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年前一天,和朋友逛某古玩城。一店主隆重其事拿出兩個盒子,依次小心翼翼打開套著的兩個內(nèi)盒,里面裝得是用玉雕琢成的佛經(jīng)。共18冊,開價數(shù)千元一本。佛經(jīng)的文字我不認(rèn)得。也沒辨別真假的本領(lǐng)。但如果是真的,如一旁的朋友所言,可是國寶。
稍后,我拿起放在一邊的盒子,盡管也是雕工精細(xì)。奇怪的是。盒上竟寫著屈原的《離騷》。掃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句時,我啞然失笑。長字竟然是簡體!細(xì)看后面還有幾個字也是簡體。
朋友說,這并不代表佛經(jīng)是假的,有簡體字的《離騷》有可能是原來盒子上字跡已模糊難辨、后人抹去舊文再刻上的。然而,他并沒有買下來,也證明他心里其實是沒底吧。否則數(shù)萬元購買—件國寶級藏品,是不折不扣的“撿漏”了。
我一直覺得撿漏這詞很有意思。所謂撿,形容價格低廉如同拾得,而漏則是別人的。這么的一組合,能讓人兩眼放光,仿佛一筆橫財唾手可得。收藏界也不斷有撿漏的故事傳播,如買蜂蜜意外得元青花、10元淘來的古玉、地攤偶遇青銅劍……
我們都知道,市場之下,物各有價。當(dāng)然同一件物品賣不同價格是存在的,地區(qū)不同、或者同一地區(qū)批發(fā)市場、超市、零售商場價格也有不同。你要買一件商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得到的價格信息會越完備。你就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然而,因為搜尋本身是需要費用的,搜尋成本太高,會得不償失。你要買一卷膠布,樓下小賣部要2元,你雖然知道3公里開外五金店1元可以買到,但你不會專門去一趟。但如果你要買一臺大屏幕液晶電視,你會花費幾個周末,跑完各大電器城,權(quán)衡對比才能選定。
古玩市場里的信息費用是很高的,信息高的原因是買家和賣家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一般而言。買家對自己銷售的商品會掌握更多的信息,因為他知道貨物的渠道來源,并且因為他是賣家。會更多搜集一些關(guān)于自己所賣物品的信息,故此會比一般買家掌握更多的信息。當(dāng)然,如果買家本來就是行內(nèi)中人,擁有較高的鑒別能力,那另當(dāng)別論。而撿漏的依據(jù)剛好相反,大多數(shù)盼望著撿漏的,都是些不具備專業(yè)知識的人。他們希冀自己能偶遇稀世珍寶,而對方又懵懂不知。這個幾率其實遠(yuǎn)低于一大疊人民幣于街頭無人理睬的。
當(dāng)然不是說絕對沒漏可撿,然而我們聽來更多的是欲撿漏反上當(dāng)?shù)墓适?。售假者都是信息理論的專家,他們會想方設(shè)法編造故事,或者帶著買家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造成一種增加搜尋成本的印象。也就是說,這件物品是藏在深閨少人見到。如果你在人流暢旺的道路邊見,到一棵果實累累的李子樹,那多半是不好吃的。但是,如果你翻山越嶺在人跡罕見之處碰到這樣一顆樹,你很可能會一試。收藏市場其實也是知道這一道理的。有人在鬧市擺賣瓷器說是元青花,要價3萬,沒人會相信。但如果你在窮鄉(xiāng)僻壤之處。于一破落門第里頭看到一個落滿灰塵的花瓶,恐怕你會油然而生這回要撿漏了的感覺。
因此,我們常常見到的,現(xiàn)實中不少人因撿漏心理而上當(dāng)?shù)陌咐?,大多有類似上述的布景。他們不會名正言順告訴你這是元青花,賣3萬元。他們都裝作自己是傻子,要讓買家相信對面的人不知世事愚不可及。
最后想起一則笑話。以此警醒那些總想著撿漏的朋友們:
一老頭賣貓,有人認(rèn)得旁邊裝貓糧的盆子是寶物,意圖撿漏,于是高價買貓后裝作不在乎的樣子索要貓盆。老頭笑說著盆不送的,我正是靠它才能一天賣了十多只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