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
2009年10月1日
世界已經承認中國正在崛起為一個大國,但遺憾的是該國并沒有做出應有的表率。
中國一向以“和平崛起”自詡,此次卻以一種奇特的方式慶祝國慶日。中國通過建國60周年閱兵式進行了令人驚愕的武力炫耀:邁著整齊步伐的士兵、成列的坦克和州際導彈經過天安門廣場。
60年前,毛澤東在這里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目前,大部分中國人卻仍然生活在痛苦的掙扎中,政府專制而又腐敗。但中國目前在世界舞臺上擁有的地位卻前所未有。然而,中國政府習慣性地抱怨世界不能接受中國的崛起,試圖阻礙并“遏制”中國的發(fā)展雄心。
此類觀點不無道理。但更大的問題是,中國的世界觀無法跟得上其實力增長的步伐。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卻擁有著中等國家的思維方式,承擔的責任也僅能與小國比肩。
世界地位
中國不是一個可以維持現狀的國家。統一臺灣是一項未盡的事業(yè),也是中國一直堅持的信念;中國宣稱對南海海域擁有主權,令東南亞鄰國深感不安;中國不斷重申印度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歸屬中國;中日兩國迄今為止沒能在爭議島嶼的所屬問題上達成協議。
中國計劃建造航空母艦以及打造現代化核武器的目的可能完全是出于和平目的,但日益強大的軍事力量卻會令其他國家不安。
不可否認,中國在許多國際問題上發(fā)效,為世界克服經濟衰退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處理與類似緬甸和蘇丹這類聲譽不佳的外交伙伴的關系方面,中國也軟化了原則立場,不再空喊“不干涉內政”原則,而是努力弱化這些國家針對西方的敵對情緒。
假如中國此前向朝鮮施加了更多壓力,那么朝鮮現在就不會是一個核國家。但中國至少主持了旨在敦促朝鮮放棄核武器的六方會談,努力讓其重新回到談判桌前。在其他地方,中國也放棄了武力威懾手段。盡管部署了大量指向臺灣的導彈,中國現在似乎更愿意通過派遣游客贏得臺灣,而不是派遣士兵。
大國責任
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越大,外界對它的期望值也就越高。在將中國打造成一個負責任,不具威脅的超級大國形象方面,中國在兩方面的表現差強人意。
一是面對來自外國涉及不同政見者或達賴喇嘛等問題的批評時,中國往往借助強大的宣傳機器進行反駁;其次是中國總是將自身利益置于國際戰(zhàn)略共識之上,為了獲取能源同伊朗和一些可以施加政治影響的非洲國家關系緊密。
中國領導人指出,本國仍然是一個窮國,自然要優(yōu)先發(fā)展經濟。國慶閱兵在某種意義上傳遞出了這樣的信息:閱兵式的主要觀眾不是外部世界,而是本國人民。在缺乏民意基礎的情況下,政府執(zhí)政合法性只能取決于能否使中國變得更富有和強大。國慶閱兵展現出的實力顯示出政府在這方面的表現優(yōu)秀,但也暗示著其對自身缺乏信心。對于那些擔心中國崛起之路通向何方的人來說,政府如此缺乏自信實在令人無法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