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帶著自行車,用36天時間穿越羌塘高原,中國最后的荒野,這塊地球上除了極地以外最難到達的地方。他們在這次遠離人類和文明的漫長旅途中,有許多次和野生動物的驚險遭遇。
圖片提供 | 丁丁
旅行者檔案
丁丁:資深單車旅行探險愛好者。29歲,職業(yè)是軟件工程師。熱愛荒野,曾在西藏不重復騎行超過9000公里,為這次最艱苦的穿越籌備了3年多。
老茍:堅忍耐勞,經驗豐富,但不愿為人所知,故略去介紹。
我坐在火車里用手機上網重享文明時,總覺得過去的36天像一場夢。這可能是國內第一次自行車穿越羌塘荒原,連續(xù)18天沒有見到人。遇熊11次,每次見到熊都覺得命懸一線?;钪婧?。
羌塘在藏語里的意思是“北方的荒野”,這是西藏最后的無人區(qū),平均海拔接近5000米,一年四季沒有無霜期,即使盛夏也可能遇到暴風雪。但這里是野生動物的樂園,有成群的黃羊、藏羚羊、野牦牛、狼,當然還有熊。從上世紀90年代起,偷獵活動得到了控制,在羌塘建立了一個面積僅次于格陵蘭的世界第二大自然保護區(qū)。進入羌塘有兩個季節(jié),春季和秋季。冬天溫度可能降到零下40攝氏度,冰雪太多。夏天太熱,河水太大,我們見到的河床最寬有1千多米。
靠人力穿越羌塘,意味著一個月以上得不到補給的旅行。1899~1908年,偉大的瑞典探險家斯文#8226;赫定曾經3次穿越羌塘,牦牛輜重隊損失了大半,還有多名隨從喪生。100年后,幾位歐洲旅游者也已經多次人力穿越羌塘。和赫定時代相比,我們擁有精良的戶外裝備和地圖,但是我們不可能像他當時那樣用槍獵食并驅散猛獸。
初遇野牦牛
我們出發(fā)的日子是2009年4月29日,起點是雙湖特別區(qū)。這個特別的小城處在羌塘無人區(qū)的南邊緣,一個幾千人的縣級行政區(qū),管轄面積比整個江蘇省還大。我和同伴老茍,帶著兩輛滿載70千克行李的自行車。我們的右前方是普若崗日冰原,亞洲最大的冰原,坐落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群峰中。地理學家們認為它是遠古一個更大冰原的殘留。在之后的一個星期里,普若崗日都沒有從我們視線里消失。
我們在往返冰原的路上第一次見到了野牦牛。野牦牛是羌塘真正的主人,成年雄性野牦牛體重可超過1噸,在發(fā)情期偶爾會攻擊人,甚至撞向卡車。遇上它們唯一的辦法就是避讓。
第二次相遇要驚險得多。這一天下午,我們用冰鎬取冰融水。但是爐頭今天工作一直不正常,一鍋冰一個多小時都沒有燒開。就在水即將煮開之際,我忽然發(fā)現(xiàn)老茍身后很遠處來了一個“黑衣人”,不緊不慢地走著,看身材還很奇特。我不放心,用望遠鏡看了一眼,天哪,是一頭野牦牛!
這是我們第二次遇到野牦牛,緊張之情難以言表,只能忍痛倒掉即將燒開的水,收拾東西逃離峽谷:這是它的地盤。渡過一條河,剛準備喘口氣休息一下,忽然我發(fā)現(xiàn)左前方又來了一頭“野牦?!保瑑扇擞珠_始了繞路逃避。然而天上的一聲烏鴉叫提醒了我們,再細看那個東西,原來也是烏鴉!這才知道望遠鏡是多么必要。
在之后的兩天里,我們見到了50頭以上的野牦牛群。放哨的野牦牛正在注視著我們,我們只有硬著頭皮繞過它們。我們也第一次遇到白天的小雪。雪下了一晚。
秘密取水點
出發(fā)一個星期后我們見到了多格錯仁,“錯仁”在藏語里是“長湖”的意思。羌塘有數(shù)百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大多是咸水湖。河水一般可以喝,但是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河里的水是咸水,地上也沒有冰雪。我們立即陷入了缺水的境地。
我們正準備收帳篷出發(fā),忽然見到一個牧民從坡上騎摩托車下來。我們跟他聊天,得知他是安多縣的牧民,是人大代表,去縣上開會來回花了2天時間。他指給我們一個取水的地方,但是似乎也說不要跟別人提起。
人大代表走了之后,我們走路去取水。老茍發(fā)現(xiàn)了一處人為的痕跡,里面居然是一些冰塊。我們猜測這里是牧民冬天囤積的冰塊,夏天無水時前來取冰化水。我已經多次在牧民帳篷看到他們融冰取水,今天才明白原來冰是這樣來的,也才明白為什么人大代表讓我們不要說。我們把所有的容器都裝滿了冰,足夠接下來的幾天使用。沒有親眼見到,真不能想象藏人的智慧與千百年的高原經驗。
黑石灘的熊
第二天遇到了陣陣春雷和小雪交加。最后一次見到牧民,接下來就進入了黑石灘地段。這里一道道山溝和深塘交錯,遍布著黑石,坡頂還有很多積水形成的海子。這些黑石是玄武巖,由火山噴發(fā)形成。地質上來看,青藏高原并非一個整體,而是先后從海里升起的從北到南5個小板塊。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地方是1.3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從海洋變成陸地,這里的火山可能直到幾百萬年前還在噴發(fā)。
翻一個山坡時,老茍在前面喊了一聲“熊”,然后放下車取出鞭炮要放。那頭熊也發(fā)現(xiàn)了我們,但是離得還有些遠。我們推車后退,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發(fā)生沖突。那頭熊也后退幾步,上到另一側的小坡看著我們。我倆迅速遠離它,直至看不到才舒了一口氣。這是我們第一次遇熊,溜得比較順利,但是熊的體型和爬坡的敏捷著實讓我們印象深刻,深感恐懼。
為了避開熊,我們曲折而行。接下來又繞路避開了兩頭熊,然而我們的厄運遠未結束。
在黑石灘的最后一個坡上,老茍遠遠發(fā)現(xiàn)了一只體型極其龐大的熊正在徘徊,站起來身高絕對超過姚明。在被它發(fā)現(xiàn)之前,唯一的選擇就是再次繞路。直至我們走出了黑石灘,我才敢停下來拍照慶幸逃離熊窩。
可不久我又一次發(fā)現(xiàn)了那頭熊!它走出了那個峽谷,這是我之前就擔心的事情。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它居然很迅速地也看到了我們,并且愣了一下。它快速地爬到坡上,站起身來身高至少有2~3米,我當時腦子里面閃過的一個詞就是傳說中的“喜馬拉雅雪人”!它爬到坡頂,向我們身后移動,這是一種帶有攻擊傾向的行為。這讓我們非常害怕,邊觀察它邊前行,不敢停留,直至不見它的蹤影,依然擔心它躲在了我們的某個視覺死角。
路上看到了一個超大的熊掌印,并且多處看到了藏羚羊的尸骨,更是讓我們深感不安。直至后面見到的藏羚羊多了起來,我們才稍稍安心扎營。今天連續(xù)11小時沒有吃東西,遇熊的緊張造成腎上腺素的激增,實際消耗很大,卻又為了逃命無法停止腳步。身體累,精神更累。我們以往放鞭炮用氣味驅趕野獸,但是今天為了不驚動熊,剝開鞭炮點燃火藥,避免了爆炸聲。我們在上風,晚上依然睡不安穩(wěn)。為了避免熊聞到肉的味道,在不安全的日子我們不在晚上吃肉。
過了黑石灘,我們已經沒有了退路。之后路上還多次遇熊,在這荒原的中心,如果和它們沖突,我們毫無生存的機會。
出羌塘記
漫長的羌塘之旅,天天有驚喜,日日有意外。最深的雪可以讓自行車在其中直立;渡過最深的河水過膝;走過了一次一千米多長的冰湖面;風大時和沙地里,即使下坡都騎不動;遇到過泥濘的灘地,一輛車需要兩人抬出來;還有一次遇到30個小時的風雪,為了保存體力、節(jié)省糧食,我們在帳篷待著只吃一頓,餓得要命。見到的野牦牛有100多頭,至于藏野驢、羚羊、狼、貓鼬更是不計其數(shù)。所有這些都比不上遇熊。如果沒遇熊,風沙泥雪冰河洗禮下的羌塘穿越實在不算什么。
第26天我們穿過了新藏交界,進入了阿爾金自然保護區(qū)。我們的糧食夠硬撐40天,牧民給了我們大概2整天食物,現(xiàn)在剩下的已經不多。第31天,又在峽谷中遇到7頭熊。這是最險惡的一天,我們處在上風,熊循著我們的氣味一直在后面跟隨,直到晚上9點過,我們走進有羊群的地方才敢安心扎營。
接下來的早晨,老茍發(fā)現(xiàn)前面有兩個快速移動的黑點,以為是熊。用望遠鏡看才發(fā)現(xiàn),是兩輛車!我們停下來揮手,吹口哨,嘗試了好多辦法,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與我們相錯而過。盡管如此,看到了人和車,我們知道已經安全了,離開昨天那個熊的世界,我們回到了人間。下午,我們遇到了西藏地礦局地質工隊的大卡車,已經陷車加壞車在此處五六天了。如此快就能遇到人,還是讓我們覺得幸福來得有點突然。跟他們聊天,都是一些很好的人,拿了很多吃的給我們,我們的穿越也就此結束了。
第36天,到達了茫崖鎮(zhèn)。從雙湖出發(fā),不到11 0 0千米。為什么選擇這條線路?類似“第一個騎車穿越羌塘的中國人”這樣的理由只是一個噱頭吧,我追求的只是經歷和遵從我內心的渴望。
如果說路上有什么遺憾,那就是我們垃圾處理得還不夠環(huán)保。起初我們燒垃圾,但這依賴汽油,否則在高海拔和大風下連塑料和紙都難以燃燒。之后的日子為了節(jié)省汽油,我們只能每天挖坑埋垃圾。但不幸的是,我們看到開車進入羌塘的人對環(huán)境肆意破壞,隨意遺留下垃圾和汽油桶。他們有比我們更好的條件,卻做著不如我們的善后工作。羌塘的環(huán)境是脆弱的,希望每一個穿越者都善待它。
Tips:
穿越羌塘全裝備
1 睡袋:Ontrip 羽絨
全新概念的壓膠防水羽絨睡袋,我在市內用沒有覺得過分熱,在整個羌塘穿越中用也沒有覺得太冷。
2 GPS模塊:Holux m-241
這次帶了3個GPS,最好用的還是m-241。
3 頭燈:Petzl duo led
使用了多年的頭燈,亮度和做工都不錯。
4 馱包:Vaude world tramp
兩個人帶了9個vaude馱包,6個扣件斷裂。
5 帳篷:Sierra Designs look out 2.0
三人帳,2002年買的,有些老了,稍有破損,但是三桿交叉非常穩(wěn)定,只是抗風性能較差。
6 電池:SANYO eneloop
鎳氫充電電池中的不二選擇,淘寶價格15~16元。各方面都無可挑剔。
7 冰鎬:Blackdiamond raven
這次帶冰鎬太明智了,防身、取雪、取冰、埋垃圾、挑東西都用上了,應急還可以插在地上幫助支帳篷。
8 組合工具:Leatherman charge Ti
鉗子,刀子,剪刀好用,鉗子作用很大,但我在路上擰滑了一個扁內六角。
9 相機:Nikon D90+18~135鏡頭
在低溫下表現(xiàn)良好,原裝電池37天中都沒有拍完。但這個鏡頭拍攝野生動物遠遠不夠。
10 水袋:鴨嘴獸 Platypus
3升水袋兩個,2.5升水袋一個。平時裝冷水或冰雪比較方便。缺水的時候,我們滿載的時候冷水差不多是20升,還把所有能用上的瓶子都用上了。
11 油爐:Msr xgk ex
第一次用油爐,從效果來看不愧王者。要裝上熱反射膜才能在帳篷外面正常使用。
12 太陽能充電器:Powerfilm USB+AA
便攜式太陽能充電器,路上使用得很好,即使陰天也能正常工作。
13 鞋:Lasportiva Tibet
中幫登山鞋。羌塘穿越需要經常穿鞋涉水,好鞋太重要了。中幫全皮鞋保暖效果應該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