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成都抵達(dá)峨眉山山麓時,僅用了1小時40分鐘。由于出行較晚,最后一抹夕光已經(jīng)在高大的雪松之巔溶散,將山腰的云染成一樹桃紅。下瀉的流光與瑜珈河兩岸的燈火在山凹處相接,火樹銀花的夜光,順著溪水奔騰而下,逐漸匯聚成一個輝煌的燈市。在參天的雪松間步行,大片大片的積雪與云層相互交織,鐵青色的巖石捧起大把的積雪,就這樣高舉著,不知道等老了多少光陰。第二天我終于站到了氣象萬千的峨眉金頂之上。而就在這里,我邂逅到了傳說中的佛光。
佛光為朝圣者加持
旭日剛冒出頭,用一支支矛尖穿透時間,將金燦燦的光灑在我的周圍。它于澄凈的天幕上綻出五彩的光環(huán),中間虛明凝湛處,顯現(xiàn)出水墨一般的天地造像。那便是我——“一如對鏡,舉手動足,影皆隨形”!只要您處在云彩和太陽之間,并使您的影子投射到云彩上,那么您定能在您的影子周圍看到五彩佛光。而更奇妙的是,即使兩人擁抱在一起,每個人也只能看到各自的身影,而不見旁人?;米冎?,令人驚嘆。
如此神奇瑰麗的佛光,不是人人都能見到。佛家認(rèn)為,佛光是從佛的眉宇間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只有與佛有緣的人,才能看到。而見到佛光的人,死后可以到極樂世界。千百年來,冒著危險、歷經(jīng)千辛前來朝圣的人絡(luò)繹不絕。
作為中國西南的“光明山”,峨眉山的普賢道場成為了中國禮佛的一個巨大祭壇,它恒久的魅力吸引了無數(shù)人不遠(yuǎn)萬里而來。為了一睹佛光,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也加入了峨眉山的朝圣之列。
范成大在《峨眉山行錄》說:“比及山頂,亟挾纊兩重,又加毳衲、駝茸之裘,盡衣笥中所藏、系重巾、躡氈靴、猶凜栗不自持,則熾炭擁爐危坐。山頂有泉,煮米不成飯,但碎如砂粒。萬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余前知之,自山下攜水一缶來,財自足也?!苯痦?shù)膰?yán)寒以及煮飯如砂粒的山泉,并沒有嚇退范成大。一份決心、幾件衣服、一堆火、山下的一罐水,足以讓這些問題迎刃而解。最終,一上午的艱難守候,范成大迎來了傳說中的佛光。五色光暈矗立于云浪之上,一種莊嚴(yán)的氣象凌波橫斜,人立即渺小了,有一種向死而生的清朗。他提到了三次佛光顯現(xiàn),一次比一次更具奇幻。
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文化名人中,只有范成大在他的《吳船錄》和記行詩里,對蜀中的世界級文化遺產(chǎn),都江堰、青城山、樂山大佛、峨眉山作了詳盡的記錄,詩文合璧,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記憶。這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峨眉山游記。
明代詩人敖英在《峨眉山記》中載,“相顧山腰云氣,上有彩色,圓光一道,小如車輪;繼有一光,大如車輪,良久乃滅”,“此巖下必有寶藏之氣,故云襯之,日射之,光乃現(xiàn)。若云曰不相薄,則無此光。彼謂光由佛現(xiàn)也,謬哉”。世代相傳的佛光,在敖英的筆下,竟成了珠光寶氣,這就俗了。
清代窶絅在游記中說,“或云佛光者,巖下放光石因目色成光”,佛光不過是陽光下的放光石所發(fā)出的奪目光芒。
近代日本學(xué)者中野孤山在《橫跨中國大陸——游蜀雜俎》中,亦給出了種解釋:“峨眉山頂?shù)姆鸸庵?,四周被連綿蜿蜒的山峰環(huán)抱,云霧繚繞,幽深朦朧。偶爾有日光照射,則出現(xiàn)燦爛的、圓環(huán)形的彩虹,這便是佛光。東洋之學(xué)一旦在此滲透普及,佛光之夢必將徹底破滅。不信你就試試!在白天往水井里吹霧氣應(yīng)該可以看到圓圓的佛光(彩虹)出現(xiàn)?!?/p>
人們時不時能看到佛光,個別執(zhí)迷者不懂為什么自己的身影竟然會迎著太陽,帶著光暈,映照在天上,便相信那神靈顯圣的傳說,迎著光縱身一跳……他們以為那一縱即可成佛,結(jié)果只成就了“舍身崖”的名聲。佛光無非是大氣中的水霧反射的影子和光暈,學(xué)名叫“反日華”,意思是逆著太陽出現(xiàn)的光華。當(dāng)?shù)毓芾碚弑M管把“舍身崖”改名為“金剛嘴”,卻無力將佛光改名為“反日華”,所以,迎著佛光走向自己的歸宿,一再成為少數(shù)人的選擇。
圣燈之謎
明清兩代,來金頂朝圣的人還有許多,如陳文燭,王士性、袁子讓、江皋、徹中等詩人、作家,在他們的游記中還提到一種與佛光并列為峨眉奇觀的神秘景象——圣燈。
薄暮時分,山下黑沉沉的幽谷間偶爾會涌現(xiàn)出數(shù)十到數(shù)百點熒光,忽明忽暗,忽東忽西,忽高忽低,這種景象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圣燈。峨眉山的圣燈又名佛燈,和佛光一樣大有名氣,比起佛光來,更難得一見。圣燈顯現(xiàn)要具備四個自然條件:一是雨后初晴;二是天上沒有明月;三是山下沒有云層;四是山頂沒有大風(fēng)大雨。
在陳文燭,王士性的游記中,曾借老僧之口,給出了圣燈的謎底:“往吹入殿中,信手掇之,一木葉耳”; “月明之夕,數(shù)十百如亂螢,自二峨來。撲之,皆木葉也。茲夕雨氣重,隱矣”。
然而,圣燈是木葉的說法亦值得商榷。
竇絧在《游峨眉山記》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至圣燈,舊以為木葉。頃寺僧云:‘前四月燈現(xiàn),風(fēng)雪中飄入佛殿欄檻數(shù)十,落雪上有聲,以手覆之,浮光四進(jìn)不可掩。’究不解何物,是非木葉可知?!痹谀磥?,圣燈一定不是木葉,它仍舊是一個未解之謎。
據(jù)科學(xué)家初步考察,圣燈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一說是磷火,是含磷氣氫和朕磷的作用,聯(lián)磷的自燃,激起磷化氫的它燃;一說是某些樹木上有一種密環(huán)菌的真菌,在水分達(dá)到100%時,即能發(fā)光,干燥后光亮現(xiàn)象消失。這種帶菌枝葉之所以能在黑夜里螢光四射,完全是因為密環(huán)茵得到充分的水分后和空氣中的氧無素相互摩擦作用的結(jié)果。這與四百多年前王士性《游記》中的“木葉”是十分吻合的。
據(jù)金頂上的仁開和尚所述:1982年8月一天的半夜,滿天星斗,舍身巖半腰 層薄薄的云忽見云層中冒出一朵藍(lán)綠的光點,約有拳頭大,冒出后,迎面一射,迅速消失;接看第二朵光點冒出,一射,又消滅了……如此冒出約有三四十個光點。最后一朵光點,周圍還伴著三五朵小火花。
“雙圣燈”的故事
佛光、圣燈并不為峨眉山所獨有,中國的廬山、黃山、青城山等名山也有很多記載。長安城附近的一座山,就曾流傳著一個“雙圣燈”的故事。
坐落在長安城南郊的一座山,山頂有個靈應(yīng)臺,臺上建了一座塔,塔里供奉著觀世音菩薩的鐵像。傳說菩薩曾經(jīng)在這里顯真身,又說鐵像上經(jīng)常閃出佛光。于是,附近的居民爭相前去砰謁,甚至都住在靈應(yīng)臺上,懷著虔誠的信念,祈求見到佛光。還有人說,曾經(jīng)看到圣燈出現(xiàn),時在山腰,時在山下,高下不定。唐代大歷十四年,四月八日夜,當(dāng)人們正在同聲祈禱時,靠近臺頂?shù)奈髂戏酵蝗怀霈F(xiàn)了一對圣燈。這時,有一個健壯的朝廷士卒立即撲過去。他一邊喊著觀世音菩薩,一邊靠上前去,結(jié)果竟被老虎叼走了。原來,他所看見的“雙圣燈”,就是老虎的眼睛!
清代的徹中和尚亦曾在峨眉山的伏虎寺看到圣燈,甚至言及“伏虎圣燈罕現(xiàn),余不及于峰頂睹燈,今補觀于此,尤屬異數(shù)”,而伏虎寺為鎮(zhèn)虎患而建,難道說,徹中和尚所見到的圣燈也是老虎的眼睛嗎?
……
置身在“金剛嘴”上,我一直在想心事。我是俗人,看不透生死,就像我看不透這崖下的佛光世界。那些煩惱與榮辱,與飄散的霧氣一樣,都止息了。幾只松鼠在“金剛嘴”上跳舞,它們并不知道下面就是萬丈深淵,它們在陽光下宛如精靈。剎那間,讓我看見了那看不見的事物。如同詩人馮至的名句:“但愿這些詩像一面風(fēng)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體。”但把不住的事體,其實更多。那么,像莊子的《逍遙游》所標(biāo)舉的,就是為凡人構(gòu)筑的一座希望之橋,與天地同運,與造物者游,以極其逍遙之致。為無助蒼生另辟了一條生路,給予在自然與社會重重制約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所以,佛光不是虛幻,而是人生必經(jīng)之橋,順乎自然、超越社會、超越自身,從而成為自己的主人,亦即自由的人。記住羅素在《走向幸?!芬粫械脑挵桑骸皞ト说奶卣髦痪褪瞧届o安逸的生活?!眰ト巳绱耍螞r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