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理智,是生活中一對最常見的矛盾,也是為人津津樂道卻又糾結不清的永恒話題。
在情感面前,有理跟無理可以混淆界限,是非曲直也失去了標準,特別是家庭內部,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當然,家庭內部情感至上、置道理于不顧的做法,有時候也會外化,延展成社會現象,如裙帶關系、包庇縱容等。
反過來,除家庭內部可調和的問題外,絕大多數情況下,最終的評判標準還是各種公認的規(guī)范和道理(如法律、道德等),而非個人情感。即便再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尷尬境地,還是要靠理來解決問題。
在投資理財領域,情與理同樣是最難處理的關系。理性的經濟人假設和收入最大化,是眾所周知的道理;但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畢竟人都是有情感的,有時候就難免情感用事,不顧經濟法則,或是過分看重收益,無視風險,最終落進溫柔的陷阱。
子女教育投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因為父母注入太多的愛,并賦予孩子太重的使命,如“生命的延續(xù)”、“自己未完成的心愿由下一代來實現”等,所以花在子女身上的錢不計其數,甚而讓整個家庭背上沉重的包袱。因為父愛、母愛是最無私的,不計成本,不求回報,所以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也不考慮回報,似乎只要投入大,自然會產出高。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小朋友們在不同的輔導班之間疲于奔命,把星期天變成星期七的場景,各家都競相把孩子送到國外“鍍金”。(詳見封面文章《望子成龍理財先行》)
煽情,不光是電視劇提高收視率的常用招數,而且在證券市場上也較為常用。有些人出于某種目的,借某個話題(像甲型H1N1流感對醫(yī)藥企業(yè)的影響等)大講故事,為某家上市公司虛構出一個業(yè)績提升的光輝前景,從而調動起眾多投資者的熱情,盲目跟風代替理性判斷。于是,很多人一次又一次地為自己的沖動埋單。哪些行業(yè)容易出現“故事大王”?哪些行業(yè)又該引起投資者的注意呢?(詳見《警惕“愛講故事”的行業(yè)》)
再如近來吸引無數目光的IPO重啟,各種說法充斥報端,有帶著感情色彩的前景預期,也有冷靜的理性分析。IPO重啟真的如同狼來了,圈錢者紛至沓來,依然只顧自家錢包,哪管投資者死活,這自然不是什么好消息;還是說,新股發(fā)行機制完善后的IPO重啟,普通投資者參與起來更公平,也能買到自己心儀的便宜股票?(詳見《IPO重啟》)
理財講求的是理性、理智,執(zhí)行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但是,由于是人在理財,其間又難免摻雜上情感因素,或跑得更快,或偏離軌道。如何把握理智與情感之間的平衡,可以說也是理財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