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管縣”改革是大方向,也是大勢所趨。值此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改革試點中暴露出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是新老體制磨合過程中產生的“摩擦”現(xiàn)象,必須予以正確認識,并逐步通過改革認真加以解決。
筆者認為,我國的“省直管縣”改革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像目前各省的改革試點那樣,省對有條件縣的財政進行直管,并適當下放經濟管理權,但仍維持市對縣的行政領導地位,市縣行政不同級,但“財政同級”;第二步是把財政省直管縣擴大到本省轄區(qū)全部縣;第三步是市和縣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級關系,統(tǒng)一由省直管,重新定位市和縣的功能;市需合理調整機構和人員,總的方向應當是撤銷傳統(tǒng)意義上的管縣的市(人員級別可保留),市縣同級、分置,財政和行政省的直管縣都到位。
另外,我國地域遼闊,地區(qū)間差異較大,因此“省直管縣”改革不宜“一刀切”,而應因地制宜,區(qū)別對待。具體模式選擇如下:一是在形成區(qū)域經濟中心和積極構建區(qū)域經濟中心的發(fā)達地區(qū),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和廣州、深圳、南京、武漢、青島、大連等計劃單列市,可加大推進“撤縣建區(qū)”的力度;特別發(fā)達和比較發(fā)達的地級市也可擴大管轄范圍,改近郊部分鄉(xiāng)鎮(zhèn)或縣為市轄區(qū),為市的發(fā)展留下空間。二是在西部面積比較大的欠發(fā)達地區(qū),如青海、新疆、西藏、內蒙古等省區(qū),在區(qū)劃沒有調整的情況下,仍維持目前的行政管理格局,但可向縣級單位下放一些權力。三是在上述兩種情況外的大部分區(qū)域,特別是經濟比較發(fā)達的區(qū)域,積極推進“省直管縣”改革,條件成熟時盡快全面實施。
同時,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首先,要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與權限,實行“省直管縣”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確劃分、確定各級政府的權責利。其次,實行“省直管縣”后,省級管理機構要面對大量的縣級機構,管理事務倍增,因而不斷地下放權力必然成為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再者,省、市向縣大量下放權力之后,縣級政府體制改革尤為突出,縣級政府要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減少行政干預,防止新的區(qū)域分割。
此外,改革方案需要進一步完善。從目前來看,試點地區(qū)的改革方案還具有明顯的過渡性色彩。
以河北省為例,該省現(xiàn)行“省直管縣”改革方案在財政收入劃分、財政支出責任界定和體制基數(shù)核定等方面均嚴格貫徹了“維持各級既得利益”的原則,新體制框架中包含了舊的利益格局。其作為過渡方案,在改革試點和起步階段為減小改革阻力、確保新的改革順利出臺是可以理解和可以接受的,但這種過渡形式的改革方案又不宜長久維持,要隨著改革的推進及時加以調整和完善,使“省直管縣”改革逐步深化,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