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德國高等教育曾以“嚴謹、高質量”吸引大批中國留學生前去深造。不過,由于德國大學頻頻提高收費,加上德國媒體對中國留學生、中國學者的抹黑等因素,在德中國留學生數量6年來已下降1/3。
據《環(huán)球時報》記者了解,在日前舉行的德國《金融時報》大學管理研討會上,德國官方教育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03年以來,德國大學的海外新生人數下降10%,而中國學生新生的下降幅度達到32%。2008年,在德中國學生總數已降至2.39萬人。
新生數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德國大學紛紛收費。目前各大學每年學費加雜費平均在2000歐元左右。德國學術交流協(xié)會(DAAD)負責人博德還呼吁將外國學生的學費提高到每學期1000歐元至2000歐元。
不過,很多在德中國學生和學者認為,導致中國留學生對德國興趣大減的最重要原因是“德國不那么可愛了”。近年來,德媒對華報道越來越負面,不僅針對中國政府,一些在德的中國學生和學者也頻頻被潑臟水。最有名的是德國《明鏡》周刊炒作的“黃色間諜”,誣蔑中國留學生和學者在德進行工業(yè)和技術領域的間諜活動。即使在12月25日圣誕節(jié),德媒也不忘渲染“中國間諜”。德國《世界報》當天以“大多數間諜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為題又炒作“間諜說”。
由于德國企業(yè)聽信媒體、情報機構宣傳,很多在德畢業(yè)的中國留學生找工作很難,之前必須經過嚴格審查。即使已經在德國上班的中國學生,也被加以復查,以證明不是“經濟間諜”。今年夏天,一名剛剛從不來梅大學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的中國女留學生,由于屢遭德國企業(yè)“另眼相待”找不到工作,選擇了跳樓自殺。
面對德媒的不友好,原中國駐德大使馬燦榮警告說,媒體的這種負面影響如果持續(xù)下去,很可能會影響到兩國關系。中國現(xiàn)任駐德大使吳紅波19日在“全德中國學生會代表經驗交流會”上,要求中國留學生對周圍發(fā)生的事情要認真思考,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并呼吁學生們成為中國的民間大使,“在平常的生活中,與自己周圍的德國老師、同學、鄰居和朋友多溝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減少誤會,增加互信,才能為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比較寬松的好的學習環(huán)境,也能為增進兩國人民的理解和友誼做出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