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琳 趙園園
摘要本文通過對回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服飾、文學藝術、宗教生活方面在河南省的存在狀況分析,指出回族傳統(tǒng)文化在散雜居地區(qū)的缺失,并提出保護它的對策。
關鍵詞散雜居 宗教生活 回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D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264-01
“文化是人們在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切財富,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們所具有的各種生產(chǎn)技能、社會經(jīng)驗、知識、風俗習慣等?!雹偃祟愑捎诜N種原因不可能創(chuàng)造同一種模式的文化,而這種不同模式的文化卻將人類塑造成了不同的群體——一些各具不同文化特征的民族。因此,一個民族之所以成為民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一、散雜居地區(qū)回族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狀
一般來說,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實力對比是不相等的。實力強的群體占優(yōu)勢,實力弱的群體居劣勢,文化成分轉移的方向就是從實力強的群體到實力弱的群體。在河南省,回族穆斯林長期在“大雜居,小聚居”的環(huán)境中生活,由于長期與漢族雜居,并共同進行頻繁的生產(chǎn)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更多的是接觸并接受漢民族文化的影響,從而導致回族傳統(tǒng)文化在河南省的影響力不斷下降。
從服飾方面看,服飾是一個民族社會意識的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體現(xiàn)了和民族服飾緊密相聯(lián)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道德觀念的某些特點,同時它的形式變化又與本民族的歷史變遷、自然環(huán)境、風俗習慣、生產(chǎn)勞動等密切相聯(lián),這些客觀因素又反過來影響著服飾。②由于河南省的回族穆斯林長期與漢族人民居住在一起,他們的服飾基本與漢族一致。特別是年輕人的服飾,由西裝革履、夾克衫以及各種時裝構成。中青年婦女也緊跟時代潮流,剪短發(fā)、燙卷發(fā)、穿高跟鞋等,已難以辨別他們的民族成分,并且戴小白帽和戴蓋頭的人數(shù)明顯減少,只局限于在清真寺做禮拜的老年人;在文學藝術方面,河南省民委和省作家協(xié)會召開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者座談會,開展了三屆中原回族文化研討會,但僅僅形成了河南省唯一一項回族舞蹈節(jié)目《春風吹暖回民心》;一位在弘揚回族傳統(tǒng)文化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回族作詞者張寶城最近剛剛嶄露頭角,并提出:“河南省的回族人口上百萬,居于全國第三③,竟然沒有流行的回族音樂?!睆垖毘堑倪@番感慨,充分體現(xiàn)出他作為一位回族人的心情和強烈愿望,希望能以特有的民族文化,反映民族精神,表現(xiàn)民族自立、自強與自信;
另外,我們也必須看到河南省回族穆斯林中的年輕人對宗教生活的淡漠和傳統(tǒng)文化認同的弱化。
二、散雜居地區(qū)保護回族傳統(tǒng)文化的舉措
(一)保護以清真寺為特征的伊斯蘭文化
清真寺在回族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但是虔誠的回族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回族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刈迥滤沽衷谇逭嫠吕锵嗷ヂ?lián)系、相互幫助,舉行婚喪儀式、舉辦宗教活動,進行回族穆斯林內(nèi)部的交往。現(xiàn)今回族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文學藝術大多在清真寺和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展示。清真寺除了經(jīng)堂教育,應肩負更多的文化使命,使伊斯蘭文化更富時代感、更具活力。回族穆斯林在“大雜居、小聚居”的生活環(huán)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清真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即伊斯蘭文化在回族文化中占據(jù)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伊斯蘭文化是形成回族風俗習慣的根基
關于伊斯蘭文化和回族風俗習慣的關系,白壽彝教授指出:“伊斯蘭教是和回族有悠久歷史關系的宗教。某些具有普遍性的民族習慣,如飲食婚喪等,從歷史原因來說,也和伊斯蘭教有關。”④伊斯蘭文化和回族的關系首先表現(xiàn)在飲食方面,即回族穆斯林不吃豬肉,不飲酒。《古蘭經(jīng)》的書面語言是伊斯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伊斯蘭教信仰和法律的源泉,是穆斯林的最高行為規(guī)范。《古蘭經(jīng)》第二章173節(jié)、第五章3節(jié)、第十六章115節(jié)中都明確規(guī)定了回族穆斯林禁食豬肉。同時,不喝酒也來源于《古蘭經(jīng)》,其中提到關于酒的地方有三處;回族節(jié)日也顯示了回族和伊斯蘭文化的密切關系。回族的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圣紀節(jié)都來源于伊斯蘭教;回族服飾主要表現(xiàn)在頭部,即女的戴蓋頭,男的戴白帽。這一民族習慣同樣來源于《古蘭經(jīng)》;回族和伊斯蘭文化的關系還反映在回族的婚姻和喪葬方面。伊斯蘭教的喪葬程序為洗尸體、穿尸衣、行站禮、殯埋?;刈迥滤沽值膯试崤c伊斯蘭教大致相同,即洗尸體、白布裹身、殯埋不用棺。伊斯蘭文化對回族穆斯林婚姻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結婚時請阿訇寫依扎布(婚書),請阿訇念經(jīng),結婚儀式在清真寺舉行。
總之,不管時代怎樣變遷,文化如何演變,但來源于伊斯蘭教的回族風俗習慣是不能改變的。它是回族文化最突出的標志,也是回族不會被完全漢化而保持其獨特品質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三)伊斯蘭文化與回族藝術關系密切
回族建筑藝術從一開始就直接服務于伊斯蘭教,它們的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已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宗教活動的場所,擔負著傳播宗教知識、舉行教育的使命,它的這種職能與作用決定它在建筑上應具備一定的魅力,它將成為伊斯蘭教復雜的藝術體系的表現(xiàn)形式;回族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音樂藝術,它被伊斯蘭教視為完全符合其宗教的藝術。誦經(jīng)音律伴隨著回族穆斯林流傳,回族每逢重大節(jié)日,都要請阿訇念經(jīng)贊主,“贊圣”具有一套規(guī)范化、節(jié)奏明朗、抑揚頓挫的音律,使回族穆斯林沉浸在對真主的感恩支中;在裝飾藝術方面,回族穆斯林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禁止有生命物畫像的結構造成對圖案裝飾的追求。圖案裝飾藝術表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回族穆斯林的墓志銘、清真寺大殿四周的墻壁上、清真飯店里等等。
注釋:
①林耀華.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84頁.
②楊啟辰.論中國穆斯林禮儀禮俗的社會作用.中國穆斯林.2000(3).
③據(jù)2006年12月5日河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提供的材料: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是回族,達106.7萬人.
④白壽彝.關于回族史的幾個問題.回族研究.1998(2).
參考文獻:
[1]馬迎洲.河南省少數(shù)民族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吳云貴.伊斯蘭教法概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3]金炳鎬.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概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