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關的美麗,不僅僅在于她濱海的那份清涼,也不僅僅在于她遮天的那片綠意,八大關最具魅力,最引人流連的還是那綠樹掩映下的一座座別致的建筑和庭院。它們靜靜地佇立在那兒,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更迭,更為它們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引人追尋關于它們本身和它們曾經的主人們的故事……
童話的真相:
尤力甫與“公主樓”
居庸關路10號一直被人們稱為“公主樓”。傳說,是丹麥的王子為丹麥公主蒞臨青島避暑所建的別墅,可惜公主一生從未來過。這座外觀漂亮別致的藍色尖頂建筑似乎與這個美麗的傳說十分般配,然而查遍所有的歷史記錄,卻找不到只言片語可以佐證這一傳說的真實性。相反,檔案記載中“公主樓”的主人和建筑設計者卻都另有其人。歷史的檔案揭開了童話的真相,也使一位湮沒于歷史中的青島早期著名的建筑設計師——弗拉吉米爾·喬治·尤力甫(Wladimir Yourieff)重新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1924年,19歲的尤力甫隨母投奔時任法國駐青島代理領事的舅舅,之后就職于青島雙福工程事務所。在取得了建筑師資格之后,尤力甫于1935年在棲霞路5號開設了自己的建筑師事務所,到上世紀30年代中期,尤力甫已成為青島著名的建筑師之一。他至少設計過400多棟大小別墅、商工業(yè)建筑,遍布青島各個區(qū)域,尤其是在八大關,很多別墅建筑出自其手。1940年9月,尤力甫受居庸關10號的業(yè)主——德國人薩德的委托,設計了“公主樓”,包括一座三層的主體建筑和側旁二層的傭人、汽車用房,正是這座建筑成為了他的代表作品。1947年,尤力甫代其舅舅任法國駐青島代理領事,仍兼營建筑業(yè),其業(yè)務范圍甚至擴展至上海。1949年,尤力甫遷居美國,從此告別青島。
最“富有”的業(yè)主:譚抒真
離“公主樓”不遠的居庸關路11號,據(jù)說曾是著名音樂家譚抒真的別墅。走近這座古樸的白色建筑,仿佛仍有悠遠輕揚的小提琴聲透過幽深的庭院飄來,一名青年正立于樹下孜孜不倦地練琴……
譚抒真居家頗殷,僅1932年地政檔案中就記載了居庸關路9號、13號、15號、18號、21號公地盡在譚抒真名下,其中的18號于1934年過戶給日本人藤本近三。譚抒真1907年出生于青島,幼年曾學民族樂器,他14歲時開始跟隨外國人學小提琴,1923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學習。1927年,譚抒真參加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任小提琴演奏員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宣傳處藝術顧問,并先后任教于上海藝術大學、新華藝術大學、上海美術??茖W校、國立上海音樂??茖W校。1949年后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兼管弦系主任,后任輕工業(yè)部樂器研究所所長。1981至1982年先后應邀擔任法國蒂博小提琴比賽評委、英國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評委。1982年被美國舊金山音樂學院授予名譽博士學位。2001年,中國音協(xié)授予他“金鐘獎”——終生成就獎。
中國最早的帆船俱樂部之一:
青島帆船俱樂部舊址
青島是中國開展帆船運動最早的城市之一,那么位于匯泉路5號的青島帆船俱樂部差不多也算得上中國最早的帆船俱樂部之一了。成立于1920年的青島帆船俱樂部直到1937年才有了這座位于匯泉路5號的正式辦公和活動場所?;蛟S認識到帆船運動對近代中國體育運動的意義,當時的青島市長沈鴻烈與英國駐青島領事韓磊德一起應邀出席了奠基儀式,沈鴻烈還以個人名義向俱樂部捐款600元,并贈送了一個銀質獎杯,以示鼓勵。俱樂部為此還專門組織了一場“市長杯”帆船競賽,比賽奪杯,引得各報競相報道。
對于青島帆船俱樂部和俱樂部房屋的建設,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俱樂部資深會員霍梅可(Homiakoff)。他是一位俄國僑民,曾是黑海艦隊航空隊隊長、海軍上校,東北水上飛機隊副隊長兼教官。1927年他加入青島帆船俱樂部開始參加帆船活動,1930年底,他將私有的8只帆船以成本價賣給帆船俱樂部,奠定了青島帆船俱樂部組織競賽的基礎。青島帆船俱樂部雖然早就成立,但只有一處匯泉路13號的碼頭,一直沒有固定的辦公和活動場所。霍梅可為此多方奔走,1935年以俱樂部名義向英國人亞當斯借得法幣1萬元,作為建設經費,終于使得俱樂部得以在1936年開建。
蘇聯(lián)公民的“家”:
蘇聯(lián)公民協(xié)會舊址
青島這座近代新興的國際性商埠,以其寬廣的胸懷包容了異國的僑民在此居留生息。那些為了各種原因寄居青島的僑民們自有其辛酸和快樂。位于韶關路26號的紅色小樓,就是早期蘇聯(lián)僑民在青島生活的見證。這座小樓開建于1941年,最早是德國商人的宅邸,幾經輾轉于1946年成為蘇聯(lián)公民協(xié)會的會址。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的俄僑已達1300余人,由于政治主張的不同,分為白俄和蘇聯(lián)僑民兩個群體。1946年4月1日,由“公主樓”的設計者弗拉吉米爾·喬治·尤力甫的弟弟阿萊·尤力甫等人發(fā)起了蘇聯(lián)公民協(xié)會,會長為嘉賚洋行經理李柴斯基。阿萊·尤力甫曾擔任協(xié)會的副會長。青島蘇聯(lián)公民協(xié)會一直受蘇聯(lián)駐天津領事館管轄,組織比較健全,并設有蘇聯(lián)國民學校、俱樂部、圖書館、東正教堂。在該協(xié)會成立之前,留在青島的蘇僑持有蘇聯(lián)護照者僅十三四人。協(xié)會成立后,即牽頭組織1000多名蘇僑向蘇聯(lián)駐華領事館申請加入蘇聯(lián)籍。后來,蘇聯(lián)公民協(xié)會及其俱樂部遷至湛山一路2號,韶關路26號被改為蘇聯(lián)國民學校,但依然是協(xié)會活動的主要場所。為加強會員們之間的聯(lián)系,協(xié)會經常舉辦晚會、音樂會,放映電影,每逢有關蘇聯(lián)的節(jié)日,則全體舉行紀念活動,這些活動成為當時青島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后,由于中蘇為友好關系,留在青島的蘇僑仍有400多人,占所有外僑的一半。1954年,由于蘇聯(lián)政府要求蘇僑回國參加經濟建設,青島市分期分批遣送蘇僑回國,蘇聯(lián)僑民日益減少。1955年4月18日,蘇聯(lián)公民協(xié)會正式閉會。
關于八大關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昔日的人和事經歷過雨打風吹,有的已無從追尋,僅留一棟棟的建筑,伴著灣畔的潮汐,依然在無聲地訴說著它們和他們的故事……
Badaguan's beauty does not only originate from its coastal coolness and its dense forest. The most attractive charms of Badaguan lie in the buildings and courtyards hidden behind the green trees. For the past five decades, they have been quietly standing there. The vicissitudes of years have made them look very mysterious, which attracts people to explore the stories about them and their owners.
There is a beautiful fairy tale about the \"Princess Building\" at 10 Juyongguan Pass. However, its genuine owner was not any legendary Danish Princess. Tan Shuzhen, a famous Chinese musician, used to live in Badaguan. He owned much other real estate in Badaguan. Qingdao is the earliest city in China to launch the sport of sailing. The earliest sailing club in Qingdao, one of the earliest in China, was situated in scenic Badaguan.
There are many stories about Badaguan. The former people and stories have both passed away. Only the buildings are left, which seem to be telling the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