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種尷尬:到商店里去選購皮鞋,挑了半天總算選中了一雙中意的款式,卻被告知所要的尺碼斷檔。不僅白費(fèi)了工夫,也破壞了有所收獲的期待心情。之所以會周而復(fù)始地發(fā)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商店里的鞋子都是按廠家區(qū)分、以品牌分類、按款式陳列的。久而久之,大家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選鞋時先看廠家、牌子或款式,其后看價錢,再后找尺碼。而這樣的程序恰好與實(shí)際需求相反,尺碼是買鞋的先決條件,款式、價格是其次考慮的。因為一款鞋再怎么中意,尺碼不對,就“一票否決”,沒有絲毫回旋的余地。
前不久我去日本觀光,意外地發(fā)現(xiàn)那里商店里的鞋子在分為男鞋部和女鞋部之后,都是按尺碼分類的,一種尺碼一個區(qū)域,在同一個區(qū)域陳列著各種品牌、各種款式的鞋子。你要買鞋,就直奔所要尺碼的區(qū)域,在這個有限的空間“就地解決”,用不著到處轉(zhuǎn)悠,滿地找鞋。在尺碼合適的情況下,“總有一款適合你”,不能選到最中意的,也會有退而求次的選擇。在這個世界上,鞋子的尺碼永遠(yuǎn)要比款式少得多。這種簡單明了、以簡勝繁的陳列思路和安排,大大提高了購物效率,也不會出現(xiàn)“新鞋未買到,舊鞋已跑壞”的累人情況。
面對眼前的所見所聞,對長期習(xí)慣于“先款式、后尺碼”購買模式中的我等一干人,形成很強(qiáng)的刺激,在頭腦中洞開了一扇窗,引導(dǎo)和啟發(fā)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那些習(xí)以為常、見怪不怪的事物。同樣一件事情,換一個視覺角度、換一種思維方式,會作出不同的安排和選擇。鞋子的陳列是這樣,辦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
(選自2009年8月17日《新民晚報》)
1.文章論述了陳列鞋子的哪些“學(xué)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陳列鞋子的學(xué)問”揭示了一個怎樣的道理?(請用原文來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解釋詞語。
①挑了半天總算選中了一雙中意的款式,卻被告知所要的尺碼斷檔。(要求:“斷檔”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款鞋再怎么中意,尺碼不對,就“一票否決”,沒有絲毫回旋的余地。(要求:“回旋的余地”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這種簡單明了、以簡勝繁的陳列思路和安排,大大提高了購物效率。(要求:“這種”具體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從怎樣的角度提出了“尺碼是買鞋的先決條件”這一看法?請用原文中的四字詞語來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為什么說日本商店里按尺碼分類陳列鞋子的做法是一種“簡單明了、以簡勝繁的陳列思路和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認(rèn)為結(jié)尾段中所說的那個“全新的角度”是怎樣的一個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鞋子的陳列是這樣,辦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蹦阌X得有哪些事情“也是如此”?請至少列舉出兩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請以“讀《陳列鞋子的學(xué)問》有感”為副標(biāo)題寫一篇讀后感,正標(biāo)題自擬,不少于6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閻永鋒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