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飛
[摘要]筆者結合近幾年來在語文教學中的做法,就利用多媒體來彰顯語文的內在美談了幾點自己的體會:一是通過制作動感視聽圖畫,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感美。二是通過配樂朗誦,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感美。三是利用多媒體,可讓學生從對比中領悟美。
[關鍵詞]多媒體 語文 內在美 情感
眾所周知,初中語文教學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之外,也是培養(yǎng)學生體驗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等的審美能力。尤其是有些文章文質兼美,蘊涵著豐富的美育因素,而對文章中這些內在美的感受,如果單純靠傳統(tǒng)的“老師一張嘴,一支粉筆”,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此時,若能有效利用多媒體,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的特點,從而去最大可能地展現(xiàn)文章的藝術形象美、意境美和語言美,并借以激發(fā)學生對美的感受和賞識,這樣就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神奇功效。對此,結合近幾年來我在語文教學中的做法,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通過制作動感視聽圖畫,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感美
我們知道,文學作品—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散文,大多具有較高的審美屬性,作者也往往寓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感于一些具體的景物描寫之中,然而由于歷史的變遷,時代的差異等客觀因素,很難讓學生單純通過這些景物描寫的誦讀來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甚至有時還會出現(xiàn)忤逆現(xiàn)象。鑒于此種情況,我們不妨結合文章內容,利用多媒體來制作一些動感、視聽圖畫,將文中作者那種無聲無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在情感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這樣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讓學生在“視”中感受形象美,在“聽”中體味音韻美,在“想”中領悟情感美。如我在講袁鷹的《筏子》一文中,設計了這樣幾幅動感視聽圖畫:一是洶涌澎湃、濁浪滾滾的黃河,讓學生通過看畫面、聽濤聲,來感悟黃河的兇險、壯美、氣勢、雄渾,在心里上產(chǎn)生膽驚心悸。二是從上述畫面中推出筏子,配以動感,慢慢逼近視野,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筏子的險惡處境。三是放大了筏子的裝載物及乘客那種談笑風聲,神清氣閑的畫面。四是以慢動作快放的形式讓學生體會筏子的穩(wěn)重快捷及艄公目不轉晴、鎮(zhèn)定自如地操篙撐筏時的神態(tài)心理,這樣在這幾幅圖畫的陪襯下,順理成章,輕松自如地完成了本課的目標教學。
二、通過配樂朗誦,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感美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老師往往只靠干巴巴的朗讀講析來讓學生感知課文的情感內容,雖說也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理,然而由于學生年齡、閱歷、認知等主觀上的差異,因而對一篇文章來說,要想真正讀出感情,引起別人共鳴是很難做到的。那么怎樣才能真正地把文章的情感,通過抑揚頓挫的聲調,快慢適當?shù)恼Z速,輕重緩急的語調等有效地傳送給學生呢?此時,我們不妨結合文章內容,配制出或輕快明朗、或低沉灰暗,或慷慨激昂,或悲壯傷感等音樂,從而給課堂渲染某種氛圍,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境,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幫助學生合理把握文章的情調,從而達到與作者寫作時的情感融為一體,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如我在講光未然的朗誦詞《黃河頌》時,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黃河的雄偉、壯觀,配上了一段經(jīng)過剪輯的鋼琴曲,采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這樣學生伴隨著音樂,不僅提高了朗讀興致和朗讀水平,同時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黃河之畔,親眼目睹到黃河滾滾而來,奔騰咆哮而去的壯麗場景。再如在講朱自清的敘事散文《背影》時,除制作了父親的外貌、體態(tài)及爬月臺等幾幅圖畫外,在誦讀中還配置出低沉傷感的音樂,從而使學生在視聽中受到心靈的震撼,為正確把握文章的情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因此,我認為所有的藝術都是相通的,音樂、文學、圖畫、聲音的輔助,會無形中豐富文章的審美空間,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而上述幾個方面的有機結合,定會造成一種巨大的情感磁場,營造出一種可感,可知的情感氛圍,不僅能讓學生定心凝神,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朗讀欲望,也能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幫助學生再現(xiàn)情境,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與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然而在運用時,也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應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shù)囊魳?與教學目的、文章的情調和諧一致。第二,運用時,要注意分寸,不能喧賓奪主,上成音樂課。第三,切忌濫用,重形式,走過場,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利用多媒體,可讓學生從對比中領悟美
多媒體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變抽象為形象,變主觀為直觀。而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的文學作品,作者都采用了對比烘托,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而這些如果只靠老師口頭講解,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有時還會產(chǎn)生“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迷迷糊糊”的不良現(xiàn)象,進一步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產(chǎn)生,因而如何有效地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在分析對比中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呢?此時,我們也不妨去發(fā)揮多煤體自身的優(yōu)點,讓多媒體閃亮登場,替代我們完成這項任務,如講朱自清《春》一文中的春風和講林斤瀾筆下的《春風》時,為了讓學生真正感悟到江南春風的溫柔多情及北國春風的強勁粗暴,我制作了這樣幾幅課件,有微風吹拂下,楊柳婆娑起舞,風聲沙沙作響的江南風光,也有狂風怒吼,飛沙走石,摧枯拉朽昏天暗地的北國風光,通過對比,很容易讓學生體會二者的不同及各自獨特的美。再如《天上的街市》一文,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lián)想到明星,又從明星聯(lián)想到街燈,想到天上的街市及街市上琳瑯滿目的物品、瀟灑飄逸的牛郎織女,這樣我們在講授時也設置幾幅圖畫,再配以輕妙的音樂,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個充滿幻想、充滿詩情畫意的和諧美妙意境,這樣既能再現(xiàn)天上人間渾然一體的畫面,又呈現(xiàn)作者詩文中那富有鮮明節(jié)奏和韻律的語言美,讓學生在學習誦讀,品味揣摩,領會感情過程中,吸收美感信息,感受逼真的情景,引起心靈共鳴,領悟詩文美妙和諧的意境。
總之,情感是實施美育的關鍵,只有讓學生情感充沛,才更有助于去感受美,因而在當今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體,從而達到“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身”,“意美以感心”,抓住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優(yōu)點,綜合發(fā)揮圖片、文字、音樂、聲音的綜合功效,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場景,來極大地彰顯出語文的內在美,從而讓學生更大地提高自身審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