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在當前的處境下,每位教師都在孜孜以求,盼望能更有效的參與新課程。筆者就如何面對新課程提出兩點要求:一學習,二反思。
關(guān)鍵詞:學習;反思;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136(2009)36-0130-02
有時翻閱報刊雜志,會驚嘆于發(fā)達地區(qū)小學教師和學生的智慧:多媒體運用靈活自如,師生配合天衣無縫,學生回答讓人咋舌……同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我們,何日能生成如此精彩的課堂?參與新課程實踐已經(jīng)四個年頭,本人卻感到越來越迷茫,面對人家的精彩,只能望洋興嘆。當然,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與他人在師資力量、生源質(zhì)量、硬件設(shè)施等方面是有差距的,但這種差距,不應(yīng)當成為迷茫的借口。
在新課程背景下,在當前處境下,每位教師都在孜孜以求,盼望能更有效地參與新課程。本人認為我們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師,有兩點是必須做到的。
1 學習
學習是必須的——這無庸贅言。然而,我的所見似乎表明:學習并非必須。以教師“繼續(xù)教育”為例,有多少老師以十分的投入?yún)⑴c其中?集體聽課,缺;平時作業(yè),抄。還有的老師,自始至終未翻過課本……這樣的學習,老師們?nèi)绾瓮渡硇抡n改?你要說這些學習沒用嗎?“教師專業(yè)化”越來越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重點,如果身在其中的人們,連學習專業(yè)知識都感到負擔的話,“專業(yè)化”無望,新課程無望。
面對新課改,我們需不懈學習,不僅應(yīng)全身心投入“繼續(xù)教育”的培訓,更需以同樣的熱情投入到非“繼續(xù)教育”培訓內(nèi)容的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之中。理論能讓我們變得智慧,能使我們耳聰目明。盡管它的作用有時不是顯而易見的,但不學它,后果可以預見。教育教學實踐需要理論指導,理論的匱乏,終將導致實踐的“高原”。
另外,前衛(wèi)的、富有時代性的教育教學雜志,我們必須涉獵。如果把傳統(tǒng)教育教學理論比喻成樹干,那么,富有時代性的教育教學論著則是招展的枝葉,他讓我們不斷呼吸教育教學的新鮮空氣,讓我們的“知識之樹”枝繁葉茂。
作為教師還需熱衷于文學。文學,可看作“知識之樹”的根須,有了它,我們的知識將時刻鮮活,“知識之樹”將煥發(fā)生命的光彩!新課程更注重人文關(guān)懷,而文學,能給一個教師最優(yōu)質(zhì)的人文熏陶。我們都知道“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如果我們有了文學的根須,理論的樹干,鮮活的枝葉,誰還會為無法芬芳滿園、桃李天下而發(fā)愁?
不懈地求學吧!延根須,固樹干,豐鮮葉,讓我們的知識之樹,在新課程的天空下,煥發(fā)生命光彩!讓更理想的人文光輝,照耀學生的精神世界!
2 反思
自從教學第一天開始,我始終堅持寫教育教學日記,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這已成為我教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反思的習慣緣于《教師的成長與發(fā)展》一書(傅道春,教育科學出版社)。剛從教時,我渴望成長,希冀發(fā)展。我在該書中學到了至理:“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的教師,就可成為反思型教師,從而形成自己優(yōu)秀的職業(yè)品質(zhì)(P176)?!蔽以诤髞韺W習中遇到的“名人”,以他們的實際行動,向我驗證反思的重要性。首先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帕夫雷什中學》就是這位教育巨擘反思的精品。其次是朱永新老師,他的“成功保險公司”一說,向我們展示持續(xù)反思的巨大力量。還有諸如竇桂梅、薛法根、閆學等很多名師名家,他們的成功與他們勤于反思、善于反思有極大相關(guān)性。如果誰說反思無用,那么,他根本不懂反思之本真!
觀察我們身邊的老師,有反思習慣嗎?有的老師,連起碼的學年論文、案例分析……這些必須上交的“教師作業(yè)”都是通過“非正規(guī)”渠道弄來的,長此以往,何以形成反思習慣?你可以說沒時間,可以說不會寫,可以說這些“現(xiàn)行八股文”沒用。但我要說,新課程需要的是十二分的執(zhí)著認真,而非類似的搪塞與托辭,有用與否,關(guān)鍵在于你的態(tài)度,如果你潛意識里已打下了無用的烙印,你的所為,自然無用。如果我們把這些東西看成是鍛煉與挑戰(zhàn),勇敢地去迎戰(zhàn),勝利的必定會是自己,長此以往,我們換來的是自己更專業(yè)的成長。如果恰恰相反,那么無異于自己給自己交白卷,自己否定成長。
《教師的成長與發(fā)展》告訴我們,反思有3個層次:第一層次反思課堂情境中各種技術(shù)技能的有效性;第二層次主要針對課堂實踐中的問題,把教育理論應(yīng)用于教育實踐;第三層次主要針對課堂中的道德和倫理問題,反省檢查有關(guān)行為的規(guī)范化。很明顯:反思的天地,我們大有可為。
每天的教育教學日記,這是反思的開始,也是反思很好的著力點。反思這節(jié)課的成功,反思教學中的失誤,反思教學行為與學生表現(xiàn),反思教材處理與學生心理水平……孫建鋒老師說:“好課,不是要思考我們做了什么,而應(yīng)考慮我們還沒做什么?…‘我們還沒做什么”——每節(jié)課后,我這樣問自己,長期堅持,滴水穿石,成就的必定是良好的反思習慣,古老的諺語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成功”,新課程中的教育教學和教師成長,何嘗不是如此?
先進的課例令人向往,但過分夸張地追求模仿先進課例的效果,只能是邯鄲學步,好高騖遠。這種效果,應(yīng)當成為一種向往,一種追求,我們要撥云見日,看透優(yōu)秀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師素養(yǎng)。教師素養(yǎng)始終是教學行為的根本,如果拋開根本去模仿教學行為,即使學得逼真,恐怕也只是徒有其表,無法形成自己的特色。正如前文所述,我們有我們的實際,但這并非是我們身陷迷茫的借口。不懈地學習,持續(xù)地反思,是必須的行動。如果我們連起碼的學習習慣,基本的反思行為都沒有,農(nóng)村新課程改革,只會讓人望洋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