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戲是東漢名醫(y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鶴五種動物的動作和神態(tài),創(chuàng)編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醫(yī)療氣功。它是一種“外動內(nèi)靜”、“動中求靜”、“動靜兼?zhèn)洹?、有剛有柔、剛?cè)岵?、練?nèi)練外、內(nèi)外兼練的仿生功法。
模仿動物的功法早在漢代之前就有,如《莊子》中就有“熊經(jīng)鳥伸,為壽而已矣”的記載。華佗的功績在于將以前的功法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jié),并組合成套路,通過口授身傳進行傳播,讓大家強身健體。五禽戲開始并沒有文字流傳,到了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養(yǎng)性延命錄》用文字記錄了下來。
五禽戲的作用原理很簡單,就是通過肢體的運動以流通氣血,祛病長生。虎、鹿、熊、猿、鶴五種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活動的方式也各有特點,或雄勁豪邁,或輕捷靈敏,或沉穩(wěn)厚重,或變幻無端,或獨立高飛。模仿它們的各種姿態(tài)可以使全身的各個關節(jié)、肌肉都得到鍛煉。此外,虎、鹿、熊、猿、鶴五種動物分屬金木水火土五行,又對應于心肝脾肺腎五臟。模仿它們的姿態(tài)進行運動,還能間接地起到鍛煉臟腑的作用。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五禽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鍛煉方式。它能鍛煉和提高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增強大腦的抑制功能和調(diào)節(jié)功能,有利于神經(jīng)細胞的修復和再生,還能提高肺功能及心臟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臟排血力,促進組織器官的正常發(fā)育。同時它還有增強腸胃的活動及分泌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為肌體活動提供養(yǎng)料的功能。
就五禽戲本身來說,它并不是一套簡單的體操,而更像是一套高級的保健氣功。華佗把肢體的運動和呼吸吐納有機地結(jié)合到了一起,通過氣功導引使體內(nèi)逆亂的氣血恢復正常狀態(tài),以促進健康。后代的太極、八卦等健身術都與此有若干淵源。
以出汗為標準
五禽戲鍛煉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勻,形神合一。練熊戲時要在沉穩(wěn)之中寓有輕靈,將其剽悍之性表現(xiàn)出來;練虎戲時要表現(xiàn)出威武勇猛的神態(tài),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練猿戲時要仿效猿敏捷靈活之性;練鹿戲時要體現(xiàn)其靜謐恬然之態(tài);練鶴戲時要表現(xiàn)其展翅凌云之勢,方可融形神為一體。常練五禽之戲,可活動腰肢關節(jié),壯腰健。腎,疏肝健脾,補益心肺,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必須注意的是,習練五禽戲,不可過于疲勞,以出汗為標準,適可而止。同時,在練習之前應多用站姿做準備,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做3~5次深呼吸后,才開始五禽戲的鍛煉。
古養(yǎng)生操為今所用
2003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把重新編排后的五禽戲等健身法作為“健身氣功”的內(nèi)容向全國推廣。新編的簡化五禽戲,每戲分兩個動作,分別為:虎舉、虎撲;鹿抵、鹿奔;熊運、熊晃;猿提、猿摘;鶴伸、鶴飛。每種動作都是左右對稱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氣息調(diào)理。
虎戲腳后跟靠攏成立正姿勢,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
(一)左式
1 兩腿屈膝下蹲,重心移至右腿,左腳虛步,腳掌點地、靠于右腳內(nèi)踝處,同時兩掌握拳提至腰兩側(cè),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
2 左腳向左前方斜進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重心坐于右腿,左腳掌虛步點地,同時兩拳沿胸部上抬,拳心向后,抬至口前,兩拳相對翻轉(zhuǎn)變掌向前按出,高與胸齊,掌心向前,兩掌虎口相對,眼看左手。
(二)右式
1 左腳向前邁出半步,右腳隨之跟至左腳內(nèi)踝處,重心坐于左腿,右腳掌虛步點地,兩腿屈膝,同時兩掌變?nèi)分裂鼉蓚?cè),拳心向上,眼看右前方。
2 與左式相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反復左右虎撲,次數(shù)視自身情況而定。
鹿戲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
(一)左式
1 右腿屈膝,身體后坐,左腿前伸,左膝微屈,左腳虛踏;左手前伸,左臂微屈,左手掌心向右,右手置于左肘內(nèi)側(cè),右手掌心向左。
2兩臂在身前同時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左手繞環(huán)較右手大些,同時要注意腰胯、尾骶部的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久而久之,過渡到以腰胯、尾骶部的旋轉(zhuǎn)帶動兩臂的旋轉(zhuǎn)。
(二)右式動作與左式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繞環(huán)旋轉(zhuǎn)方向可有順逆不同。
熊戲身體自然站立,兩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先右腿屈膝,身體微向右轉(zhuǎn),同時右肩向前下晃動、右臂亦隨之下沉,左肩則向外舒展,左臂微屈上提。然后左腿屈膝,其余動作與上左右相反。如此反復晃動,次數(shù)不限。
猿戲腳跟靠攏成立正姿勢,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
(一)左式
1 兩腿屈膝,左腳向前輕靈邁出,同時左手沿胸前至口平處向前如取物樣探出,將達終點時,手掌撮攏成鉤手,手腕自然下垂。
2 右腳向前輕靈邁出,左腳隨至右腳內(nèi)踝處,腳掌虛步點地,同時右手沿胸前至口平處時向前如取物樣探出,將達終點時,手掌撮攏成鉤手,左手同時收至左肋下。
3 左腳向后退步,右腳隨之退至左腳內(nèi)踝處,腳掌虛步點地,同時左手沿胸前至口平處向前如取物樣探出,最終成為鉤手,右手同時收回至右肋下。
(二)右式動作與左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鶴戲 兩腳平行站立,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
(一)左式
1 左腳向前邁進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腳尖虛點地,同時兩臂慢慢從身前抬起,掌心向上,與肩平時兩臂向左右側(cè)方舉起,隨之深吸氣。
2 右腳前進與左腳相并。兩臂自側(cè)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時下蹲,兩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隨之深呼氣。
(二)右式同左式,唯左右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