一實際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經(jīng)驗結(jié)論在上式中得到體現(xiàn)。另一個是尋租成功概率PR,如果能夠降低尋租可能成功的概率(尋租導致獲勝的邊際概率),也能防止供應商的尋租行為。
對采購人員來說,如果項目廉潔采購成功給自身帶來效益r (給予軍隊采購機構(gòu)和人員的福利、獎勵等),假定項目采購不成功也不會得到懲罰;如果進行尋租,可以得到 的效益(也就是供應商因?qū)ぷ舛冻龅某杀荆绻麑ぷ獗黄毓?,將得?的懲罰( 為收益的懲罰比例)。則采購人員在沒有尋租行為時的效用函數(shù)是:
(4.4.9)
Pi〔θ2〕是供應商i報價失敗的概率,根據(jù)實際情況,大部分的政府采購項目最后基本上都能完成,因此所有供應商均失敗概率很小,即可以假定=0。從而將上式簡化為:
EUN=r(4.4.10)
即采購人員自身得到的期望效用就是他的報酬。而在采購人員有尋租行為時的效用函數(shù)是:
(4.4.11)
其中PE為采購人員尋租行動曝光的概率, 在供應商效用函數(shù)中是尋租成本,在采購人員的效用函數(shù)中則成為尋租所得。(4.4.11)式減去(4.4.10)式得:
(4.4.12)
與對供應商的分析相似,當:
(假定1-PE-KPE>0)時 (4.4.13)
采購人員傾向于接受尋租,即尋租收益C 相當大時,采購人員會鋌而走險。相反,當:
時, (4.4.14)
采購人員將拒絕尋租。
從上式中可以看出,加大r, 和 都能夠使不等式右邊值變大,從而能夠防止采購人員的尋租行為,從實踐上來講,就是要完善對采購人員廉潔采購的激勵措施;加大對采購項目的稽查力度,提高懲罰水平。
參考文獻:
[1]顧海良等:《簡明帕氏新經(jīng)濟學辭典》.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1991年版.第341頁
[2]鄒 薇:《經(jīng)濟發(fā)展理論中的新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頁
[3]Richard Jensen and William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1976
[4]Bhagwati,J.“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Activities(DUP)”,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Oct.1982.
[5]盧現(xiàn)祥:《尋租經(jīng)濟學導論》.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頁
[6]劉慶發(fā):“腐?。簷?quán)力與金錢的交換”.《新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