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司法部立項研究課題,課題名為《4—14世紀吐魯番鄉(xiāng)地區(qū)鄉(xiāng)規(guī)民約研究》,批準編號為07SFB2011
[摘 要] 通過對吐魯番租佃文書中違約責任款項的考察,可以看到6世紀后期到8世紀后期吐魯番租佃土地時已形成了對雙方當事人違約的責任進行約定、悔約的違約責任為“一罰二”、承租人遲延交付租金的違約責任為加付10%的滯納金這樣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當地契約文化已發(fā)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關鍵詞] 吐魯番租佃文書 違約責任 鄉(xiāng)規(guī)民約
吐魯番文書反映了4-14世紀吐魯番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實際狀況,是史學屆研究吐魯番這段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通過對這批文書的釋讀,窺視和探究吐魯番歷史上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這是一條科學的研究路徑。筆者通過對吐魯番租佃文書中違約責任款項的全面考察,擬對當地租佃契約中有關違約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做以探究。
一、吐魯番租佃文書中違約責任款項概況
筆者對吐魯番文書做了梳理,收集到租佃文書113件,其中出自唐長儒所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版本)104件,出自陳國燦所著《斯坦因所獲吐魯番文書研究》2件,出自大谷文書4件,出自張傳璽所編《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3件 。這些文書反映了吐魯番6世紀后期到8世紀后期土地租佃關系的實際情況。這113件文書中,能看到違約責任款項的有62件,沒有違約責任款項的有17件,由于內容殘缺,有無違約責任款項不明的有34件(見表1)。
租佃契約是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間就權利、義務進行約定而簽定的合同,其存在出租人違約、承租人違約、雙方違約三種違約責任約定形式。對約定有違約責任的這些租佃文書進行釋讀,可以看到約定出租人違約的有14件,約定承租人違約的有6件,約定雙方違約責任的有42件(見表2)。
上述約定有違約責任的62件租佃文書中,除10件由于內容殘缺而無法看到其具體約定、1件出租者的違約責任約定籠統(tǒng)(約定為田主“知當”)、1件有“(不)得先悔”字樣而無責任約定外,50件都約定了一方或雙方違約須承擔的違約責任,其包括支付約定數量的罰金、支付約定比例的罰金、加付租金利息、掣奪違約方財產、由妻兒及收后者償還、返還租金、替代租地等責任表現(xiàn)形式(見表3)。
按照契約法理論,違約分為根本違約和部分違約兩種形式,在吐魯番租佃文書中也存在這兩種違約形式,“悔”、“返悔”即屬于根本違約,遲延交付租金即屬于部分違約。對于“返悔”型違約,吐魯番文書往往約定“一罰二”的違約責任 ;對于遲延交付租金形式的違約,吐魯番文書中的約定往往為加付一定數量的滯納金(表4)。
二、吐魯番租佃文書中有關違約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
通過對吐魯番租佃文書中違約責任款項的統(tǒng)計和分析,可以看到當地在租佃土地時有關違約問題存在以下鄉(xiāng)規(guī)民約:
第一,租佃契約訂立時通常都要約定違約責任問題。如前所述,魯番文書中租佃文書共有113件,除內容殘缺的34件外,在可辯識的79文書中,約定有違約責任的有62件,占總數的78%,可見在租佃契約訂立時約定違約責任是當時的通例。按照契約法理論,比較重要的事項在契約訂立時都寫進契約,發(fā)達、成熟的契約法會規(guī)定契約訂立時的必備條款,例如契約所涉標的物的數量、質量、規(guī)格、雙方的主要權利與義務等。吐魯番租佃文書中普遍約定違約責任的客觀事實,這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吐魯番人訂立契約時希冀契約能夠得到履行的普遍心理,同時也是古代吐魯番契約文化比較發(fā)達的直接寫照——違約責任是契約的重要事項,訂立契約時必須考慮違約責任這一因素。
第二,當事人在簽定租佃契約時通常要對雙方違約的責任問題進行約定。例如《高昌某人夏鎮(zhèn)家麥田劵》中就對雙方違約責任做了如下約定:“卷成之后,各不得□□?;谡咭剂P貳入不悔者”;再例如《唐龍朔三年西州高昌縣張海隆夏田契》中對雙方違約責任也做了約定: “若海隆肆年、五年、六年中不得田佃食者,別錢伍拾文入張;若到頭不佃田者,別錢伍拾文入趙?!?/p>
據筆者的統(tǒng)計,在有違約責任的62件租佃文書中對雙方違約責任做了約定的文書就有42件,占總數的68%,可見對租佃雙方違約的責任問題進行約定是當時的通常做法。這種現(xiàn)象表明當時社會經濟生活中交往主體的地位相對平等,他們的交往活動受一些較為公正合理的法律規(guī)則和鄉(xiāng)規(guī)民約所調整。陳國燦先生在《中國古代租佃關系與租佃契約淺論》一文中提出“吐魯番出土的租佃契,大多都是均田農民之間的土地租佃契”的結論,由此似乎也可以得到印證。
第三,在租佃土地事件上雙方當事人悔約的違約責任通常表現(xiàn)為“一罰二”。如前所述,在違約責任明確的52件租佃文書中有37件約定了“一罰二”的違約責任,占總數的71%,在悔約型違約責任約定明確的45件文書中則占82%(“一罰二”,屬于較重的違約責任,在吐魯番租佃文書中適用于“返悔”、“悔”等根本違約的情形下),可見這是當時的慣例。租佃契約是出租人和承租人就土地出租問題達成合意而簽定的文書,一旦一方根本違約勢必會給對方造成較大的、無法彌補的損失(出租人根本違約會造成承租人無法及時租到土地進行耕種,承租人根本違約會造成出租人的土地無法及時租出去被耕種),故而約定較重的“一罰二”的違約責任也就在情理之中,這體現(xiàn)了損害和救濟相適用以及有效賠償原則,也是當時吐魯番契約文化發(fā)達的一個顯著標志,可謂“高昌契約文書已經達到較高水平”。我國現(xiàn)在民法中的“定金罰則”,在吐魯番租佃文書中可以找到其源頭,兩者的精神實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承租人遲延交付租金,往往要加付10%的滯納金。在吐魯番租佃文書中,有多處承租人遲延交付租金之違約責任的約定,其約定一律為加付10%的滯納金。例如《唐貞觀十七年西州高昌縣趙懷滿夏田契》中對遲延支付租金的違約責任就做了如下規(guī)定:“若過六月不□壹月壹斛上生壹兜(斗)”;再例如《唐顯慶四年高昌張君行租田契》中對遲延支付租金的違約責任也做了類似的規(guī)定:“若過期月不畢,壹月壹斛上生麥壹斗”。按時交納租金是承租人的主要義務,延期交納則有違此義務,也會損害出租人的利益,所以約定承租人遲延交付租金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以保證承租人按時履行支付租金的義務,就成為出租人在訂立租佃契約時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一旦出租人在簽定租佃契約時強調這一點,按照當時的習慣可能就是做出每月加付10%滯納金的違約責任約定。
綜上所述,吐魯番租佃文書在違約問題上已形成了對雙方當事人違約的責任進行約定、悔約的違約責任為“一罰二”、承租人遲延交付租金的違約責任為加付10%的滯納金這樣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當地契約文化已發(fā)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唐長儒:吐魯番出土文書(一)(圖版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2,P386
[2]唐長儒:吐魯番出土文書(二)(圖版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4,P229
[3]陳國燦:中國古代租佃關系與租佃契約淺論[A].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P391-402
[4]謝全發(fā):法學視野下的高昌契約條款[J].商場現(xiàn)代化,2007(06),P279~281
[5]唐長儒:吐魯番出土文書(二)(圖版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4,P82
[6]張傳璽: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P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