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中都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錯過,幾多愁思,幾多無奈。不經(jīng)意間許多美好的記憶和我們擦肩而過,隨風飄逝。但是我們也不妨這樣想想,正是因為錯過,那一切才顯得如此美麗,難以忘懷,彌足珍貴。就讓我們把錯過當成一種美麗吧!就讓我們在沉沉的思索中,把這份錯過化作一枚鉆石,悄悄地收藏在心靈的最深處,憑著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激勵自己奮力地前行。
文/鄭乙歌
人生就像一輛前進的列車,走走停停,上上下下,載著我們駛向不同的人生里程。在每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會猶豫,會彷徨。有些錯過,是自己的錯誤;然而有些錯過,卻是命里的安排。其實,我們不必為錯過下車的站而后悔。也許,這次的錯過成全了以后的美麗風景,會帶你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每每讀到蘇軾的詩句,心里總有一種隱隱的痛楚與惋惜。是怎樣的鐘靈毓秀才能吟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佳句?是怎樣的豪情壯志才能發(fā)出“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的豪言壯語?然而命運的捉弄,卻讓他在政治斗爭中被一貶再貶。蘇軾就這樣錯過了能讓他飛黃騰達、一展才情的最好機遇,開始了他一生的漂泊。然而仔細想想,倘若蘇軾不曾被貶,又怎能對人生有如此深刻的體會與感悟?又怎會寫出一篇篇傳世不朽的珠璣佳句?或許他早已在欲海橫流的官場中隨波逐流,迷失自我,將那滿腔才情丟失在虛情假意的推杯換盞之中了吧!如此看來,應(yīng)該感謝那些生命中的“錯過”。正是那種種錯過,成全了蘇軾的滿腹才華,還他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邁。
還有一位讓人扼腕的蘇姓人物,那便是蘇武。從西漢出使匈奴到最終重回故里,十九年時光荏苒,“渴飲雪,饑吞氈”。他手執(zhí)鞭杖,捍衛(wèi)的是國家的尊嚴;他矢志不渝,守衛(wèi)的是自己的諾言。從繁花似錦的中原被軟禁于荒無人煙的北海,蘇武這煎熬的十九年,無疑使他錯過了人生中一切的功名、利祿與幸福,然而也正是由于這也許是命中注定的錯過,成全了他為后世留下永恒的記憶——蘇武牧羊,傳為千古佳話。
其實,蘇軾被貶,蘇武被逐,都是一種錯過。錯過的,就永遠地錯過了。但正是由于這種種“錯過”,成全了他們的未來,將他們推上了人生最輝煌的至高點。黃州赤壁與寂寞北海,都在顛顛簸簸的季節(jié)里醞釀了永刻史冊的不朽。竹杖芒鞋,料峭山風吹醒了蘇子情懷;北海牧羊,寂寞秋色重寫了蘇武人生。錯過的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驛站,走下去,或許有另外一個海闊天空。
錯過,是一種成全。
(選自2008年12月《邯鄲日報》)
曾幾何時,我們每個人都為錯過后悔過,報怨過,當讀了這篇文章之后,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如沐春風之感。是啊,“錯過的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驛站,走下去,或許有另外一個海闊天空”。如此富有哲理的語言,實在值得我們一品再品。
本文在寫作上的鮮明特點是文章脈絡(luò)分明,結(jié)構(gòu)清晰。開頭以比喻性的語言引出自己的觀點,中間引用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結(jié)尾“錯過,是一種成全”既照應(yīng)了文章的標題,又深化中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v觀全文,文章觀點鮮明、論證充分、結(jié)構(gòu)圓合,作者的這種寫作技法我們應(yīng)認真閱讀,潛心領(lǐng)悟,爭取學(xué)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