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更芬
【摘 要】歷史教學新課程改革是近來年歷史教學改革進程中一項重大舉措, 它更注重教學的人本化, 鮮明地提出了情感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本文將結合這一改革出發(fā), 并針對當前歷史教學中所存在的“情感缺陷”問題作一些探討, 并提出了情感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之方法。【關鍵詞】情感教學 新課程改革 教師情感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將歷史教育功能的核心價值定位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課程分類目標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放在第一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作為新課程標準的一個維度,對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和學生終身發(fā)展都顯得十分重要。那么,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達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呢?一、歷史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教學的觀念,突出構建發(fā)展性評價體系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的評價標準具有特殊性,它兼情感、意識和行動于一體,而不僅僅是知識和語言的表達。雖然它可以通過知識的學習來培養(yǎng),卻不能通過對知識的測評來檢驗。但傳統(tǒng)教學評價體系中由于過于注重考試成績的因素,加上考試內容本身又極度缺少思想情感等內容,且教材中有很多有關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極好素材(文化社會生活等內容)被列入選修課,這無疑影響了教師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因此,弱化考試指揮棒,增強人文方面的考察,尤其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內容的考察,并在教學實踐中初步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尤為必要。二、史教師要充分施展語言藝術的才能,提高自身修養(yǎng)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和教育, 要求歷史教師將語言作為一門藝術來對待和鉆研。聲音的清晰, 語調的抑揚頓挫, 讓學生隨著教師語態(tài)變化或歡快, 或悲壯, 或高亢, 或低沉, 陶醉于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感受到教師的語言美, 使師生間產生共鳴, 在愉悅中接受知識。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或價值觀的傳遞與交流主要是通過語言,教師的語言是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教師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優(yōu)美的語言能產生愛屋及烏的效果,拙劣的語言會令人索然無味。所以,要落實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語言是關鍵。一個好的歷史教師必須對歷史有了深刻的理解與感悟,讓自己的感情溶入歷史,獲得體驗,才能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真實的歷史情境,歡快時如流淌的小溪,激揚時似奔騰的江河,憤怒時如波濤洶涌,壓抑處似深澗轟鳴。教師只有通過這種蕩氣回腸、激情洋溢的語言,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在學生中引起共鳴,從而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三、歷史教師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關鍵是要抓住課堂情景教學教師應注重對教學全過程的調控引導,創(chuàng)設氛圍,適時煽情,及時升華,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首先在導入新課時要注意利用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等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情景,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其次要適時煽情,充分利用素材叩擊心弦、觸及靈魂,點燃學生內在的熱情。如在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生物工程時,我們可以從現實入手,指出我們在抗“非典”的戰(zhàn)斗中,成功運用生物技術,研究出抗非典疫苗,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表示認同,愿意接受。三是要注意升華情感,塑造學生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如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課,教師出示化學家弗里茨?哈伯的故事:德國人弗里茨?哈伯,1914 年建成一座日產30 萬噸的合成氨工廠,他的發(fā)明為農業(yè)上氮肥的生產提供了廉價的來源。當年,一戰(zhàn)爆發(fā),成為狂熱民族主義者的哈伯投入到了為德國研制毒氣彈的工作中,在他的指導下德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毒氣部隊。1915 年哈伯親臨前線指揮毒氣彈的施放。英法聯(lián)軍1.5 萬人中毒,其中5000 人當場死亡;1917 年他又指揮德軍對英軍進行芥子氣攻擊,10 天內使英軍傷亡1.4 萬人。整個一戰(zhàn)中有130 萬人受到化學戰(zhàn)傷害。然而戰(zhàn)后,瑞典科學院竟然給他頒發(fā)1918 年唯一的諾貝爾化學獎。一些科學家指責這一決定玷污了科學界,但也有人認為哈伯可以將功抵過。面對掌聲與唾罵,哈伯懺悔自己成為了罪人,并決定用他的努力盡力彌補罪行。讀完故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諾貝爾獎該不該頒給哈伯?有的學生會認為不應該把諾貝爾獎頒給哈伯,因為他雖具備科學家天賦,但不具備科學家的道德;也有人會認為雖然哈伯犯了這樣的錯誤,但他合成氨的發(fā)明會給人類帶來永久的福音,而且他也能及時認識和反省自己的錯誤,應頒獎給他。此時,可以引導升華討論: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戰(zhàn)爭?怎樣對待科學發(fā)明?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和討論,讓學生認識了戰(zhàn)爭的危害,更樹立“反對戰(zhàn)爭,維護和平”的意識,從而使本節(jié)課起到了升華情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作用。四、歷史教師要善于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情感教育的發(fā)揮情感是制約教師影響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師生間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情感關系,創(chuàng)設和諧融合的學習氛圍,彼此間就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學生也愿意同老師交朋友,容易相信其傳授之“道”,最終導致教師影響力的增大。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睘榇?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fā)揮網絡優(yōu)勢,把我的E - mail、OICQ號碼都告訴學生,在網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們既同你交流信息,又交流心事。這樣學生了解老師,老師也了解學生,從而讓學生完全信任老師。在課堂上,學生認同老師,老師很自然地在歷史知識與學生間架起一座橋梁,讓他們同歷史人物“對話”??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歷史新課程的核心目標,它的確立也給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不斷地學習與探索、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才能真正落實好這一教學目標。參考文獻:[1] 李大釗著. 李大釗史學論集[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247[2] 美國日本的學校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4 , (11) [3] 趙亞夫,張靜,李曉風等著. 歷史學習方略[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