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我開始研讀“身心靈”類圖書的時候,并沒有外在的念想,只是源于內心的不快樂。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的“身心靈”潮流起來,大量優(yōu)秀的本土作品和翻譯作品面世。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積累了很多很好的閱讀資源。2002年,我因為外在的不順心,弄得身心俱疲。我不清楚是什么造成當時的我,我想看看內在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就這么走進來了。我辭去工作,在家專心研讀大量“身心靈”類中英文作品?!吧硇撵`”圖書是“自我內省,自我觀察”的工具,透過它們,我自覺一種脫胎換骨的重生。我感到很快樂,希望與他人分享,就拿起筆,寫下我的感受。我并沒有想過要建立自己的體系,也沒有想過要提出什么新的理論,只是把自我的感受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就這樣,《遇見未知的自己》誕生了。
這是一本用小說的形式寫就的“身心靈”圖書,很多書店把它歸類到“現(xiàn)代小說”類。它講述了一個都市女白領的心靈重歸路程。這部作品在圖書市場從一開始的名不見經傳到躋身暢銷書行列,讓我覺得幸運和開心。我希望能與更多的讀者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也讓我反思背后的原因,為什么我的書會比較幸運?作為一名“身心靈”圖書作者,應該如何寫才能對讀者有更大幫助?
首先最根本的,不能為了當“身心靈”圖書作者而去研讀這類書?!吧硇撵`”的內心修行是為了解決生命的本質問題,為了心靈的安靜愉悅,任何外在的利益驅使都會反其道而行之。內心的驅使是真正全身心閱讀這類書的唯一原動力。
其次,要中英文俱佳。西方“身心靈”領域發(fā)展了百來年,而臺灣才20多年,大陸僅幾年而已,真正潛心閱讀后,會發(fā)現(xiàn)很多想要拓展閱讀和體驗的知識都以英文或其他西文示人。只是讀翻譯作品和國內作者的作品是遠遠不夠的。
第三,還要有平易近人的文筆和細膩的觀察能力。為什么現(xiàn)在翻譯書當道,部分原因是本土作者沒有結合日常生活,只是坐而談道,而西方的寫書傳統(tǒng)是把深奧的理論融入到生活中的細小案例中,讀者更加容易接受。其實中國古代的智慧結晶,如老莊玄學等,都可以納入“身心靈”領域,但現(xiàn)代大部分的讀者無法接受、消化它們,如果國內的作者能否汲取西方的成就,結合東方的智慧,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案例行文成書,我想效果應該很好。
張德芬
臺大企管系畢業(yè),擔任臺視記者、主播多年后,在美國UCLA取得MBA學位。著有《遇見未知的自己》和《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以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跟大家分享心靈覺醒的秘密,并譯有《新世界——靈性的覺醒》、《找回你的生命禮物》及《修煉當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