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
曾有人問他學習經濟學的最大遺憾,他回答說:“不能獲得諾貝爾獎?!碑敃r,經濟學尚未設立諾貝爾獎。1970年,這位大師終于一償夙愿,成為首位獲諾貝爾獎的美國經濟學家
現(xiàn)代經濟學殿堂里最具影響力的大師薩繆爾森12月13日離開了人世,享年94歲,這符合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大多長壽的傳統(tǒng)。在薩繆爾森剛剛涉足經濟學殿堂的時候,經濟學遠沒有現(xiàn)在這樣星光燦爛,學派林立。但在他離去的時候,任何一個經濟學家,不管其國別、信仰、觀點,都不會否認,自己是薩繆爾森的信徒。
永恒的《經濟學》教科書
評價一個經濟學家的貢獻,首要的是其學術貢獻,但對于薩繆爾森而言,讓其擁有如此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影響力的,除了他在同時代無人企及的學術思想,更重要的是他里程碑式的《經濟學》教科書。
可以說,但凡享有世界聲譽的經濟學家,沒有人不是讀著薩繆爾森的書成長起來的,戰(zhàn)后的經濟學界,很多人正是因為受薩繆爾森的影響,才邁進了經濟學的神圣殿堂。因此,評價薩繆爾森的貢獻,第一要提及的是其不朽的《經濟學》教科書。
薩繆爾森曾經有一句名言:“我不在乎誰為一個國家制定法律,誰為它起草條約——只要由我來寫經濟學教科書就行?!彼_繆爾森革命性地將凱恩斯主義和傳統(tǒng)的微觀經濟學“捏合”在一起,彌合了經濟學在宏觀和微觀上的割裂狀態(tài),創(chuàng)立了新古典綜合派,奠基了經濟學的基本架構和邏輯體系,而對這個邏輯體系最好的闡述,就是其1948年出版的《經濟學》了。
這本奇跡般的教材自問世以來,就一舉奠定了其在經濟學史上第三代教科書的地位。在此之前,經濟學教科書的江湖地位被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和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所壟斷,但薩繆爾森《經濟學》的問世,基本成了現(xiàn)代經濟學和傳統(tǒng)經濟學的分水嶺。在薩繆爾森去世的時候,這本書已出版了19版,在全球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銷量超過了1000萬冊。
薩謬爾森的《經濟學》的持久影響力令人震驚,從時間跨度而言,其經歷了世界經濟及經濟學界半個世紀的風云變幻:和平與戰(zhàn)爭,繁榮與蕭條,通脹與緊縮,共和黨及民主黨及一系列新的經濟理論;從空間跨度而言,無論在任何一個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都有這本教科書的存在;而從經濟學的變遷而言,盡管目前經濟學已經進入了一個群星燦爛的時代,各種才華橫溢的教科書更是令人眼花繚亂,但薩繆爾森《經濟學》的影響力不僅沒有因此而衰退,反而在其16版出版后煥發(fā)了第二春。
上世紀90年代,同樣才華橫溢的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發(fā)誓成為薩繆爾森《經濟學》統(tǒng)治地位的終結者,寫出了一本被稱為第四代的《經濟學原理》,這本書的中文版1997年在中國問世,但其影響力和“第四代”的地位的確需要時間來證明,至少在筆者看來,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原理》不要說取代薩繆爾森,就是連同時代的曼昆的《經濟學》似乎都比他出彩。
在中國,薩繆爾森的這本教科書一度成為最權威的西方經濟學的經典之作,沒有一個中國經濟學家能夠擺脫他的影響。
學術貢獻:經濟學界最后一個通才
這的確是一個大師遠去的時代,薩繆爾森的離去,意味著經濟學界失去了最后一個通才。他的研究領域實在是太廣泛了;不僅如此,他在經濟學的任何一個領域,都建立了同輩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瑞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阿沙?林貝克教授講到:“一般說來,薩繆爾森的貢獻是,他對提高經濟科學的一般分析方法的水平有貢獻,超過任何其他當代經濟學家。他事實上干脆重寫了經濟理論的許多部分?!比鸬浠始铱茖W院將諾貝爾獎頒給他的理由之一就是: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全部領域。
因此,要用一個很簡短的篇幅,評價薩繆爾森的學術貢獻實在太難了,這個被稱為“上帝派來的經濟學家”的人,無論在經濟學的任何領域,其表現(xiàn)都是天皇巨星級的。我們對其貢獻,只能簡單舉例說明。
從資質來說,薩繆爾森就是為經濟學而生的。甚至在哈佛當研究生時,就已贏得了國際聲譽。比如,早在1939年,薩繆爾森發(fā)表了他的處女作《乘數(shù)分析與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首創(chuàng)經濟波動的模型。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這一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是他在經濟周期理論方面的主要貢獻之一。而1947年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經濟分析基礎》被譽為劃時代的數(shù)理經濟學巨著,一舉奠定了數(shù)學在現(xiàn)代經濟學里的基礎地位。《經濟分析基礎》成為薩繆爾森獲得諾貝爾獎的依據(jù)和理由。
薩繆爾森的另一個貢獻,是創(chuàng)立了“新古典綜合派”。在他之前,凱恩斯經濟學和傳統(tǒng)的微觀經濟學可謂水火不容。而在薩繆爾森看來,學說之間的分歧其實并非太大。他出版的《經濟學》是一部綜合了自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以來所有的經濟學的系統(tǒng)理論著作,他天才地將凱恩斯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微觀經濟學、微觀靜態(tài)分析與宏觀動態(tài)分析結合起來,把經濟學的爭論化解于統(tǒng)一的體系內,形成了新古典綜合學說。
現(xiàn)代經濟學史一般都承認,薩繆爾森第一次試圖為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提供一個微觀分析的框架,而事實上,在薩繆爾森之前,即使“宏觀經濟學”這個名稱,都不曾出現(xiàn)在西方經濟學的詞典中。而在微觀經濟學領域,薩繆爾森所采用的一整套耳熟能詳?shù)姆治龇椒?如供給曲線、需求曲線和成本曲線等,迄今已經成為經濟學界的共識和典范。毫不夸張地說,現(xiàn)代經濟學的任何一個細胞和元素里,我們都能找到薩繆爾森的影子。
對政府經濟政策的影響極其深遠
薩繆爾森的影響力不限于經濟理論領域。作為一個對二戰(zhàn)后美國經濟政策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學者,其曾擔任財政部等機構的顧問,也是總統(tǒng)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
薩繆爾森認為,二戰(zhàn)后美國經濟既不同于以前完全的市場經濟,又不同于計劃經濟,它是一種“混合經濟”。所謂混合經濟是一種既有市場機制調節(jié),又有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經濟。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在市場調節(jié)基礎上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的主張。
他認為,經濟運作的基本機制仍然是市場調節(jié),國家干預只是對市場機制的補充,即政府運用各種經濟政策糾正市場調節(jié)不可避免的缺點,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并實現(xiàn)社會公正。而這樣的主張,就是在我們黨的文件里,都能處處看到。
自負而廣受歡迎的經濟學頑童
與他的天才齊名的,是他的自負。他從不掩飾對自己才能的感嘆,以至于他在獲諾獎后將自己和牛頓相比。對自己的學術成果,他自夸道:“我對我寫下的每一章、每一篇論文、每一個注釋都非常滿意?!?/p>
當然,他的確擁有自負的資本,這位26歲就獲得博士學位的天才,幾乎得到了經濟學家所能得到的所有榮譽,包括在美國被認為是通往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必備前提:克拉克獎。有人曾經問薩繆爾森學習經濟學的最大遺憾,他說:“最大的遺憾是不能獲得諾貝爾獎”。當時,經濟學還尚未設立諾貝爾獎。好在1970年,這位經濟學大師終于一償夙愿,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
薩繆爾森走了,帶走了一個讓我們懷念的大師輩出的時代。毫不諱言,薩繆爾森的整個經濟學的邏輯體系并非完美無缺,隨著歲月的流逝,對其《經濟學》批判的聲音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凱恩斯主義者批評其過于為自由放任的市場制度辯護,而斯密的追隨者則又批評其過于追隨凱恩斯。他曾經的信徒斯蒂格利茨更是毫不客氣地指出,現(xiàn)代經濟學被人為分割為“宏觀”和“微觀”是患了精神分裂癥,并試圖推翻薩繆爾森建立的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重新為“宏觀經濟”尋找微觀基礎。
但不管如何,每一個經濟學人都無法抑制地表示出對薩繆爾森的尊重。凱恩斯說,從長期來看,我們都要死去。薩繆爾森以94歲高齡仙逝,即使如此,他的《經濟學》仍將永恒,并將繼續(xù)影響一代一代的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