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華
【摘 要】本文對非語言交際行為進行分類并著重從非語言交際中的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huán)境語等方面進行跨文化的對比分析,指出非語言交際行為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所體現的文化差異,說明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 文化差異 跨文化對比
人類交際包括兩個方面:語言交際(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但是,人們往往只重視語言交際行為,卻忽略非語言交際行為在交際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其實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具有言語不可替代的交際功能。因此,要想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就必須對非語言的差異有所了解。
一、非語言行為的種類及其與文化的關系
關于非語言行為的分類,學者們仁者見人,智者見智。根據美國社會心理K. W. Back的觀點,非語言行為可分作三類:動態(tài)無聲的,靜態(tài)無聲的和有聲的。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fā),借鑒西方學者相對統(tǒng)一的結論,將非語言交際行為分為以下幾類:體態(tài)語(Body Language);副語言(Paralanguage);客體語(Object language);環(huán)境語(Environment Language)。
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認識到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文化和非語言交際行為都是經過長期的歷史和文化積淀而形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文化與非語言交際不可分割,人的非語言行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所決定。一般情況下,非語言交際行為對語言交際行為起到的是輔助作用,通過重復、否定、代替、補充、強調、調節(jié)等配合,甚至代替語言交際行為。
二、幾種非語言交際行為的跨文化對比分析
在跨文化交際領域中,人們會對同一國家,同一民族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加以綜合和概括,歸納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然而,在實際交往中,同一國家、同一民族的人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在同一地區(qū)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的人之間都有差別。所以,在跨文化交際情景中,正確理解不同文化內所孕育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就表現的尤為重要。通過對比不同文化之間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揭示出他們之間的異同點,尤其是找出造成文化誤解的相異點,排除障礙,從而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以下是就幾個代表性的方面進行跨文化對比研究。
1.身勢語(body language/kinesics)之文化差異
身勢語(也叫作體態(tài)語),又稱肢體語言,這一領域包括手勢、頭部動作、面部表情、目光語言以及其他可以傳遞信息的肢體動作,它是最直觀、信息含量最大、也最為人們所熟悉的一類非語言交際行為。著名身勢語學家艾克曼和弗里森按照功能的不同,將身勢語劃分為五類,即象征性身勢語、說明性身勢語、情感性身勢語、調節(jié)性身勢語和適應性身勢語,我們在這里主要對比象征性身勢語的中西文化差異。
總的說來,象征性身勢語的中西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相同的身勢語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歐美人用左右搖頭表示反對,在中國可能是表示贊許,而在土耳其則表示“我不明白?!?/p>
其二,意思相同但身勢語不同。如表示自己時中國人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英語國家用食指或拇指指胸部。
其三,身勢語為某一文化所特有,表達特定的意義。歐美人常用交叉中指和食指的動作(put my fingers crossed for you)來表示對對方的祝福。這一象征性手勢語來源于基督教用一只手畫“十”字的動作。有時歐美人也會在說謊時將交叉的手指放在背后或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用以請求上帝的寬恕。與英語國家相比,中國人特有的一個典型身勢語是抱拳。這一動作在古代表示“你好”,在現代意義更為豐富,可以表示“請多多關照”、“多謝”等等。
2.副語言之文化差異
需要注意在對待沉默的態(tài)度上的文化差異,尤其是沉默的意義在中西文化中也有較大差異。中國比英語國家更頻繁地使用沉默,并賦予它更豐富的含義,如表示贊同、反對、鼓勵、蔑視等等。一般來說,中國人傾向于將沉默賦予積極方面的意義,中國人認為“沉默是金”。而英語國家傾向于賦予它消極方面的意義,西方人認為這是“缺乏信心”或有“交際恐懼癥”。如中國人對于不知如何回答或比較尷尬的問題時常抱以“沉默”,以照顧提問者的面子;而這往往令歐美人十分惱火,感到受得了極大的侮辱,他們認為哪怕是支支吾吾,也要比沉默好。另外,中國人比歐美人更珍惜沉默和安靜,不像歐美人那樣動不動就懷疑沉默有什么不對。
在非語言聲音方面,不同的文化表現也不同。中國人在公共場合的高聲講話、打電話與西方文化不同,而西方人在演說時開懷大笑卻并不被認為失禮。對于體內發(fā)出的各種聲音,如咳嗽、打嗝、清嗓子等,英語國家的人都嚴加控制,如控制不住,則表示歉意。
3.客體語的中心文化差異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講,一個人的服飾,化妝品、家具等都具有很強的交際功能。服飾一直被視為文化的標志。常常以一個人的著裝來判定他的職業(yè)和經濟狀況。從日常穿衣來看,美國人休閑、大膽,英國人講究莊重、含蓄。從著裝場合上講,英美均講究服裝要與場合協(xié)調。一般情況下,音樂會,歌劇等場合越正式越好,私人聚會則視具體情況而定。在交際場合,女性往往盛裝打扮,除衣著之外,臉部化妝和耳飾也是必須的。但并不是所有場合都穿西裝,也分正式,非正式和隨意式。
4.環(huán)境語的中西文化差異
環(huán)境語主要指對空間的使用和控制而發(fā)出的交際信息,它與人口和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一自然因素的差異導致了中國和西方不同的文化特性。
美國人在公共場合不希望與人近距離接觸,彼此過于親近會使他們感到很不自在,因為西方人,尤其是英國人和德國人對領地的占有欲望較強。在對待擁擠的態(tài)度上,中西方的差別非常明顯。英語國家的人對中國人排隊時的擁擠現象很不習慣,而中國人對此卻習以為常。中西文化在領地被侵犯時的反映也不盡相同。相對來說,中國人的反應要溫和些,而歐美人對排隊時“加塞兒”的行為會明確地表現出不滿,加以阻止,而中國人往往默默忍受,不作過多計較。
文化不同,體距也不同。一般情況下,中國人的體距要比西方國家近得多。在中國,幾個人結伴到飯店吃飯,大家對很多人盡量擠在一個桌子上吃飯毫無疑義,反而會覺得這樣會顯得親近,其樂融融;而在西方,就會分開兩個桌子做。所以,在跨文化交際場合,對中西體距文化的不同也就成為誤解的根源。對西方人認為合適的體距,對中國人來說就顯得疏遠,冷漠。而中國人認為合適的體距,西方人可能會感覺無法忍受,可能導致雙方誤解的產生,導致人際交流的終止。
三、結語
非語言行為的差異常常是十分微妙和難以辨認。這給跨文化交際帶來困難,而且也影響交際質量,有時甚至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和難堪。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清楚地了解非語言交際和文化之間的關系;要認識到由于人們生活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非語言交際都帶上了名族的獨特性,具有很大的文化差異。要正確對待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提高跨文化意識,對不同的非語言行為采取理解、包容的態(tài)度,正確對待、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只有這樣,才能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2]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3]陳俊森.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4]耿二嶺.體態(tài)語概說[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8.
[5]畢繼萬.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對比[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