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曙光
浙江余杭區(qū)有一位名叫沈金榮的漁民,他從2001年開始養(yǎng)殖黑魚。雖然養(yǎng)殖技術不錯,但是黑魚市場接連幾年處于低迷狀態(tài),沈金榮并沒有從中獲取多少利潤。后來,沈金榮了解到韓國一家皮制品公司開發(fā)出了用黑魚皮做箱包,還收購黑魚皮,每張黑魚皮價格在十幾元到幾十元之間不等。
黑魚皮居然賣這么高的價格!還有這么高的利潤!沈金榮決定對黑魚皮進行深加工。為了掌握黑魚皮革的制作方法,他特意從外地請來了一名師傅,一起研究黑魚皮的加工技術。經過一年多的試驗,他完全掌握了黑魚皮的加工技術。隨后沈金榮與韓國一家公司取得了聯(lián)系,經過商討后,韓國那家公司同意與沈金榮合作。由于沈金榮有著多年的養(yǎng)殖經驗,養(yǎng)殖出來的黑魚皮色鮮亮、花紋清晰。很快,沈金榮加工生產的黑魚皮得到了韓國那家公司的認可?,F(xiàn)在,當?shù)孛磕甓寄苌a黑魚皮10000多噸,其中有1/5被沈金榮收購。就靠著這一張張的黑魚皮,沈金榮現(xiàn)在的年純收入就達到100多萬元。
世界旅館大王希爾頓說過:“一塊價值5元的生鐵,鑄成馬蹄掌能賣10元,倘若制成工業(yè)用的磁針就值300多元,而制成手表的發(fā)條,其價值就更大了。”細細品味,其中的啟示是:經營者要善于搶占利潤第二落點,也就是只有使產品多樣化才能找到新出路。
點評:浙江漁民沈金榮在黑魚銷路不通暢的情況下,并沒有束手無策和怨天尤人,而是冷靜地尋找產品的新出路,并通過及時捕捉市場信息。在產品的深加工上做起了文章,從而使黑魚的養(yǎng)殖生產從虧本的“黑道”上走了出來,踏上了一條出口創(chuàng)匯、效益翻番的光明之路。這種善于轉換思路、勇于創(chuàng)新之舉便是這位浙江漁民的可貴之處,的確令人稱道。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富民政策,使得私營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有的個人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但經商者并非人人都能成功,只有那些善于根據(jù)市場需求隨機應變,在“變”中靈活轉換經營方式的人,才能找到制勝的訣竅,抵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