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進
中圖分類號:F840.66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政策性農業(yè)保險補貼的理論依據,提出補貼的必要條件是農業(yè)風險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可保風險,導致農業(yè)保險合同雙方出價存在“價差”,充分條件是農業(yè)本身的重要地位及農業(yè)保險對于農業(yè)風險管理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運用風險定價法,從農戶和保險人角度測算了補貼的額度問題。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yè)保險補貼 理論依據 補貼額度
文獻回顧
政策性農業(yè)保險補貼的理論依據是世界性的命題。國內外關于農業(yè)(或農作物)保險(Agricultural Insurance or Crop Insurance)性質的研究具有基本一致的主題:農業(yè)保險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同時亦具有一定的商業(yè)性。政府介入農作物保險的基本原因是農作物保險存在市場失靈,無法完全由私人企業(yè)來承擔。但眾多文獻在研究的角度、方法、理論背景等方面各有不同,對政府介入農業(yè)保險的必要性及具體方式存有爭論。
國外文獻多以信息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對農業(yè)保險中存在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進行實證研究,在完全信息假定下,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的農業(yè)保險合同應是精算公平、完全保障和個性化的合同,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造成的信息問題妨礙了帕累托最優(yōu)的實現,因此信息不對稱是造成農業(yè)保險市場失靈的原因,因而需要補貼(Ahsan、Ali和Kurian; Nelson和Loehman; Robert G. Chambers;Luo、Skees和Marchant;Just、Calvin和Quiggin;Shiva S. Makki和Agapi Somwaru)。
而國內文獻則主要以公共經濟學和福利經濟學為理論基礎,認為農業(yè)保險具有外部經濟性,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間的準公共物品(如李軍,庹國柱、王國軍,馮文麗、林寶清,劉京生,趙瑩,陳璐)。
從需求方面而言,農業(yè)風險及其保險的特殊性易導致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農業(yè)風險的復雜性以及高成災率,農業(yè)保險費率一般都比較高,農民難以承受(張躍華,2005)。
從供給方面而言,農業(yè)風險具有系統(tǒng)性風險(Systemic Risk)的性質導致供給不足。農業(yè)保險標的同時發(fā)生損失的可能性很大,因而具有風險集中的特點,而純粹的商業(yè)性直接保險難以分散這類風險(Miranda和Glauber;Goodwin;Duncan和Myers;胡炳志)。
政策性農業(yè)保險補貼的充分必要條件分析
上述文獻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補貼農業(yè)保險的必要性,農業(yè)保險也從不同側面體現出上述特征,然而這些特征均不能單獨構成補貼的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因為單獨從每個特征分析,其命題與逆命題并不必然成立。本文認為,探討政策性農業(yè)保險補貼的理論依據,應當從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兩個方面來分析,單獨分析其中一方面都是不嚴謹的。
所謂必要條件,是有了不一定成立,但沒有則一定不成立。政策性農業(yè)保險補貼是對于保險費進行補貼,屬于價格補貼。對一項物品的價格補貼,必然是由于買賣雙方之間的出價存在“價差”,農業(yè)保險中農戶投保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保險費比保險人愿意承保的最低保險費還要低,補貼就是為了縫合這個“價差”。而農業(yè)保險的價差則源于農業(yè)風險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可保風險。保險人所承保的風險除了受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必須滿足合法條件外,所謂的可保風險與不可保風險并無實質上的區(qū)別,關鍵問題在于保險人與投保人之間能否就該風險的承保條件和承保價格達成一致。農作物生產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使農作物風險具有不同于一般財產風險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四方面:
一是風險損失難以確定。生產周期內任一時點的自然力的作用如冰雹、洪水等,都可能使農作物發(fā)生損失,但損失價值的多少,有時在收獲以后,仍難以估計。二是風險損失自動挽回。農作物在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襲擊后,如果災后的天氣適合農作物生長,又管理得當,作物自身的再生能力便得以發(fā)揮,風險損失便自動挽回了。三是風險因素性質可變性更強。農作物在其生長過程中特別希望“風調雨順”。但同種農作物由于所生長的地方不同,同樣的自然環(huán)境,對一個地方可能是有利的,而對某些地方可能是不利的。四是風險損失的波動性大。當自然力的強度超過一定限度后,一旦發(fā)生損失,則是大面積的農作物發(fā)生損失。而在風調雨順的年份,則往往均不發(fā)生損失,即或有損失,其損失程度也很小。
綜上所述,至少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 對農作物風險的測度有很大困難。因此,本文認為,在現有技術水平下,農作物風險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可保風險,這樣就形成了保險合同雙方出價的“價差”,從而具備了對其價格進行補貼的必要條件。
然而,市場上由于買賣雙方出價分歧而不能成交的情形比比皆是,不可能都通過補貼來促使其成交,這就進一步涉及到補貼的充分條件問題。本文認為,對政策性農業(yè)保險進行補貼的充分條件是基于農業(yè)本身的重要地位,及農業(yè)保險對于農業(yè)風險管理的重要作用。
基于效用理論的政策性農業(yè)保險補貼額度測算
政策性農業(yè)保險的補貼具有成本,尤其自2007年中央財政首次對農業(yè)保險進行補貼以來,中央和地方財政的補貼額度不斷加大,險種不斷增加,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配置到農業(yè)保險領域。配置多少、如何配置,既需要在理論上進行探討,也是現實社會極為關心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下文以風險定價法進一步探討補貼的額度問題。
農業(yè)風險是否可保,關鍵在于能否對該風險進行合理定價。這里可以把風險理解為理賠或損失隨機變量,這樣一來,保險定價在形式上就是要建立一種價格尺度,使得可以用一個確定的量即保費來衡量不確定的損失。這里的問題就是由誰來決定這種價格尺度以及它的合理性如何體現。本文運用效用理論對風險的定價進行分析,分別從農戶和保險人的價值構成分析該定價的合理性。
(一)從農戶角度
假定所有農戶都是風險厭惡的,即效用函數u(x)是嚴格下凹的,而且根據經濟學理論,效用函數一般來說應該是一個遞增函數,因為財富當然是越多越好。當然,對于大多數決策者而言,隨著財富的增加,每增加相同單位的財富帶來的效用增加會越來越少,這就是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因此,效用函數具有性質u'(x)>0和u''(x)<0。對具有如此性質的效用函數而言,u(x)的期望值總是小于x的期望值的函數值,這就是“詹森不等式”,即:
E[u(x)]≤u[E(x)](1)
現在假定某農戶擁有的財產價值為w,該財產面臨著某種潛在損失,設該損失為隨機變量X,且滿足0≤X≤w,X的分布是已知的。若農戶決定投保,所需支付的保險費為H,則無論農戶是否發(fā)生損失,其所確定地擁有價值為w-H的財產,損失的僅僅是所交的保險費?,F在的問題是應該付出多大的保險費他才愿意投保。根據效用原理,他為完全投保而愿意支付給保險人的保費額H后所得到的效用應當滿足:
u(w-H)≥E[u(w-X)](2)
H越大,w-H越小,則效用u(w-H)也就越小,當H高到使等號成立時,可以得到:
u(w-H*)=E[u(w-X)](3)
即與價格H*購買保險的效用與自己承擔風險損失的期望效用相等,此時保與不保對他來說是一樣的。由詹森不等式可以得到:
u(w-H*)=E[u(w-X)]≤u[E(w-X)](4)
又因為u'(x)>0,所以又可以得到:
H*≥E(X) (5)
(二)從保險人角度
從保險人的角度,仍設效用函數為u(x),保險人擁有的初始財富為v。保險人若承保農戶的風險,則得到一筆保費收入,設為G,但同時承擔了風險,一旦發(fā)生損失,得向被保險人支付X,其擁有的財富水平將變?yōu)関+G-X,那么保險人應該收取多少保險費才愿意承擔農戶的風險呢?與農戶的情況相對,對保險人來說,保險費的水平當然是越高越好,因此保險人如果接受了該筆業(yè)務,得到的效用應該滿足:
u(v)≤E[u(v+G-X)](6)
當 G小到使等號成立時,該筆承保業(yè)務對于保險人來說已經毫無吸引力可言,所以保險人愿意接受的最低保險費是使得上式等號成立的臨界值,即:
u(v)=E[u(v+G*-X)](7)
同理,可以得到:
G*≥E(X) (8)
因此,只有當農戶愿意付出的最高保費H*大于保險人愿意接受的最低保費G*,一份保險合同才有可能在H*和G*之間的價格成交。而農業(yè)保險市場上恰恰是農戶愿意付出的最高保費H*小于保險人愿意接受的最低保費G*,因此無法成交,而對農業(yè)保險進行補貼就是要彌補這個差額,使得農戶繳納的保費與補貼之和達到或超過保險人愿意接受的最低保費。設補貼額度為S,其必須滿足關系式:
H*+S≥G*(9)
即補貼的額度為:
S≥G*-H*(10)
理論上而言,只要滿足了關系式(10),農業(yè)保險合同就可以成交。然而,補貼來自于稅收,補貼的實施具有機會成本,并且隨著補貼的增加,投保率存在邊際下降的情況。如果補貼額度過大,一是使補貼的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社會福利水平總體下降;二是保險公司獲得了額外的利潤,而政策性保險業(yè)務不能獲得與商業(yè)性保險業(yè)務同等的利潤,因為這意味著財政將稅收的一部分作為商業(yè)利潤支付給保險公司,從而扭曲了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因此,理論上的最優(yōu)補貼額度應當小到使農業(yè)保險合同恰恰能夠成交,即:
S=G*-H*(11)
結論
現有文獻分別從信息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農業(yè)保險的需求和供給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補貼農業(yè)保險的必要性。本文認為,農業(yè)風險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可保風險,因此農業(yè)保險中農戶投保愿意支付的最高保險費低于保險人愿意承保的最低保險費,政策性農業(yè)保險補貼就是為了縫合這個“價差”,這是補貼的必要條件。而農業(yè)本身的重要地位及農業(yè)保險對于農業(yè)風險管理的重要作用則是對其進行補貼的充分條件。
本文運用效用理論對農業(yè)風險的定價進行分析,分別從農戶和保險人的價值構成推導了農業(yè)保險定價及價差的來源,補貼的額度就是使得農戶繳納的保費與補貼之和達到或超過保險人愿意接受的最低保費,理論上補貼額度小到使農業(yè)保險合同恰恰能夠成交便是最優(yōu)的。
參考文獻:
1.陳璐.政府扶持農業(yè)保險發(fā)展的經濟學分析.財經研究,2004(6)
2.馮文麗,林寶清.我國農業(yè)保險短缺的經濟分析.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6)
3.李軍,段志煌主編.農業(yè)風險管理和政府的作用—中美農業(yè)保險交流與考察.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4.胡炳志.再保險(第2版).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5.Ahsan,Ali and Kurian.Toward a Theory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 64, No. 3. Aug., 1982
6.Chambers.Insurability and Moral Hazard i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rket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 71, No. 3.Aug., 1989
7.胡炳志,徐榮坤.可保風險與不可保風險的經濟學分析.中國保險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6)
8.李軍.農業(yè)保險的性質、立法原則及發(fā)展思路.中國農村經濟,1996(1)
9.劉京生.中國農村保險制度論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0.庹國柱,王國軍.中國農業(yè)保險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