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讓別人認識自己需要更長久的等待,那么我們對自己的啟蒙和塑造則是只爭朝夕。站在提升軟實力的層面,中國自身文化事業(yè)的改革應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力度推進。
最近新聞熱點不少,近的如重慶打黑反腐風暴、中超奪冠亂局,遠的有奧巴馬榮獲諾獎、全球經濟回暖跡象紛呈。作為新聞出版從業(yè)人員,我還關注另外兩件事,近的是《財經》雜志人事動蕩,遠的是萬里之遙的法蘭克福書展。這兩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于有五千年璀璨文明但又在過去一個半世紀被主流文明邊緣化的中國來說,在重新崛起與民族復興的征程上必須解決的兩大核心問題是:知道自己想成為什么,告訴別人自己是什么。我們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僅僅讓自己和別人知道你兜里有錢還遠遠不夠,你還必須有文化。
經歷了中國威脅論和去年奧運火炬歐洲傳遞風波之后,今年的法蘭克福書展被認為是向西方社會展示中國軟實力和傳播中國文化的絕佳舞臺。法蘭克福書展是全世界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文化展,被稱作“文化奧運會”,每年在書展上達成的版權交易份額約占世界全年總量的75%。今年中國是書展的主賓國,不僅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自蒞臨10月14日的開幕式,更派出了包括余華、蘇童、莫言、鐵凝、王蒙、劉震云、阿來、安妮寶貝等100多位作家、1000多名藝術家在內的豪華陣容,籌備了600多場交流活動。
中國知識界如此勞師動眾,更有習近平上任后首次出訪西方世界的壓陣,自然是希望推動中西交流對話,尤其是推動西方社會超越意識形態(tài)偏見和文化誤解,以平等友善的眼光看待中國。
但這顯然是遠非一次活動可以見效的大命題,甚或因為誤解和偏見的存在,使活動本身產生新的麻煩,就像代表友誼和平的北京奧運火炬在英國、法國傳遞所遭遇的敵意那樣。中國加入WTO以來的幾年里,相比之下,中美之間政治、經濟矛盾多,文化、思想沖突少,中歐之間則正好相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文化更多元、更遵循實利主義,而歐洲對自己悠久的文明和工業(yè)革命之后的強盛要自傲得多,尤其是掌握話語權的文化知識界有濃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對于中國執(zhí)政當局來說,必須明白“人心之間可能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的道理,欲速則不達,以足夠的耐心、寬容和技巧對待冷眼和敵意。
如果說讓別人認識自己需要更長久的等待,那么我們對自己的啟蒙和塑造則是只爭朝夕。對外交流最大的困難在于,從來沒有一只耳朵能被嘴巴說服,因此,中國自身文化事業(yè)的改革應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力度推進,這非常有利于中西方知識界在一個共同平臺上展開對話。以圖書出版為例,從規(guī)模上中國已居世界第一,但與幾乎所有的行業(yè)一樣,我們是世界出版大國而非強國,在海外主渠道更很難看到來自中國的漢文或翻譯版圖書。同樣的,中國的電視、報fⅡ等文化事業(yè)也距離市場化、國際化有很大距離?!敦斀洝冯s志最近出現(xiàn)的紛爭,正是國內新聞傳媒的投資、運行與管理體制不順造成的典型案例。
另一個可資對照的案例是,中國的電影行業(yè)因為放開較早,近幾年呈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票房紀錄,而且藝術性、多元性也受到國內外的廣泛認同,同時并沒有帶來監(jiān)管者擔憂的意識形態(tài)上的混亂。當前,中國政府正著手出版社的轉制重組,以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廣電事業(yè)制播分離和頻道改革也在進行。我們希望包括新聞傳媒在內的更多文化事業(yè)也得以加入這場以“行政許可松綁”和“市場配置資源”為關鍵詞的改革浪潮,讓我們這個民族更富活力地呼吸、思考、表達,讓我們聲音更響亮、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