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應把學生看做是具有生命意識的人。這種生命意識是學生的一種良好素質,但只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有待于教師去喚醒。因此,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實施分層教學,關愛學生,讓學生的個性充分自由地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適應未來社會激烈競爭的需要,成為當今教育改革的趨向。
一、分層教學,培養(yǎng)競爭意識
有競爭才會有發(fā)展,才會有進步。教師應充分研究全班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綜合考慮每個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將全班學生相對分成優(yōu)、中、差三個層次,即A、B、C三組。安排座位時讓C組坐中間,但不是固定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評價,A組的學生有可能到B組,B組也有可能到A組或C組。分組后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有利于教師輔導,有利于批改作業(yè),有利于學生信息的反饋,能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一種競爭意識,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分層教學,促進個性發(fā)展
教育應把學生看作具有獨立個性的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有300名學生就會有300種不同的興趣和愛好?!睂嵤┓謱咏虒W,一改以往教育過于強調統(tǒng)一、常常以“標準化”的方法試圖把學生培養(yǎng)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的情況,從學生個性出發(fā),有效地實施因材施教,發(fā)掘每個學生的特點、優(yōu)點、閃光點,為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1.目標分層
教師按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可行的共同目標、分層目標,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求他們跳一跳,摘果子,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求掌握最基礎的內容。如在《翠鳥》一課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時,只要求C組的學生初步知道這一節(jié)按先總起后分述的方法寫,寫了翠鳥的羽毛色彩鮮艷;B組的學生還要了解哪幾句是分述部分,分幾個方面把總起句寫具體;而A組的學生則要求他們能模仿這一段的寫法說一段或寫一段先總起后分述的話。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目標,改變“差生”消化不了、“優(yōu)生”吃不飽的現狀,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
2.施教分層
在課堂教學中,對優(yōu)生以“放”為主,引導學生用研究的方法來自主學習;對中等生和后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前進,后進生基本上能達到課標的要求,優(yōu)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
3.練習分層
練習是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要求的練習。如在一年級進行寫一句完整話的練習。要求C組的學生能寫清完整句子的兩部分——(誰),(干什么)就可以了;B組則要求能寫出(誰)(怎么樣地)(干什么);而A組則盡可能寫清楚(什么時候)(誰)(在哪里)(怎么樣地)(干什么)。
4.評價分層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后進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閃光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生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向優(yōu)秀生轉化。
三、分層教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對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通過分層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處于C層面的學生,總有不少一時搞不清楚的地方,對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如學習《荷花》時,教師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有的學生提出“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一句中為什么作者不用“長”、“鉆”、“露”而不用“冒”呢?然后教師組織討論,換上學生提出的各個詞,細細體味,體會到作者用詞的貼切。對B層面的學生不能僅停留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層面,而要做到求異、創(chuàng)新。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chuàng)新因素,提倡學生一題多解、一句多說、一字多組、一問多答,讓這些學生在標新立異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學《找駱駝》時,有個練習讓學生用上“因為……所以……”造句,說說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左腳有點跛,左邊馱米,右邊馱蜜,缺一顆牙齒的。一般的回答都是原因在先,結果在后,教師鼓勵學生換一種形式回答。學生紛紛說出結果在前、原因在后的句式,這樣一句多說,一問多答,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突出老人的仔細觀察、善于思考,而且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興趣。對于A層面的學生,則要引導延伸課外、自主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語文能力,同時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學習《爸爸的咳嗽》,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跟蹤調查一起環(huán)境污染事件,寫考察報告、調查報告。這樣把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中自由創(chuàng)造。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片有待開發(fā)或進一步開墾的土地,教育者應視之為教育的資源和財富,加以控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